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婕,盧彩霞,劉柳
原發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臨床最為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及病死率均居高不下[1]。手術切除仍是目前HCC最有效的治療方法[2]。但無論是根治性手術切除或局部消融,術后復發仍是最嚴重的問題,文獻報道HCC術后5年復發率高達70%以上[3]。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和進步,以肝動脈插管化療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靶向治療為主的綜合性治療方法已成為HCC術后復發患者的有效治療方法,但治療期間存在的不良反應和焦慮情緒一直伴隨著患者,患者不僅需要面對這些,還需要承受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因此需要一套完善的、針對性強的護理措施幫助患者提高依從性,積極心態[4]。 針對患者焦慮等不良情緒進行護理干預,根據患者自身病情制訂精準的治療方案,使患者的治療效果及感受達到最佳。本研究探討針對性護理干預在HCC術后復發接受TACE治療的患者中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選取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的120例HCC術后復發且住院的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60例。對照組年齡(51.8±3.5)歲,范圍40~62歲;病程(1.5±0.3)年,范圍0.5~5.0年。觀察組年齡(51.9±3.5)歲,范圍40~65歲;病程(1.5±0.2)年,范圍0.5~5.0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納入標準:(1)18歲以上患者;(2)思維清晰,精神正常,有一定理解表達能力;(3)經病理診斷確診為復發性肝癌;(4)接受化療的患者。排除標準:(1)不愿參與實驗者;(2)日常有交流障礙、存在精神癥狀者;(3)臨床資料不全者。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均給予常規護理。包括入院環境介紹,基本檢查及治療前后注意事項宣教,告知患者飲食少油少鹽,加強營養,戒煙戒酒,作息規律。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再針對患者化療前后出現的不良癥狀和焦慮情緒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有研究證實,在345例患者中,化療前有心理障礙的患者有138例,發生率為40%;心理焦慮的患者有169例,發生率為48.9%;存在其他心理問題的患者有34例,發生率為10%。惡性腫瘤患者的不良情緒,如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在進行干預后有明顯改善,有很大意義[5-7],保證了其生活質量。針對性護理干預是針對某項疾病的相應癥狀而實施的護理干預操作。本次研究中給予的針對性護理干預如下。
1.2.1 心理護理 (1)根據患者不同的個性心理特征,制定最佳健康心理指導計劃,使其認識到復發后治療的必要性和可靠性;(2)經常給予患者語言方面的安慰,同情并理解患者的痛苦,加強交流,鼓勵患者表達內心的焦慮,從而保持放松、舒適的心情;(3)向患者和家屬介紹成功的病例,以增加治療信心,取得主動配合,減輕恐懼焦慮心理,讓患者和家屬容易接受;(4)采用問卷形式評估患者對復發后治療相關知識了解的深淺度,針對患者對病情掌握情況給予相應的疾病知識普及,并告知治療的針對性和效果等;(5)提前向患者說明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反應及治療能達到的效果,減少患者的焦慮、緊張、恐懼情緒,增加患者治療疾病的信心;(6)鼓勵家屬給予更多的關愛和幫助,解除患者焦慮,樹立信心,正視治療,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化療。
1.2.2 胃腸道護理 TACE后最常見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反應,向患者提前說明癥狀發生的原因,酌情給予相應治療。反應較大時需禁食,鼓勵患者攝入高蛋白質、低脂、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少食多餐逐步增量。
1.2.3 肝腎功能不良反應護理 TACE后對肝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較多患者會有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升高的情況,會常規給予保肝藥物,基本治療幾天后恢復正常。
1.2.4 疼痛護理 腫瘤組織的壞死會引起疼痛和發燒,此問題的解決方案包括積極主動的不良反應管理,使用聯合止痛劑,更換其他阿片類藥物[8]。疼痛耐受力的不同、心理狀態的不同對疼痛感受度也有差異,因此,護理干預中需進行精準評估,通過詳細詢問患者疼痛誘因、部位、性質、程度等,判斷是生理性疼痛還是精神狀態改變導致的疼痛,由此來制定針對性計劃,選擇藥物止痛或精神安慰。給藥同時,觀察鎮痛的效果和不良反應,給予安慰和鼓勵,勤巡視病房,積極影響患者的心理活動,告知疼痛護理干預的必要性,規范其正確用藥。
1.2.5 皮疹、脫發和手足皮膚反應等護理 服用靶向藥物常引起皮膚反應,一般通過對癥治療可好轉;心衰、出血、高血壓等較少見,癥狀嚴重時,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減量服用或停藥。需提前告知患者此類現象,加強宣教,減輕負面心理。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1)采用評分法,由護理人員分別于臨床干預前后對患者進行測評。測評內容包括:心理反應,對疾病、死亡的態度;心理需求,對精神如親情友情、物質需求;心理障礙,對護理、調查等活動取回避態度,具有易暴躁,胡言亂語等行為。采用觀察法測評,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心理反應越差,心理需求越低,心理障礙越嚴重。(2)采用焦慮自評量表[9](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測評患者的焦慮情況。該量表共20個項目,采用4級評分,分值越高說明焦慮程度越高。SAS量表分界值為50分,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3)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10]測量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態。該量表包括90個項目,內包括10個因子,分值越高說明焦慮程度越高。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軟件對此次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心理狀態指標變化
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后患者的心理反應、心理需求、心理障礙指標評分較護理前顯著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原發性肝癌術后復發患者心理狀態指標變化(分,x±s,每組n=60)
2.2 焦慮程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干預前后SAS焦慮評分分別為(42.25±6.20)分和(32.65±5.36)分,干預前后SCL-90評分分別為(135.69±30.34)分和(126.53±31.52)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焦慮程度較干預前明顯減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8),見表2。觀察組干預前后SCL-90中軀體化、恐怖、抑郁、焦慮、精神病性、強迫癥狀、人際關系多個因子評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觀察組原發性肝癌術后復發患者干預前后焦慮程度比較[例(%)]

表3 觀察組原發性肝癌術后復發患者干預前后SCL-90各因子評分比較(分,x±s,n=60)
HCC惡性程度高,預后較差。術后復發患者得知病情后,角色轉變困難,不僅要面對病痛,還會產生強大的心理負擔,對進一步的治療也會產生害怕、恐懼、焦慮、失眠等心理情緒,直接影響著患者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介入治療是治療惡性腫瘤復發的重要手段之一,配合靶向藥物、免疫治療等可以穩定病情,延續生命期,但多數患者對于自身不能接受再次手術而只能行介入治療,在心理上可能存在較大落差,進而消極對待病情。同時介入治療帶來的不良反應,例如疼痛、胃腸道反應等并發癥會使患者心理壓力加重,焦慮和抑郁癥狀發生概率增加[11-14]。此外,介入治療的療效也因人而異,多數腫瘤血供較差的患者接受介入治療并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療效的不確定性也會加重患者焦慮、恐懼、抑郁等不良情緒。針對性護理干預貫穿整個治療工作,對于患者的焦慮、恐懼、抑郁等心理問題以及疼痛、胃腸道不適等不良反應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可有效緩解病痛,改善患者心理焦慮,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心身疾病的治療效果和心理社會因素相輔相成,心理狀態和情緒變化能直接影響疾病的治療和康復進展。相關研究得出,臨床護理患者期間,優良的心理狀態是提高治療依從性和效果的關鍵所在[15]。因此,針對性干預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本研究對觀察組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患者的輕度焦慮及中度焦慮有了明顯改善,觀察組患者干預后SAS、SCL-90評分焦慮程度及軀體化、恐怖、焦慮、抑郁、精神病性、人際敏感均明顯低于干預前(P<0.01)。敵對、偏執及強迫癥狀也有小幅度降低。研究證明HCC術后復發患者的焦慮心理在行針對性護理干預后有了明顯改善。所以,在臨床護理治療中對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意義重大,能明顯減輕負面情緒,積極面對治療,加速病情恢復[16]。
綜上所述,對患者的心理、化療、行為、生活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地干預,不僅可改善患者心理情緒、重建戰勝疾病的信心,還有助于延緩病情的惡化,提高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