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學紅
提問,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有效的提問,能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發展學生的語言思維,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但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環節存在著諸多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提問范圍過廣,缺乏針對性,與學生的認知特點不相匹配,脫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師過于追求標準化的答案,對其他的“異見”予以完全否定,制約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略,他們難有參與課堂的機會。如何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筆者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構建和諧關系,滿足學習需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構建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平等地參與交流。教師要俯下身子,傾聽學生的表達,這樣他們才能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才愿意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師生間的溝通,能促進觀點的分享、情感的溝通,讓他們大膽表達對問題的理解。如在學習《惠崇春江晚景》一課內容時,教師讓學生去讀讀這首古詩,注意詩中的停頓之處,學生在標出停頓時,再讓他們讀一讀。讓學生利用手中的資料學習古詩,理解詩意,并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在學生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教師為學生呈現圖片,讓學生借助圖理解詩意,感受詩人是如何寫景的。
在小學語文課堂提問中,教師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這樣才能讓學生敞開心扉參與交流,產生高質量的對話。教師和學生在課堂對話中,既有知識的交流,也有方法的探討,能增進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對問題產生理解。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修正錯誤的機會,將他們當作真心相處的朋友,讓他們樂于參與課堂對話。
二、尊重學生差異,促進個性發展
小學生的認知心理、年齡特點、生活經驗以及興趣愛好等方面都存在顯著的差異,教師在課堂提問時要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與理解能力,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對于學力富余的學生,教師要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能引領他們去探究、合作,讓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對于學力一般的學生,教師要啟發引導他們掌握科學的方法,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對于學力不足的學生,教師要注重興趣的培養,以提升他們學習上自信。教師提出的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因生而問,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應有的發展。如在學習《燕子》一課內容時,教師讓學生觀察圖片,說說燕子的外形特點。對于學困生則可以提問:課文主要分哪幾個部分描述小燕子的形象?是按什么順序來描述的?對一般生提問,第一段表達了作者對小燕子的什么感悟?請有感情地朗讀,將對小燕子的喜愛之情讀出來。教師讓學生看圖,說說燕子活動在一個怎樣的環境里?作者抓住哪些景物來描述“光彩奪目的春天”?教師因生施問,讓學生能依據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能收獲成功的體驗。
三、優化提問環境,發展語言素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于生,為學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時間,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教師要優化課堂提問,讓學生擺脫束縛,擺脫對規章制度的懼怕心理。教師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教師要加強溝通交流,在學生遇到障礙時為他們指引,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的困難。教師要加強師生之間的合作,引領學生對問題深度分析,能促進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引發他們探索求知的興趣。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優化課堂環境,為學生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空間,吸引學生融入到課堂互動之中,能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讓他們能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能使自己的理解變得深入,促進自身語言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