賴強 廣州航海學院海運學院
水上飛機機場利用水面建設跑道,具有建設速度快,占用資源少,環境友好等優點。水上飛機運輸可為邊遠海島提供便捷快速的服務,作為我國的一個新興產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國內目前已建有6個水上機場和起降點。水上飛機在水面上航行時可達到較高的速度,一旦與船舶之間發生碰撞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后果,如2007年南京六合金牛湖風景區發生水上飛機與快艇碰撞事故,導致一人死亡。對同一會遇態勢,水上飛機飛行員根據航空器飛行規則,船舶駕駛員根據船舶避碰規則對各自避讓責任進行判斷應得出相同的結論,從而可采取有效的避讓行動,避免緊迫局面。而目前水上飛機與船舶之間的避讓責任在不同規則的部分條款中存在差異或責任不清的情況,需要對規則進行修訂與完善。
水上飛機具有航空器和船舶的雙重屬性。根據中國民用航空局相關規則對于航空器的定義,水上飛機具有航空器的屬性,而根據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和水上避碰規則對于“船舶”的定義,在水面航行的水上飛機又屬于“船舶”的一種。由此,水上飛機在水面上運行時的避讓責任受到《一般運行和飛行規則》(以下簡稱《飛行規則》)、《1972年國際海上避碰規則》(以下簡稱《海上避碰規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避碰規則》(以下簡稱《內河避碰規則》)的約束。
2.1.1 局面形成前的避讓責任
《海上避碰規則》對水上飛機的避讓責任做出了有別于其他船舶的特殊規定,其在水面航行時不得妨礙所有船舶的航行。航行指行駛狀態。水上飛機在會遇局面形成前,應采取單方面的變速變向等避讓行動,在其他船保持原有航速航向的情況下,避免規則中各種局面的形成。這種水上飛機單方面的“避免妨礙其航行”避讓責任當逼近到與某一船舶構成了某種會遇局面時結束。
2.1.2 局面形成后的避讓責任
在水面上與他船形成《海上避碰規則》中的會遇局面的水上飛機應遵守駕駛和航行規則,根據與他船的形成的不同會遇局面,水上飛機負有不同的避讓責任。例如,在交叉相遇局面中,當船舶在水上飛機左側時,水上飛機是直航船。再如,在追越局面中,從后面趕上他船的水上飛機是讓路船。根據水上飛機與他船的幾何位置不同,水上飛機既可能是直航船,也可能是讓路船。又如,在對遇局面中,水上飛機既不是直航船,也不是讓路船,而是負有同等避讓責任的船舶,應向右轉向避讓。此外,水上飛機以航空發動機為動力,在水面運行時的操控性能優于水面上的普通船舶,在與操縱能力不同的船舶會遇時,還應遵守船舶之間的責任條款,水上飛機應避讓與之會遇的失去控制的船舶、操縱能力受到限制的船舶、從事捕魚的船舶和帆船。
在內河通航水域的水上飛機應遵守《內河避碰規則》的規定。《內河避碰規則》中沒有針對水上飛機與其他船舶避讓責任劃分的專門條款。水上飛機在靜水中航速可達到每小時35公里以上,符合快速船的定義。在航時,應當寬裕地讓清所有船舶。兩架水上飛機在內河水域相遇時,按《內河避碰規則》第二章航行和避讓各條規定避讓。
2.3.1 碰撞危險形成前的避讓責任
在水上飛機與其他水面航空器或船形成碰撞危險之前,水上飛機應與其他所有水面上的航空器和船舶保持一個安全距離。《飛行規則》同時也要求船舶應給具有航行優先權的水上飛機讓出航路。
2.3.2 碰撞危險形成后的避讓責任
水上飛機與其他船舶或航空器相遇致有碰撞危險后,《飛行規則》首先要求航空器或船舶要明確自己避讓責任,不具有航行優先權的船舶或水上飛機應采取適當的避讓行動。同時要求所采取的避讓行動應考慮雙方的實際情況。這種實際情況既包括所處水域的風、流、航道和交通密度等航行環境條件,也包括水上飛機或船舶的操縱性能在內的實際情況。應當注意在當時的航行條件下,某些船舶的變速和變向能力可能受到限制,需要水上飛機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適當的避讓行動。
在水上飛機與船舶航向交叉時,如圖1所示,假定水上飛機在船舶正橫后30°駛來,水上飛機可根據《飛機規則》判斷為航道交叉態勢,水上飛機具有航行優先權,船舶應讓出航路;船舶根據《海上避碰規則》判斷構成追越局面,水上飛機是讓路船;在此情況下,船舶和水上飛機均認為自己有直航權利,均保向保速,將可能導致緊迫危險局面。建議在《飛行規則》第91.115條水面航行優先權規則條款中明確航道交叉、超越、相對接近運行三種態勢的界限角度,與《海上避碰規則》中的交叉相遇、追越、對遇局面有明確的相對位置角度界限相對應。

圖1 追越局面(海上避碰規則)
當航空器與船舶之間存在碰撞危險時,《飛行規則》強調根據船舶和水上飛機所處相對幾何位置關系來劃分避碰責任,而對船舶或航空器在操縱能力受到限制的實際情況下如何避讓沒有明確的規定。如圖2所示,假定水上飛機與一艘從事捕魚的船舶航向交叉致有碰撞危險,水上飛機位于船舶的右舷一側,根據《飛機規則》可判斷為航道交叉態勢,水上飛機具有航行優先權,船舶應讓出航路;從事捕魚的船舶根據《海上避碰規則》第十八條船間責任條款判斷水上飛機是讓路船,船舶本身是直航船。在此情況下,船舶和水上飛機均認為自己有直航權利,均不采取避讓行動,將可能導致緊迫危險局面。建議在《飛行規則》第91.115條水面航行優先權規則一條中增加“失去控制的船舶、操縱能力受到限制的船舶、從事捕魚的船舶、帆船有航行優先權”款,與《海上避碰規則》等級制避讓責任劃分原則保持一致。

圖2 內河水域航道交叉(飛行規則)
3.3.1 在《飛行規則》中增加內河水域避讓責任相關條款
水上飛機在內河水域與他船舶相遇,如圖2中水上飛機位于船舶右側的態勢,根據《飛行規則》,水上飛機具有航行優先權,船舶需要讓出航路;而船舶根據《內河避碰規則》判斷水上飛機是“快速船”,是讓路船。對于此會遇態勢,水上飛機根據《飛行規則》認為自己有航行優先權,船舶根據《內河避碰規則》認為本船是直航船,如船舶和水上飛機均保向、保速,內河通航水域可供水上飛機操縱避讓的水域范圍相對有限,不協調的避讓行動最終可能導致碰撞事故的發生。相對于內河水域中的船舶,水上飛機具有更為良好的操縱性能,擁有寬裕地讓清他船的操控條件,建議在《飛行規則》第91.115條水面航行優先權規則一條中增加“在內河通航水域中的船舶有航行優先權”條款,與《內河避碰規則》中船舶與作為快速船的水上飛機之間的避讓責任劃分原則保持一致。
3.3.2 在《飛行規則》中增加《海上避碰規則》可能適用的注意項
《空中規則》(Rules of the Air)是《民用航空公約》的附件2,《空中規則》中3.2.6 水上操作條款共有一項注意項和四項行動規則項,注意項首先提醒注意《海上避碰規則》中的規則可能適用于某些情況(水上操作)。《飛行規則》B章飛行規則共有98條,涉及到水上航行規則的僅有第91.115條一條5款的規則,對水上飛機的與船舶的各種水上會遇情況難以全部覆蓋,為了使得水上飛機在水面運行時有更為全面和清晰的運行指引規則,建議參考《空中規則》,在《飛行規則》水面航行優先權條款中增加注意項:“水上飛機應注意《海上避碰規則》中的規則可能適用于某些水上操作情況。”
3.3.3 在《飛行規則》中刪除要求船舶作出避讓行動的規定
《飛行規則》的適用對象是航空器,而在《飛行規則》第91.115條中規定,當航空器有航行優先權時,船舶應讓出航路。在水面航行的船舶并非航空器,《飛行規則》對船舶的避讓責任做出規定是不適宜的。同時,船舶駕駛員培訓和考試大綱中并沒有關于《飛行規則》學習和考試的內容,即使是適任的船舶駕駛員顯然也不掌握《飛行規則》中關于船舶避讓責任的規定。建議在《飛行規則》中刪除要求船舶做出避讓行動的規定。
3.3.4 在《內河避碰規則》中增加水上飛機行動規則條款
水上飛機在水面滑行時,保持和改變航向、航速的能力較強,可達到的最大靜水速度大于35公里/小時,操縱性能優于普通的內河船舶。同時一般內河通航水域屬于受限水域,船舶避讓行動可利用水域范圍較窄,水上飛機利用其優良的操縱性能避讓所會遇的船舶符合航行安全要求,建議在《內河避碰規則》中增加“水上飛機應當寬裕地讓清所有船舶,水上飛機與快速船相遇時,應當按本節各條規定避讓”的條款。
3.3.5 在地方規則中增加水上飛機相關條款
《海上避碰規則》和《內河避碰規則》均允許經授權的水上航行安全主管機關根據轄區的具體情況制定特殊規則(地方規則),內河水域特別規定經報交通運輸部批準后生效。我國海域遼闊,河流湖泊眾多,通航水域航行條件千差萬別,《海上避碰規則》和《內河避碰規則》難以解決水上飛機在所有水域與船舶的避讓行動問題,針對一些具有特殊航行環境的水域,航行安全主管部門可根據授權,制定如水上飛機飛越主航道最低安全高度和水面航行時距離跨海大橋最小距離等關于水上飛機安全運行的地方規則,為特定通航環境下水上飛機的避讓行動制定明確的規定。
厘清水上飛機在水上航行時的避讓責任,正確理解和執行水上避碰規則是避免碰撞、保障航行安全的基礎,針對水上飛機與船舶會遇時之間的避讓責任在《飛行規則》、《海上避碰規則》、《內河避碰規則》部分條款中存在差異或責任不清的情況,應按幾何制或等級制的船舶避讓責任劃分原則,予以修訂與完善,為水上飛機在水面上航行安全提供規則方面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