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文路君
(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 感染一科,廣東 廣州 510060)
艾滋病屬于危害性較大的一種傳染性疾病,此疾病因人體免疫缺陷而發生病毒感染發病[1]。此病毒會對機體免疫系統造成破壞,并攻擊免疫系統,如T淋巴細胞等,進而削弱免疫能力。因此,艾滋病者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或誘發癌癥疾病的危險性較高,死亡率較高。因艾滋病者病情控制良好的狀況下,其生理相比于健康人無明顯異樣,但患者心理需承受較大壓力,且自我病情管理能力低下等,患者負性情緒嚴重,自我效能水平低。為改善此點,醫學者也加大對艾滋病治療過程中護理質量的重視和關注。已有報告顯示[2],艾滋病患者接受健康宣教配合心理護理,可明顯改善其負性情緒,提升自我效能。現此方面報告較少,本研究納入98例艾滋病患者分組論述此點。
1.1 一般資料。按護理方式分組98例艾滋病患者。入選標準:①各患者均滿足《中國艾滋病診療指南(2018年版)》[3]中艾滋病診斷標準;②各患者均簽字接受此次護理方式;③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肝腎、心功能異常者;②意識模糊者;③因視力、聽力等功能影響無法配合此次護理干預者;④哺乳、妊娠期女性患者;⑤合并惡性腫瘤者;⑥合并繼發性或原發性精神疾病者。對照組:已婚29例,未婚20例,病程時間2.1~4.2年,平均(3.2±0.4)年,年齡21~41歲,平均(32.5±1.5)歲,女21例,男28例。觀察組:已婚30例,未婚19例,病程時間2.2~4.3年,平均(3.4±0.5)年,年齡20~42歲,平均(32.6±1.4)歲,女22例,男27例。患者基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監測其體征指標,掌握其呼吸頻次、心率、血壓等指標。若發生生理異常癥狀,需及時報告主治醫生,并對癥干預。合理控制病房濕度與溫度,確保生理舒適。指導患者用藥,告知藥物可能發生不良反應、藥理機制等。觀察組接受健康宣教配合心理護理:
(1)健康宣教:①健康教育方式,可采用多媒體視頻、健康手冊、一對一等方式。②主要內容:主動介紹疾病知識,包含治療方式、臨床表現、傳播途徑、疾病病因等,講解堅持用藥的重要性、藥物治療目的、定時提醒患者用藥,按照其性別、生活習慣、年齡等方面實際狀況,可用鬧鐘、手機等方式提醒患者用藥,并讓其家屬提醒服藥,不定期實施電話隨訪。督促患者養成良好的健康方式和生活態度,穩定病情后,則可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根據自身愛好和興趣,適當參與文體活動,保持良好心理。此外,確保作息時間規律,禁煙酒。
(2)心理護理:責任護士主動與患者交流,做自我介紹,緩解其緊張、恐懼心理,維持良好、健康心理關系。交談時需理解、尊重患者,并支持、鼓勵患者,如怎樣告知患者此類藥效較好,大部分患者使用后非常有效、夸獎患者今日臉色不錯等,多調動其主動性、積極性,提升患者治療配合度。引導其多主訴自身想法,針對性疏導其心理。最后,可讓其家屬配合接受此次健康教育,提升生活信心。
1.3 指標判定。護理前、護理后用抑郁自評量表(SDS)[4]、焦慮自評量表(SAS)[5]評估患者負性情緒,SAS量表包含20個項目,各項目評分制為1~4分,臨界值為50分,輕度焦慮:50~60分,中度焦慮:61~70分,重度焦慮:>70分。SDS量表包含20個項目,各項目評分制為1~4分,臨界值為53分,輕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2分。
護理前、護理后用自我效能量表(CSES)[6]評估患者自我效能,包含情緒控制、飲食管理、癥狀管理、社會娛樂活動、做家務、與醫生溝通等方面,量表用四級評分,1分:完全不正確,2分:尚算正確,3分:多少正確,4分:完全正確,總分0~40分,分值越高,其自我效能也較高。
1.4 統計學分析。SAS評分、SDS評分、CSES評分等計量數據(),輸入到統計學軟件(SPSS 22.0版本)中,用t檢驗,若P<0.05,則有統計學意義。
2.1 負性情緒。護理前組間SDS評分、SAS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SDS評分、SAS評分低于對照組,數據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比較負性情緒(,分)

表1 比較負性情緒(,分)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SDS SAS SDS SAS觀察組 49 56.32±9.32 55.32±2.32 40.32±2.32 33.25±2.02對照組 49 56.35±9.31 55.34±2.31 48.65±2.30 42.32±1.24 t - 0.0159 0.0427 17.8489 26.7864 P - 0.9873 0.9660 0.0001 0.0001
2.2 CSES評分。護理前組間CSES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CSES評分高于對照組,數據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比較CSES評分(,分)

表2 比較CSES評分(,分)
組別 情緒控制 飲食管理 癥狀管理 社會娛樂活動 做家務 與醫生管理觀察組 護理前 3.21±0.51 3.75±0.21 3.21±0.22 3.05±0.15 2.65±0.24 2.81±0.02護理后 7.52±0.24 7.58±0.23 8.02±0.21 8.01±0.32 7.85±0.15 7.95±0.32對照組 護理前 3.22±0.52 3.76±0.22 3.22±0.21 3.06±0.14 2.66±0.25 2.82±0.03護理后 6.32±0.22 6.15±0.21 6.24±0.22 6.20±0.31 6.35±0.15 6.28±0.24 t觀察組組內護理前后 53.5362 86.0817 110.7063 98.2423 128.6131 112.2185 P觀察組組內護理前后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t對照組組內護理前后 38.4326 55.0079 6.5078 64.6191 88.5962 100.1373 P對照組組內護理前后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t組間護理前 0.0961 0.2302 0.2302 0.3411 0.2019 1.9414 P組間護理前 0.9236 0.8185 0.8185 0.7337 0.8404 0.0551 t組間護理后 25.8003 32.1402 40.9682 28.4378 49.4974 29.2250 P組間護理后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因艾滋病具有較大傳染性,且發病后易破壞身體免疫功能,極易誘發癌癥等疾病,患者死亡率高[7]。現臨床暫無特異性藥物,加之疾病病程時間較長,患者易出現悲觀、絕望、抑郁等負性情緒,甚至拒絕配合治療。近年臨床治療艾滋病的主要方式之一則為抗病毒治療,但因治療復雜且患者需長時間服用藥物,極易誘發不良反應,治療療效和進展受到影響,進而導致治療失敗[8]。所以,加強疾病知識宣教,并提升護理質量,對疾病治療的意義較大。已有報告顯示[9-10],健康宣教配合心理護理干預對患者負性情緒的改善作用較大。
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SDS評分、SAS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CSE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也證實了健康宣教配合心理護理干預對艾滋病患者負性情緒、自我效能的改善,具有積極作用,且研究結果與以往報告相符[11-12]。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所接受的健康宣教,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宣教,向患者講解用藥知識、病情介紹等,并定時提醒患者服藥等,有利于其全面掌握疾病知識,緩解負性作用,提升患者服藥意識,對患者自身健康行為有積極作用[13]。加之心理護理,患者住院中,更渴望得到更多的關愛、理解等,所以,護士在為其提供護理服務時,需注重自身言語態度[14-15]。此外,大部分艾滋病擔憂自身疾病治療療效,內心易產生煩躁不安、焦慮等負性情緒,加之缺乏對疾病認知,患者多度緊張。因此,護士需重視患者的內心心理狀況。護理中,主動向其做自我介紹,消除其緊張、恐懼感,保持良好護患關系。并增強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和自身內心安全感,提升治療護理配合度。
綜上所述,艾滋病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再接受健康宣教配合心理護理干預,可明顯改善其負性情緒,增強自我效能,對疾病康復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