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綠林 苗麗 張楠 陸言 王妍
(金川集團有限公司職工醫院骨科 甘肅金昌 737100)
前言:骨折發生之后通常是通過骨科手術進行治療,手術會對患者產生刺激,患者術后的疼痛感明顯,其生活質量會降低,并且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并發癥,術后的康復期較長[1],因此術后康復中高質量的護理服務是緩解患者疼痛、促進患者病情恢復的關鍵。近年來推出的基于醫護一體的快速康復護理對骨折術后患者的康復起到良好的作用,醫護一體化護理要求醫護人員能夠清楚自身職責,分工明確[2],交流有效通暢,是相互間緊密合作聯系的一種護理模式。如何將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應用于骨折患者實際護理工作中,并令其發揮最大的護理效果,是骨折患者術后快速康復護理中需要關注的焦點[3]。本文為研究分析基于醫護一體的快速康復護理應用于骨折術后患者的效果及其對疼痛改善的情況,選取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9 月到本院骨科接受治療的骨折患者進行分析,以下是詳細分析內容。
從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9 月到本院骨科接受治療的骨折患者中隨機選取100 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選取標準:患者經過本院骨科醫師診斷為骨折,均對本次實驗知情并自愿參與研究。排除原則:患有肝腎功能障礙疾病、有陳舊骨折或病理骨折患者,術后因病情危重需要住ICU 病情患者。將100 例骨折患者按照單雙號住院編號分為兩組,單號為對照組,雙號為觀察組,每組50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8 例,女性22 例,年齡最小24 歲,最大79 歲,平均年齡(55.21±7.14)歲,其中包括12 例股骨頸骨折患者,16 例股骨干骨折患者、13 例踝關節骨折患者、9 例髕骨骨折患者。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7 例,女性23 例,年齡最小23 歲,最大79 歲,平均年齡(55.18±7.25)歲,其中包括11 例股骨頸骨折患者、17 例股骨干骨折患者、11 例踝關節骨折患者、10 例髕骨骨折患者。對比兩組患者間的臨床基礎資料,發現p 值>0.05,無顯著差別。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模式,包括術前醫療檢查、飲食指導和睡眠、心理護理等等。觀察組患者給予基于醫護一體的快速康復護理模式,具體實施如下:(1)成立醫護一體化護理小組,組員包括骨科主任、護士長、患者主治醫師、護理組長、值班護士等等,組員需接受團隊交流溝通方法、一體化護理流程、專科知識等專業培訓,(2)醫護一體查房護理:組員換班時需每日提前交接,了解患者的飲食、用藥、病情、睡眠等情況。交接班完成后需實施醫護聯合查房,責任護士詳細向醫師報告患者身體病情、功能訓練等情況,醫師判斷并提出需要重點注意的問題、功能訓練方式等。(3)醫護一體圍術期護理方案:術前醫師告知患者病情、手術配合和手術風險等,護士則負責向患者介紹治療成功病例、指導患者體位配合方法等等。術后醫護一體化小組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合理制定個性化的康復方案,責任護士負責指導患者康復鍛煉方法,康復期間醫師可適當調整康復計劃。(4)醫護一體小組定期討論:根據患者病情及康復鍛煉情況,醫護一體小組定期召開討論會,評估患者恢復情況,提出在康復中存在的問題點,并討論提出改善方法。此外還需定期討論醫護一體的進展和相應措施落實情況,完善護理內容。
比較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疼痛情況,疼痛程度通過疼痛量表(VAS)[4]進行評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
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住院時間。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的問卷調查進行評分,滿分100,分值越高表示護理滿意度越高。
對比術后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肺部感染、泌尿感染、下肢靜脈血栓、壓瘡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發生例數/總例數×100%。
報告中的數據采用專業軟件SPSS20.0 進行處理,其中計數數據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t 檢驗,處理結果用P<0.05表示對比數據的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觀察組、對照組患者的VAS 評分值分別為(8.03±2.44)分、(8.12±2.47)分,比較發現T 值=0.1833,P值=0.8549>0.05 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后,觀察組、對照組患者的VAS 評分值分別為(1.46±0.52)分、(4.41±1.27)分,比較發現T 值=15.2001,P 值=0.0000<0.05,差異顯著。由此可見觀察組患者的疼痛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96.68±4.53 分)高于對照組(80.77±5.21 分),而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11.74±2.38d)遠比對照組(20.44±3.85d)的低,組間對比差異顯著,詳細分析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住院時間比較()
注:2 組對比結果,P<0.05。
?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4.00%(2/50),遠低于對照組患者20.00%(10/50),組間對比差異顯著,詳細數據分析見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交通事故的發生率不斷上升,由此導致的骨折患者數量也在不斷增加[5],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均帶來沉重的負擔。骨折是由肌肉和韌帶損傷導致肌肉疼痛或攣縮令患者的運動功能受到限制而產生的一種癥狀,不僅令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6],還極大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對于骨折患者目前臨床上常采用手術的方式進行,而術后恢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給予高效的護理措施才能令患者的病情快速康復[7]。以往常規的護理模式雖然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引發的并發癥較多,如肺部感染、下肢靜脈血栓等等[8],增加了預后康復難度。
近年新推出的基于醫護一體的快速康復護理模式[9],要求醫生與護士、護理人員共同參與,對患者的病情、護理、康復進行研討,明確自身職責,分工合作,定期討論分析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而完善護理體系,令患者得到高質量的護理,以促進病情康復。
本文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給予基于醫護一體的快速康復護理模式,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術后疼痛程度明顯輕于對照組患者,而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遠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則比對照組短,在并發癥發生情況方面,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遠低于對照組。上述指標組間對比之后,發現P 值均小于0.05,差異顯著。可見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遠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對骨折術后患者采用基于醫護一體的快速康復護理模式可令疼痛改善更加明顯,并提高護理滿意度,能夠縮短和降低住院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