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文琴,李佳,張夏慧
手術是治療肺癌的重要方法[1],但手術時間長、創傷大,易導致術后上肢功能障礙、肺功能損傷。術后漸進式功能鍛煉對于促進上肢功能、肺功能恢復有積極作用,但仍有部分患者恢復效果并不十分理想[2]。術前康復訓練可增強肺癌患者手術耐受性、促進術后康復[3],但目前還少有術前上肢功能鍛煉聯合呼吸功能訓練的文獻報道。本研究旨在探討圍手術期上肢功能鍛煉聯合呼吸功能訓練在肺癌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肺癌手術患者96例,納入標準:(1)均符合肺癌診斷標準;(2)均行擇期手術治療者且符合手術指征;(3)手術方式均采取胸腔鏡微創手術;(4)溝通交流能力正常者。排除標準:(1)合并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者;(2)術前肢體活動障礙者;(3)術后發生嚴重并發癥者;(4)合并聽、視力障礙者。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分為干預組50例和對照組46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研究經單位倫理委員會批準(HZYLL2020036)。

表1 干預組與對照組肺癌手術患者一般資料比較(例)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術后上肢功能鍛煉與呼吸功能訓練:(1)上肢功能訓練:手術當天,責任護士指導患者家屬按摩患者肩臂部(5~10 min/次,共5次)。術后1 d,指導患者進行患側上肢屈肘、伸臂、手腕內外旋、頸部活動等鍛煉(5 min/次,共5次)。術后2 d,指導患者進行梳頭等上臂上舉運動(5 min/次,共5次)。術后3 d,進行肩部運動、單臂伸直抬至頭頂、手臂平舉向后等運動(10 min/次,共3次)。自術后4 d起,進行綜合上肢功能鍛煉:雙手五指交疊放于頜下,雙肘向上平舉、向下折疊、五指交疊于腹部、反手前伸、經面前至頭頂;雙手置于枕后,向后、向前伸展肘部;雙手交疊于頭,健側伸拉患肢。10 min/項,3次/d。(2)呼吸功能訓練:術后,待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由責任護士指導患者進行呼吸功能訓練,包括腹式呼吸訓練(呼吸頻率8次/min,10 min/次,上下午各訓練1次)、縮唇呼吸訓練(10 min/次,3次/d)、腹部用力呼氣訓練(5次/min,10 min/次,上下午各1次)。
1.2.2 干預組 給予圍手術期術前上肢功能鍛煉與呼吸功能訓練:(1)上肢功能訓練:自住院當天開始,責任護士囑患者面墻直立,進行上肢上舉、后伸、外旋等運動(10~15 min/次,5次/d)。(2)呼吸功能鍛煉:自住院當天開始,由責任護士指導患者進行呼吸功能訓練,除腹式呼吸訓練、縮唇呼吸訓練、腹部用力呼氣訓練(訓練頻率同對照組)外,同時進行有效咳嗽訓練:囑患者用力吸氣,緊閉聲門2~3 s,收縮腹部用力咳嗽2~3聲。
1.3 觀察指標
(1)肩關節活動度:入院時,出院時,采用關節角度尺測量上舉、后伸、外旋最大角度。(2)肺功能:入院時、出院時,采用肺功能檢測儀檢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呼出容積(FEV1)、每分鐘最大通氣量(MVV)等指標。(3)生活質量:出院時,采用圣·喬治呼吸問卷(SGRQ)[4]測評生活質量,包括癥狀、活動受限、疾病對生活質量的影響3個維度共50個條目,總分0~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差。量表經檢驗:Cronbach′s α=0.854。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成組或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肩關節活動度比較
入院時,2組患者上舉、后伸、外旋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2組患者上舉、后伸、外旋活動度明顯小于同組干預前(P<0.05或P<0.01),干預組上舉、后伸、外旋活動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干預前后肩關節活動度比較(x±s)
2.2 肺功能指標比較
入院時,2組患者FVC、FEV1、MVV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2組患者FVC、FEV1、MVV明顯低于同組入院時(P<0.05,P<0.01),干預組FVC、FEV1、MVV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干預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x±s)
2.3 生活質量
干預組癥狀、活動受限、對生活質量的影響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x±s)
盡管肺癌胸腔鏡微創技術日趨成熟、技術不斷改進,但肺部感染等術后并發癥仍然難以避免,導致肺功能損傷、延長術后恢復時間[5]。因術后疼痛、活動受限等影響,肺癌術后大多患者早期功能鍛煉依從性不高[6]。有文獻研究表明,術前功能鍛煉能增強患者正性感受,提高患者手術治療及護理的配合度,而且術前功能鍛煉是在患者尚未受到手術創傷的前提下,能夠避免活動受限、疼痛干擾,也更能改善提供功能鍛煉效果[7]。
相關研究表明,早期上肢功能訓練能增強肌肉代償能力,提高肌纖維可塑性與修復功能,同時能夠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利于術后患肢功能的恢復[8]。術后肩關節等功能鍛煉能促進病理產物的吸收,消除肢體腫脹,預防肌肉萎縮和粘連。都菁等[9]認為,術前肢體功能鍛煉聯合術后肢體功能鍛煉能夠緩解包括肺癌手術在內的胸部手術患者的疼痛程度,促進肩關節功能恢復。賴玉田等[10]報道,術前短期肺康復訓練能提高肺癌合并輕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肺功能,促進術后快速康復。本研究中,自肺癌手術患者入院時開始,給予圍手術期上肢功能與呼吸功能訓練,術前功能訓練能提高患者手術耐受性;術后上肢功能、呼吸功能則能達成更好的康復效果。結果表明,干預組上舉、后伸、外旋、FVC、FEV1、MVV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圍手術期上肢功能鍛煉聯合呼吸功能訓練能夠促進肺癌手術患者肩關節活動度、肺功能的恢復。
生活質量是手術治療的終極目標,也是衡量肺癌手術患者功能訓練的唯一標準[11]。影響肺癌手術患者生活質量的因素包括患者心理因素、肢體功能及肺功能的恢復等因素[12]。術前功能鍛煉有助于增強患者對手術治療的適應性,改善上肢功能與肺功能,也有助于改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13]。蔣雅娟等[14]報道,術前聯合術后呼吸功能訓練更有利于改善包括肺癌手術在內的胸外科手術患者的生活質量。筆者通過比較癥狀、活動受限、對生活質量等評分,所得結論也支持上述文獻觀點。
綜上所述,圍手術期上肢功能鍛煉聯合呼吸功能鍛煉應用于肺癌手術患者中,能加快肩關節活動度、肺功能恢復進程,改善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