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默
感冒、發(fā)熱是很多孩子在夏季常見的疾病。夏天氣候炎熱,尤其到了伏天,暑熱還挾有濕邪,小兒感冒后不僅發(fā)熱,還常伴有胃腸道的癥狀。季節(jié)不同,小兒感冒表現(xiàn)的癥狀也不同,應該加以區(qū)別對待。
如果孩子突然高熱到39℃以上,流口水,不吃奶,不吃飯,哭鬧煩躁,睡眠不寧,細心的家長可發(fā)現(xiàn)孩子的咽喉處有小皰疹。去醫(yī)院化驗血常規(guī)白血球正常,可考慮皰疹性咽炎。
皰疹性咽炎是小兒感冒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夏秋季節(jié)多見,常在托兒所、幼兒園流行。它是由一種稱為“柯薩基病毒A 組”引起的,病程一般在7 天左右。
對皰疹性咽炎的治療,應該用抗病毒的藥物。如果病情比較重,孩子高熱,不能進食,可以靜脈使用抗病毒類的藥物;病輕者可口服新博林或利巴韋林等抗病毒藥物,且應用一些退熱藥。
中成藥可以選擇口服抗病毒口服藥、板藍根沖劑、靜脈點滴雙黃連注射液。中藥常用金銀花、連翹、板藍根、薄荷、生石膏、竹葉、生地等清熱解毒的藥。
飲食上吃一些有營養(yǎng)且容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如牛奶、米粥、果汁,少量多次,不要吃辛辣、甜膩或油炸食品。
咽結膜熱是孩子夏季流行的另一種特殊感冒類型,一般發(fā)熱兩三天,體溫38℃~39℃,下午和夜間體溫更高,兩眼紅赤,頸部淋巴結腫痛,咽部明顯充血、紅赤,多見于4 至9 歲的兒童。
治療咽結膜熱的方法與皰疹性咽炎大致相似。根據(jù)病情輕重不同可以靜脈點滴或口服抗病毒的藥物,如新博林、利巴韋林、病毒唑等。
若病毒合并細菌感染需同時服用抗菌素如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等,并且對癥處理。除去退熱降溫藥外,還應使用能抗炎的眼藥,如利福平眼藥水或紅霉素眼藥,每日兩次。
中成藥可口服小兒熱速清口服液、清熱解毒口服藥、清開靈口服液等。
中藥應以清熱解毒、涼血利咽為主,如野菊花、大青葉、薄荷、紫草、赤芍、丹皮、黃苓等。
護理眼睛時,家長注意每天用干凈柔軟的小毛巾蘸溫水洗眼兩三次后,點上眼藥;不讓孩子用臟手揉眼睛,若治療及時五六天即可痊愈。
腸胃性感冒通常發(fā)熱38℃左右,頭暈,頭痛,疲乏無力,食欲不好,有時惡心并伴嘔吐、腹痛、大便稀溏,咽部充血,有舌苔。在中醫(yī)辨證屬于暑熱感冒,也就是“胃腸型感冒”。每年的七八月份常見,以病毒感染居多。暑熱邪氣外束肌表,所以發(fā)熱,全身痛。暑熱挾濕,侵犯胃腸,導致脾胃消化功能減弱,出現(xiàn)嘔吐、惡心、腹瀉等癥狀。
治療這類型感冒,如果發(fā)熱不重可服用藿香正氣沖劑治療。病情較重時,中醫(yī)多以清暑解表、和中化濕的辦法,一般常用藥有:藿香、佩蘭、蘇葉、銀花、連翹、半夏、白芷、黃苓、陳皮、元一散等。西藥可根據(jù)病情用抗病毒藥或抗炎藥,如阿莫西林;同時對癥處理發(fā)熱用退熱藥,嘔吐用維生素B6或嗎丁啉,腹瀉用金雙歧或思密達。
對于絕大多數(shù)夏季感冒,一般不需要到醫(yī)院就診,患兒出現(xiàn)反復發(fā)熱、食欲減退或發(fā)熱時精神萎靡都是常見的情況。但對于持續(xù)發(fā)熱超過3 天,發(fā)熱期間伴精神萎靡、拒食或劇烈咳嗽甚至咳黃濃痰等嚴重癥狀時,應及時到醫(yī)院就診。孩子感冒期間家長應為其做好以下兩點:
保證充足的睡眠,注意補充水分及營養(yǎng),不進食過多油膩或不易消化的食物,防止加重腸道負擔導致腹瀉;發(fā)熱期間暫時停止喂鈣劑及魚肝油,暫停添加新的輔食;與周圍的呼吸道疾病患者隔離,保持室內通風,預防交叉感染。

由于夏季濕氣較重,故單純服用退熱藥的效果有時并不理想,所以護理時家長應特別注意: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松解包被、衣物。切忌在發(fā)熱時“捂汗”,由于小兒體溫調控的能力尚不成熟,一旦用衣物或被褥包裹全身后,小兒反而會因為無法及時散熱而導致體溫不能下降。
◆溫水擦浴(或洗溫水澡)或酒精(稀釋至50%)擦浴。這是最安全有效最實用的退熱方法,且可以短時間內反復多次使用或與其他退熱方法一起使用。溫水擦浴適用于所有年齡的孩子,而酒精擦浴則更適用于2 歲以上的孩子。
1.防治誘發(fā)因素
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注意環(huán)境的清潔,尤其是夏季多有蚊蟲孳生;保持室內溫度恒定,不能讓室內外溫差過大;避免穿過多或過少的衣服,尤其氣溫驟變時適當增減衣服。
避免與家中其他患者接觸;避免食用患感染性疾病母親的乳汁;避免到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