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斐
(蘭州蘭石醫院 甘肅蘭州 730050)
缺血性腦卒中是卒中病癥中最常見的一類,其發病量約占卒中總發病量的60%~70%[1],是由于腦部供血突發異常導致腦細胞或組織壞死引發的腦血管疾病,具有高發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和高復發率等特點,發病率農村高于城市,患者中中老年多于年輕人,但越來越趨于年輕化。近年來,隨著溶栓治療和血管內治療技術的成熟及推廣應用,許多患者都能在卒中發病的初期得到及時救治,很好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但康復治療何時開始,采用哪些措施,如何盡可能的使患者恢復正常功能,或者最大限度地降低其殘損程度,在臨床上同樣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2]。我院在臨床接診治療中,對于這類病型通常會采取常規治療或者早期中西醫康復治療相結合,本文著重就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在早期行中醫藥康復治療進行經驗總結,對所選28 例樣本資料做回顧性分析研究發現,早期進行中醫藥康復治療聯合常規藥物治療療效更勝一籌。現將研究過程報告如下。
選取最近幾年我院門診給藥治療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28 例的臨床資料作為研究樣本。
入選標準:①符合《中國腦卒中康復治療指南(2011 完全版)》診斷標準[3],確診明確。②生命體征穩定。③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無嚴重合并癥。④屬首次發病,無卒中病史,且在發病2 周內就醫。⑤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字同意。
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認知等精神障礙者。②處于妊娠、哺乳期者。③合并原發性嚴重疾病者。④中途退出者。
依據治療方法和隨機分類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14 例,對樣本資料做回顧性分析。對照組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5 例,年齡48~73 歲,平均年齡(56.94±4.12)歲,臨床癥狀:面癱3 例、失語2 例、偏癱2 例、上肢癱3 例、下肢癱1 例、身體一側感覺障礙3 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8 例、女性6 例,年齡47~74 歲,平均年齡(56.23±4.08)歲,臨床癥狀:面癱2 例、失語3 例、偏癱2 例、上肢癱2 例、下肢癱2 例、身體一側感覺障礙3 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臨床表現等基礎資料方面比較,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藥物治療加基本的康復指導。藥物包括抗凝或溶栓、擴張腦血管、營養神經支持等對癥治療,對四肢運動能力障礙患者由專業康復醫師對其進行基本的康復治療,或者醫生指導患者家屬操作。具體做法:盡量讓患者保持正確的姿勢,使患肢處于一個正常的生理狀態,以防止長期臥床致使關節錯位或僵化;同時對患肢和足底進行不定時的按摩;對于肌力≤1 級的患肢給予被動康復訓練,肌力≥2 級的患肢給予必要的力量訓練。每次≥20min,2 次/d。
1.2.2 研究組患者在常規藥物治療和基本康復訓練的基礎上,在病發早期就介入中醫藥康復治療。①中藥治療:a.內服中藥。當歸、牛膝、桃仁、生地、枳殼、川芎、紅花、赤芍、甘草、柴胡,以上藥物具有活血化瘀、強筋通絡、散瘀止痛、行氣復脈、疏肝解郁之功,根據病情拿捏劑量,水煎口服,每日一劑。b.中藥擦洗。將當歸、丹參、白芍、雞血藤等草藥入水煎熬取汁,涼至適宜溫度后浸濕消毒棉紗,擦洗或熱敷患肢關節及手足,通過皮膚吸收藥性達到改善患肢及腦部血液循環的目的。每晚睡前1 次,連敷28d[4]。②針灸治療。分期施針:急性期(48h 內),只要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即可早期介入,針刺穴位可取極泉穴、內關穴、委中穴、三焦穴以及頭部人中穴、百會穴,具有醒腦開竅之效。康復期則針刺上肢手三里、曲池、外關、肩 等穴位,下肢取足三里、陽陵泉、懸鐘穴、丘墟穴等。方法:毫針消毒后依次直刺穴位,得氣后針留30min,每隔10min 捻轉行針一次。③其他手法。針刺聯合推拿法,溫針法(針柄插上艾條邊燒邊刺)、電針法(針對患肢肌力≤1 級的患者)等,都有很好的療效。以上治療過程均可在門診進行。
分類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變化情況、運動能力和病殘程度評分,計算得出臨床治療效果,根據回收的問卷調查統計和隨訪記錄得出患者的臨床滿意度。
①治療有效率。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NIHSS)評分進行判評:基本康復:病殘程度為0 級,NIHSS評分減少至少90%;顯效:病殘程度為1-3 級,NIHSS 評分減少至少46%~90%;有效:NIHSS 評分減少至少18%~45%;無效:NIHSS 評分減少14%以下。有效率=[(基本康復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臨床滿意度。治療完成后,就本次治療的滿意度向患者進行無記名問卷調查或者電話隨訪。評價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四個級別,共發放問卷28 份,回收率100%。臨床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利用SPSS20.0 軟件對本次探究中所取得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以X2檢驗,P<0.05時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為92.85%,對照組患者臨床有效率為71.44%,兩組數據對比,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對比(n,%)
對回收的問卷調查和隨訪記錄統計分析,研究組:非常滿意占比64.29%(9/14)、滿意占比14.29%(2/14)、一般占比7.14%(1/14)、不滿意占比14.29%(2/14),滿意度為78.58%(11/14);對照組:非常滿意占比35.71%(5/14)、滿意占比21.43%(3/14)、一般占比14.29%(2/14)、不滿意占比28.57%(4/14),滿意度為57.14%(8/14)。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中老年人基數的增大,腦卒中發生率及發病人數呈上升之勢,因為中老年人是腦卒中易發群體。腦卒中患者即使治愈出院,但生存患者中約80%留有不同程度的肢體殘損或功能障礙,嚴重影響了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質量。因此如何降低腦卒中患者的致殘率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課題。既往經驗認為,腦卒中急性期患者應制動,安靜,臥床休養,不宜過早活動或接受被動康復治療。但如今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發現,腦卒中患者康復治療介入的越早越好,應在急性期或早期階段就開始。如果到了治療后期才進行康復訓練,有些功能因錯過最佳康復時機而致事倍功半,或者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比如肌肉萎縮、關節畸形等,增加了住院時間不說,有些老年患者甚至會終生臥床不起。中醫治療講究整體全面觀以及辨證施治。中醫藥康復就是通過中藥、針灸、推拿、按摩、熱敷、熏洗、氣功等手法,協同作用,既醒腦開竅,活血化瘀,舒經通絡,補虛強身,又能降低并發癥,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畸形[5]等的發生。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早期進行中醫藥康復的研究組臨床有效率為92.85%、臨床滿意度為78.58%,而常規治療的對照組有效率僅為71.44%、臨床滿意度為57.14%,兩組數據均為研究組優于對照組,且差異顯著,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中醫藥康復治療可以作為現代醫學的有益補充,而且康復治療越早開始越好。中醫特色療法聯合西藥常規治療方法簡單,但療效顯著。
以上研究表明,早期給予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行中醫藥康復治療,能顯著提升患者的生存能力,有效防止或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恢復神經功能,降低殘損程度,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