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亞雄,陳麗萍,宗小敏,何勤忠,張婷婷
(宜賓市第一人民醫院,四川 宜賓 644600)
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是一種較為常見的且可在環境中長期存活的多重耐藥細菌[1]。由于新生兒免疫功能發育尚不成熟,因此,較成年人或其他年齡兒童更易發生感染。并且新生兒由于生理發育不完善等特性,在抗菌藥物的使用方面也存在諸多缺陷,因此,一旦新生兒發生MRSA感染將使臨床治療變得十分棘手[2]。因此,預防新生兒MRSA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內外均有研究表明,對新生兒進行MRSA等多重耐藥菌的入院篩查對預防MRSA感染具有重要意義[3-4]。因此,國內許多醫療機構均對新生兒和重癥監護病房患者進行MRSA入院篩查。但國內也有研究表明,出生48 h內的新生兒定植菌較少,入院篩查的臨床意義不大[5]。近5年國內對新生兒MRSA入院篩查的相關文獻報道較少。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2014—2018年本院新生兒科收治的10 864例新生兒的咽拭子MRSA篩查結果,并統計了同期發生MRSA醫院內感染(院感)情況,探討了新生兒入院咽拭子篩查MRSA的臨床意義,現報道如下。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 對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新生兒科收治的10 864例新生兒全部常規采集咽拭子進行MRSA入院篩查。若從患兒標本中分離出MRSA,但患兒無臨床感染表現則判斷為MRSA定植[6]。并統計同期新生兒發生MRSA院感情況。2014—2015年本院新生兒科為普通病房,2016—2018年新生兒科搬遷升級為層流病房。因此,將2014—2015年統計數據歸為對照組,2016—2018年統計數據歸為觀察組。
1.1.2診斷標準 新生兒院感診斷標準參考文獻[7]的相關標準。
1.1.3儀器與試劑 咽拭子標本接種培養基為 CHROMID?MRSA SMART顯色培養基(法國梅里埃公司生產),苯唑西林紙片及頭孢西丁紙片購于溫州市康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質控菌株為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MSSA),MRSA質控菌株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臨床檢驗中心提供。其余相關儀器設備參照文獻[8-9]。
1.2方法
1.2.1標本采集與培養 所有咽拭子標本采集均由經過培訓的護士執行,細菌培養嚴格按文獻[11]的方法操作。將咽拭子標本接種于CHROMID?MRSA SMART培養基,放入35 ℃專用培養箱18~24 h后取出觀察,培養基上長出綠色菌落初步確定為MRSA,涂片革蘭染色觀察鏡下形態與MRSA符合則發出臨床報告。其余所有臨床標本根據第4版《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要求及時接種于相應培養基中,其余呼吸道標本接種后立即放入含5%二氧化碳微生物培養箱24~48 h后觀察;全血培養標本參照儀器說明書,待血培養儀器自動報陽后將標本轉種于血瓊脂平板及不含萬古霉素巧克力平板、培養分離出可疑致病菌純菌落進行后續操作。
1.2.2其他標本的細菌鑒定 將已分離純化的可疑致病菌根據操作說明將細菌調制成0.50~0.62麥氏濃度菌懸液,利用梅里埃VITEK-2 compact全自動鑒定分析系統進行細菌鑒定。
1.3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咽拭子MRSA定植檢出情況 10 864例新生兒檢出MRSA定植菌株482株(4.44%)。其中對照組新生兒檢出MRSA定植菌株406株(9.73%),觀察組新生兒檢出MRSA定植菌株76株(1.14%)。2組新生兒MRSA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咽拭子MRSA定植檢出情況
2.2MRSA院感發生情況 10 864例新生兒發生MRSA院感9例(0.08%)。對照組(4 174例)新生兒中發生MRSA院感3例(0.07% ),觀察組(6 690例)新生兒中發生MRSA院感6例(0.09%)。2組新生兒MRSA院感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MRSA院感發生情況
已有研究表明,MRSA感染是威脅患者生命的常見病原體,一旦患者發生感染將導致住院時間延長、經濟負擔加重且醫院內病死率增加[11]。由于早期研究表明,MRSA定植是引起MRSA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12-13],因此,不少醫療機構對新生兒及免疫力低下患者均在入院時進行MRSA定植菌篩查。對篩查結果陽性患兒采取接觸隔離等一系列集束化管理措施,以防止定植菌在醫院內傳播引起院感。本研究結果顯示,本院新生兒科自2014年起對所有的入院患兒均進行了MRSA定植菌篩查,MRSA總檢出率為5.1%。與國內學者郭宏湘等[14]和國外學者MARAQA等[15]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差異。但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樣本量遠大于郭宏湘等[14]和MARAQA等[15]研究樣本量,且標本類型也存在差異。本研究采用的是咽拭子,而郭宏湘等[14]和MARAQA等[15]采用的是皮膚拭子。
另外,由于本研究涉及的新生兒病例雖均來自同一家醫院,但隨著本院的建設和發展,新生兒科在病房硬件及配套設施方面均發生了變化。2014—2015年本院新生兒科為非層流病房。2016年后新生兒病房進行整體搬遷及改造升級為層流病房。因此,將2014—2015年作為對照組,2016-2018年作為觀察組。對照組新生兒MRSA定植菌檢出率高達9.73%,而升級改造為層流病房后新生兒MRSA定植菌檢出率下降為1.14%,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與本院新生兒科醫護人員進行追蹤訪問分析認為,造成這一巨大差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與層流病房比較,以前的新生兒病房盡管也采取了消毒措施,但在有患兒住院期間很難將空氣中的細菌完全清除干凈。李曉霞等[16]曾報道重癥監護病房環境中MRSA氣溶膠濃度高于外科等病區(未報道新生兒),推測在非層流病房的新生兒病區也存在較高濃度的MRSA氣溶膠,可能是造成定植率較層流病房升高的最主要原因。(2)隨著病房硬件設施的升級改造,醫護人員的配比也更加合理,醫護人員與床位比明顯提升。因此,護士在執行入院篩查醫囑的及時性方面較以前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已有研究證實,隨著入院時間延長MRSA的定植率隨之增加[14]。(3)新生兒科作為本院的感染控制重點部門,因此,對感染控制知識的培訓及管理重視程度日益加強,院感科派專人加強科室院感質量控制,并且很好地運用于臨床實踐。
MARAQA等[15]研究還表明,發生MRSA定植的患兒中22.00%的患兒發展為MRSA感染。而國內近年來這方面的文獻報道較少見,2006年HUANG等[12]研究也表明,超過20.00%的MRSA定植會發展為MRSA感染。這一數據在今天看來是非常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因2014—2018年本院新生兒科共檢出MRSA定植患兒482例,如果其中20.00%的患兒發展為MRSA感染,則MRSA院感人數應該是90人以上。實際上2014-2018年本院新生兒科MRSA院感確診病例僅9例(觀察組6例,對照組3例),MRSA院感發生率僅為0.08%,與2019年HUANG等[17]研究結果較為接近。且2組新生兒MRSA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MRSA院感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已有文獻報道結果存在較大差距[12,15]。造成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1)各研究樣本量不同,以往文獻報道樣本量通常在1 000例以下,而本研究樣本量上萬,是目前國內有關新生兒MRSA入院篩查研究中樣本量較大的。(2)患兒病情嚴重程度不同,如廣東兒童醫院作為省級兒童醫學中心,其危重患兒比例可能較本院高。(3)與不同地區細菌分布情況及耐藥性差異有關,如廣東省2018年MRSA分離率高出四川省近6個百分點[18]。(4)引起新生兒MRSA院感發生率較以往明顯下降的最為重要的原因與近年來國內醫護人員對院感控制、標準預防的臨床實踐重視程度日益加強[19]有關。如改善新生兒病房的硬件設施條件,對高風險患兒進行多重耐藥菌的入院篩查,對篩查陽性患兒開具接觸隔離醫囑并且盡快單間收治或集中隔離收治,同時,院感等職能部門參與督導落實隔離措施,提高醫護人員手衛生依從性等。在上述綜合措施干預下院感發生率均較以往得到了更為有效的控制。
綜上所述,新生兒住院病房的改造升級及配套硬軟件的改進可有效降低MRSA定植率,以標準預防為基礎的綜合干預措施能很好地控制新生兒MRSA定植向院感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