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娟,向鳳玲,方銀花,陳國鳳,李小紅,王沙沙,萬 婕
(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重慶 404000)
下肢靜脈曲張是慢性下肢靜脈功能不全最常見的臨床疾病之一,主要臨床表現為下肢靜脈迂曲擴張[1],若不及時、有效地防護治療可引發血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慢性潰瘍等并發癥[2],多發生于長期從事持久站立工作和體力勞動強度高、久坐的人[3]。臨床護士由于其職業特點,長時間站立或行走,患病率較其他人群高出60.00%[4],是發生下肢靜脈曲張的高危人群,嚴重影響護士的工作和身體健康。重慶市某地區屬西部貧困山區,發展相對滯后,人口多,醫療壓力較大,護理工作超負荷,且基層醫院大多重醫輕護,不能保障護士基本衛生防護與醫療保健服務的權利[5]。本研究旨在了解該地區護士下肢靜脈曲張發生現狀、護理管理者的認知情況等,為醫院管理者及醫療機構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提供理論數據,以提高護士的防護意識,促進臨床護士職業健康發展。
1.1資料
1.1.1研究對象 2019年6-12月采取方便抽樣方法選取重慶市某地區1所三級甲等綜合醫院、7所二級醫院、15所鄉鎮衛生院的臨床一線護士及護理管理者(分管護理的院領導、護理部主任、護士長)作為研究對象。
1.1.2納入標準 (1)取得護士執業資格,工作年限大于或等于1年的護士;(2)從事醫院和(或)護理管理工作的管理者。
1.1.3排除標準 不愿參加本研究者。
1.2方法
1.2.1調查工具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和標準[6-7],了解國內外研究動態,自行設計橫斷面調查問卷2個,(1)臨床一線護士下肢靜脈曲張發生現狀問卷調查表,具體內容:①一般資料,包括年齡、學歷、專業技術職務、護齡、工齡等;②下肢靜脈曲張發生現狀;③下肢靜脈曲張影響因素,包括工作時間、夜班情況、工作強度等。(2)護理管理者對護士下肢靜脈曲張發生情況認知問卷,具體內容:①一般資料,包括職務、學歷、專業技術職務、工齡、管理年限等;②管理者對本院/科室一線護士下肢靜脈曲張認知情況,包括床護比、護士站立時間、發生現狀、防護現狀等。2份調查問卷均附有調查目的、要求及填寫方法。2份調查問卷的Cronbach′s α分別為0.811、0.801。
1.2.2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星(www.wjx.cn)開展調查,調查前取得每家醫院相關領導支持,做好護士的動員和培訓工作,符合納入標準的護士通過微信掃描二維碼不記名填寫問卷。共收到臨床一線護士調查問卷1 650份,其中42份填寫不全、邏輯錯誤予以剔除,有效回收率為97.45%。護理管理者問卷241份,其中3份填寫不全予以剔除,有效回收率為98.76%。
1.3統計學處理 通過問卷星直接導出數據,應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臨床護士下肢靜脈曲張發生的影響因素,10個下肢靜脈曲張可能相關的影響因素賦值方法見表1。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自變量賦值方法
2.1臨床一線護士下肢靜脈曲張患病情況及一般資料 1 608名臨床一線護士中發生下肢靜脈曲張629名(39.12%)。臨床一線護士一般資料見表2。

表2 臨床一線護士一般資料(n=1 608)

續表2 臨床一線護士一般資料(n=1 608)
2.2單因素分析 不同醫院等級、科室、年齡、專業技術職務、工齡、下肢靜脈曲張家族史、夜班情況、生育情況、上班期間行走時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單因素分析

續表3 單因素分析
2.3多因素分析 醫院等級、科室、工齡、下肢靜脈曲張家族史、工作強度、每天行走時間、站立時間是臨床護士下肢靜脈曲張發生的主要影響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多因素分析
2.4護理管理者對醫院/科室臨床一線護士下肢靜脈曲張認知情況及一般資料 50.42%(120/238)的護理管理者未對護士進行下肢靜脈曲張防范知識培訓,68.07%(162/238)的護理管理者未向護士提供防護措施。見表5。護理管理者一般資料見表6。

表5 護理管理者對醫院/科室臨床一線護士下肢靜脈曲張認知情況(n=238)

續表5 護理管理者對醫院/科室臨床一線護士下肢靜脈曲張認知情況(n=238)

表6 護理管理者一般資料(n=238)
3.1該地區臨床護士下肢靜脈曲張患病率較高 本次調研了該地區各級醫院臨床一線護士1 608名,結果顯示,629名護士發生下肢靜脈曲張,發生率為39.12%,高于我國1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8.60%)和4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16.40%)[8],也明顯高于陳翠等[9]報道的江蘇省宿遷市護士下肢靜脈曲張患病率(20.67%),以及周方竹等[10]報道的四川省某三甲醫院護士下肢靜脈曲張患病率(35.68%)。渝東北地區離主城區相對較遠,屬于貧困地區,基層人力資源嚴重不足,床護比僅為1∶0.27,低于重慶和全國基層醫療機構的平均水平[11]。作者調查發現,該地區護理信息化發展相對落后,無法借助信息化優勢提高工作效率,優化工作流程,減輕護士工作負荷。尤其是在鄉鎮衛生院,護理管理組織體系、規章制度不健全,甚至沒有設立專門的護理管理部門,對護士的身心健康缺乏關注。以上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該地區基層護士下肢靜脈曲張發生率高于全國其他地區和醫院。
3.2不同等級醫院、科室護士下肢靜脈曲張發生情況不同 本研究結果顯示,該地區三級醫院護士下肢靜脈曲張患病率高于二級醫院和一級醫院,其原因可能有:(1)該地區三級醫院護理人力配備不足。有研究表明,重慶地區尤其是渝東北地區的三級醫院護理人力仍無法滿足需求[12]。(2)該地區目前僅有一家三級甲等醫院,承擔著渝東北地區的急危重癥患者救治工作。目前,由于衛生資源分配不均,醫療資源多集中于三級甲等醫院,大量患者涌向三級甲等醫院就醫,從而大大增加了三級甲等醫院護士的工作量[13]。同時,三級甲等醫院還要承擔臨床教學、科研、慢病管理等工作,進一步加大了護士工作量。本研究結果顯示,手術室、ICU、產房護士下肢靜脈曲張發生率高于普通科室護士。手術室工作性質特殊,尤其是洗手護士需長時間站立,一般長達3~4 h,導致手術室護士下肢靜脈曲張發生率較高,同時,下肢靜脈曲張也是手術室護士最易發生的職業病[14]。本研究中手術室護士下肢靜脈曲張患病率為52.17%,與其他文獻報道的手術室護士患病情況相符[15]。ICU由于患者病情重、變化快,護士工作量大、繁忙,產房護士在接生過程中長時間站立,因此,ICU、產房護士更易發生下肢靜脈曲張。
3.3下肢靜脈曲張的發生與多方面因素有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影響護士下肢靜脈曲張的個體因素主要為年齡、工齡、妊娠情況、下肢靜脈曲張家族史、工作時間、夜班情況、工作強度、行走時間等。醫院等級、科室、工齡、有下肢靜脈曲張家族史、工作強度、每天行走時間、站立時間是其高危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相關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6-18]。究其原因可能為:(1)年齡越大工齡就越長,隨著年齡的增加,靜脈壁和瓣膜會逐漸失去其張力,下肢靜脈曲張會逐漸發生并加重[19];(2)下肢靜脈曲張發生的潛在原因可能是靜脈瓣膜缺陷和靜脈壁薄弱,而靜脈瓣膜缺陷和靜脈壁薄弱常與遺傳因素有關[20];(3)長時間站立或行走會導致下肢血液回流緩慢,增加了下肢靜脈的壓力,直接造成靜脈瓣損傷或破壞,護士上班期間需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因此,容易形成下肢靜脈曲張;(4)護理工作是連續24 h,因此,護士需實行輪班制,夜班時剝奪了護士睡眠時間,使護士免疫力下降,發生疲倦等疲勞綜合征,進而引發一系列身心健康問題[21];(5)護士大多數為女性,本研究中97.64%(1 570/1 608)的護士為女性,61.38%(987/1 608)的護士生育過孩子,近年來,由于生育政策放開,17.29%(278/1 608)的護士生育2個及以上孩子,在妊娠中晚期,孕婦腹腔壓力增高,導致下肢靜脈回流受阻,增加了發生下肢靜脈曲張的風險。
3.4護理管理者對護士下肢靜脈曲張重視程度不夠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管理者對醫院/科室護士下肢靜脈曲張發生現狀知曉率較低,僅為68.49%(163/238)。護理管理中對護士進行下肢靜脈曲張相關的培訓較少,50.42%(120/238)的護理管理者未對護士進行任何培訓。同時,68.07%(162/238)的護理管理者未給護士提供任何防范措施,提供了防護措施的管理者多數也只是進行了彈性排班或發放相關書籍,而對能有效預防下肢靜脈曲張發生、發展的穿戴用品,如彈力襪、彈力繃帶等基本未提供。因此,提高護理管理者對下肢靜脈曲張的認知尤為重要。
3.5護士下肢靜脈曲張防護建議
3.5.1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高度重視 針對該地區護士下肢靜脈曲張發生現狀及護理管理現狀,(1)區衛生健康委員會組織專家制訂護士下肢靜脈曲張集束化防范措施,下發各基層醫院組織學習并納入職業病防治考核;(2)加大財政投入,為各基層醫院配備基礎防護用品,推進護理信息化建設,縮小城鄉護理差距;(3)制訂基層護理人力引進方案和激勵政策,引進和留住基層護士,逐步完善基層護理人力配置,減輕護士工作負荷。
3.5.2醫院管理者應落實關愛護士行動 醫院管理者應重視護理工作,關愛護士身心健康,合理配置護理人力,實行彈性排班,能級搭配,工作任務均衡;不斷優化護理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定期組織下肢靜脈曲張等職業病防治知識培訓,對高強度護理崗位的護士發放彈力襪等穿戴用品;建立護士健康管理檔案,每年組織護士開展健康體檢,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3.5.3護士提高下肢靜脈曲張個人防護意識 組織臨床一線護士學習下肢靜脈曲張防范知識,掌握個人防范技能,提高自我防范意識,在護理工作中自覺落實各項防范措施。工作之余主動加強鍛煉,不斷提高身體素質,保持良好的職業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