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璐,朱衛紅,張韶偉,劉文斌,陳慎
在目前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下,人群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口老齡化加劇,我國心腦血管疾病增多,疾病負擔加重[1]。心腦血管疾病占全國人口全部死亡原因的40%左右,已是我國居民的頭號殺手[2],成為當今社會密切關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積極探索有效、可行的一級預防策略,從而有效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是從根本上減輕疾病負擔的重要措施。而了解和掌握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病率、死亡率,描述其分布特征,是研究和制定心腦血管疾病防控方案的必要基礎。
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和死亡在地區上存在較大的差異,近年來相關文獻報道,在社區心腦血管疾病中,腦梗死、腦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這3種疾病占絕大部分,是導致社區居民死亡和殘疾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易于監測的疾病終點指標。為制定社區心腦血管事件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和策略提供重要依據。將2017-2019年上海市楊浦區定海街道社區常住居民心腦血管疾病的監測趨勢情況進行分析?,F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對2017-2019年上海市楊浦區定海街道社區常住居民心腦血管病事件發病與死亡進行連續監測。對象來源:(1)在居委會建立心腦血管事件發病和死亡主動上報制度,由居委會上報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綜合防治科家庭醫生團隊。(2)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就診、住院以及家庭醫生團隊慢性病監測隨訪新發病例及漏報病例。(3)通過上海市心腦血管監測體系、上海市疾病控制信息管理平臺以及上海市疾控中心下發的由二、三級醫院確診為新發病例或者死亡病例,及其他社區轉本社區的上報資料。(4)人口學資料數據由每年年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綜合防治科通過社區公安分局收集。
1.2 研究方法
1.2.1 監測事件 心血管事件診斷參照世界衛生組織(WHO)診斷標準,包括心源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腦血管事件診斷參照中國新版腦血管病分類和國際疾病分類-11的標準,腦血管類疾病包括缺血性腦血管病、出血性腦血管病和卒中不分型。
1.2.2 監測方法 應用疾病監測的方法,對2017-2019年上海市楊浦區定海街道社區常住居民腦血管疾病、心肌梗死發病和死亡進行連續監測。發病監測采用主動申報和年度調查相結合,死亡監測采用死因登記與死因調查相結合。家庭醫生團隊對居委會上報的心腦血管病發病與死亡情況進行調查,結合相關網絡信息平臺,查找相關就診信息,進行回訪調查、核對,內容有姓名、年齡、身份證號碼、病史、就診醫院、主要檢查結果、診斷情況、發病日期或者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等。參與收集調查隨訪的家庭醫生每年參加相關疾病診斷標準培訓以及市區級相關公共衛生培訓。
1.3 統計學處理
初步數據通過Excel 2010錄入篩查處理,并進行相關數據統計。采用SPSS 19.0進行數據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社區心腦血管事件的人口學特征情況
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定海街道社區常住居民年平均人口數85 941人,其中男性為43 030人,女性為42 911人。3年內共監測到心腦血管事件2 565例,年齡(75.14±12.48)歲;男性患者為1 437例(56.02%),年齡(71.98±12.35)歲,男性年平均發病率871.49/10萬,年平均死亡率241.69/10萬;女性患者為1 128例(43.98%),年齡(79.15±11.46)歲,年平均發病率643.20/10萬,年平均死亡率233.04/10萬。監測的心腦血管發病事件中,男性發病年齡早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47,P<0.001);男性發病率較女性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41,P<0.01)。監測的死亡事件中,男性死亡年齡也小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103,P<0.01),而心腦血管事件死亡率在不同性別上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1,P=0.65)。見表1。

表1 上海市楊浦區定海街道社區不同性別心腦血管事件人口學特征
2.2 社區不同年份心腦血管事件發病率、死亡率分析
腦血管事件發病率2018年最低,為569.53/10萬,2017年最高,為713.00/10萬。腦血管事件死亡率呈降低趨勢。心血管事件監測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2018年最高,為126.95/10萬,2019年最低,90.71 /10萬。2017年到2019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下降。見表2。

表2 2017-2019年上海市楊浦區定海街道社區不同年份心腦血管病發病率及死亡率
2.3 心血管事件發病、死亡分析
2.3.1 社區心血管事件發病、死亡性別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發病292例,年平均發病率113.26/10萬,男性年平均發病率147.96/10萬,女性年平均發病率78.46/10萬,男性心肌梗死發病率高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7.59,P<0.01)。急性心肌梗死死亡數為85例,年平均死亡率32.97/10萬,男性年平均死亡率43.38/10萬,女性年平均死亡率22.53/10萬。急性心肌梗死男性的死亡率高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51,P<0.01)。見表3。

表3 上海市楊浦區定海街道社區不同性別心血管事件發病率及死亡率
2.3.2 社區心血管事件發病、死亡年齡別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在不同年齡段的街道社區人群中,隨著年齡增長為持續上升趨勢,≥85歲老年人群發病率最高,為1 200.96/10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 307.83,P<0.01)。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在70歲之后隨年齡增加呈明顯上升趨勢,≥85歲老年人群死亡率最高,為533.79/10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78.75,P<0.01)。見表4。

表4 上海市楊浦區定海街道社區不同年齡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率及死亡率
2.4 社區腦血管事件發病、死亡分析
2.4.1 社區腦血管事件發病、死亡性別分析 腦血管事件發病數為1 661例,年平均發病率為644.24/10萬,男性年平均發病率為723.53/10萬,女性年平均發病率為564.74/10萬。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5.74,P<0.01)。腦血管事件死亡數為527例,年平均死亡率為204.40/10萬,男性年平均死亡率為198.31/10萬,女性年平均死亡率為210.51/10萬。社區人群腦血管病死亡率在不同性別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47,P=0.49)。見表5。

表5 上海市定海街道社區不同性別腦血管病發病率及死亡率
2.4.2 社區腦血管事件發病、死亡年齡別分析 社區人群的腦血管事件發病率在不同年齡層是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呈明顯上升趨勢?!?5歲老年社區人群的發病率最高,為5 004.00/10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 307.83,P<0.01)。腦血管事件的死亡率也隨著年齡不斷的增加呈現上升趨勢,≥85歲老年社區人群死亡率最高,為3 642.91/10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 548.83,P<0.01)。見表6。

表6 上海市楊浦區定海街道社區不同年齡腦血管病發病率及死亡率
2.5 社區心腦血管疾病臨床類型分析
社區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從高到低依次為腦梗死、腦出血、急性心肌梗死、腔隙性腦梗死、非腦實質內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卒中不分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 656.8,P<0.01)。社區人群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前3位依次為腦梗死、腦出血、急性心肌梗死,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93.4,P<0.01)。見表7。

表7 上海市楊浦區定海街道社區不同年齡腦血管病發病率及死亡率
連續3年監測社區人群,心腦血管事件年平均發病率為757.5/10萬,2017年最高,2018年、2019年均較2017年有所降低,心腦血管事件死亡率是逐年呈降低趨勢??赡芘c近年來心腦血管疾病預防的宣傳、診療手段的提高、疾病三級預防的控制等措施有效減少了心腦血管事件發病、死亡的概率。但本社區心腦血管病年平均發病率高于南京市浦口區的427.76/10萬[3]、長沙市的318.09/10萬[4]。心血管病年平均發病率113.26/10萬,高于上海市楊浦區[5]和長寧區[6]。腦血管病平均發病率為644.24/10萬,高于上海市長寧區[6]和南京市浦口區[3]。心腦血管病年平均死亡率237.37/10萬,高于2012年全國城市居民的水平[7],腦血管病年平均死亡率204.40/10萬,高于2015年上海市88.90/10萬[8]和長寧區138.98/10萬[6]。心血管病年平均死亡率32.97/10萬,仍高于上海市楊浦區[5]和長寧區[6]。因此,本社區心腦血管病年平均發病率、年平均死亡率均處于較高水平。
社區心腦血管事件監測中發現男性心腦血管事件發病年齡早于女性,死亡年齡較女性小。在心腦血管事件發病率上也存在男性高于女性,且男性心肌梗死死亡率明顯高于女性。這可能與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多發于男性有關[9],結合男性在工作壓力精神因素影響下,會比女性更容易存在較多不良生活習慣,如作息不規律、吸煙飲酒、缺乏運動、不合理飲食等,而這些不良生活習慣是心腦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10]。
社區心腦血管疾病發病排序前3位主要為腦梗死、腦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且死亡率前3位同發病臨床類型相同。這與我國人群心腦血管發病模式一致[11]。本社區不同年齡層人群在心腦血管病發病率、死亡率與年齡而呈正相關上升趨勢,與國內較多文獻分析相同[12]。社區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在70歲之后隨年齡增加有明顯上升趨勢,并且心腦血管發病率、死亡率均為≥85歲老年人群最高。
隨著我國人口日益老齡化,疾病模式為心腦血管等慢性病為主,我國心腦血管事件死亡率雖然逐年下降,但因后遺癥有較高的致殘率與壽命損失,其所致疾病負擔依然很大[13-14],是造成我國居民期望壽命損失的首要疾病[15]。因此,加強慢性病尤其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及控制,需要對老年高危人群強化社區一級預防,優化家庭醫生團隊健康宣教模式,改善高危人群生活習慣,從而有效降低社區心腦血管事件發生,延緩社區心腦血管患者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