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剝削”范疇本質上是一種經濟關系。作為人類社會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特有的經濟現象,它具有正當性和暫時性特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剝削”范疇存在原因:(一)“剝削”范疇存在具有合理性;(二)“剝削”范疇存在是由“資社”并存格局所決定。“剝削”范疇存在的基礎是同其賴以形成的生產關系一道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并在上層建筑中獲得存在的合法性和正當性,這是與我國現實生產力水平的客觀性相適應,使得“剝削”范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中,都將保留其存在的空間。但這并不意味著要拋棄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以及最終消滅剝削的信念,正因為勞動價值論構成了剝削行為的道德負價基礎,剩余價值理論揭示了消滅剝削的實現途徑和方法,更指明了消滅 “剝削”范疇的條件和路徑。
關鍵詞:馬克思;剝削觀;“剝削”范疇
中圖分類號:A8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4-0032-03
馬克思剝削觀揭示的剝削是以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的生產關系為基礎和前提條件的特定經濟范疇,是基于生產資料私人所有制和“非勞動者”階級對“勞動者”階級剩余勞動的無償占有,是一種特定階級關系的表現。一方面,馬克思的資本主義剝削觀是基于對理想社會的美好期盼而對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資本主義不平等現實進行的道德層面評判,體現了馬克思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階級立場。另一方面,馬克思的資本主義剝削觀對資本主義剝削存在的價值肯定,具有合法性和正當性,同時又具有暫時性和相對性。因此,只有在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對待資本主義剝削的態度,肯定“剝削”的作用、歷史地位,對于當前中國經濟領域存在的“剝削”范疇做出理性的理解和認識,特別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社會經濟歷史背景下,創造性運用馬克思剝削觀探求現實非公有制經濟中勞資關系的演進邏輯及發展方向,消解勞動與資本的對抗關系,重建勞動——資本的正和關系。
一、馬克思主義剝削觀及其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剝削觀
1.資本主義剝削是歷史尺度(緯度)與價值尺度(緯度)的統一。資本主義剝削的評價標準到底是什么?《共產黨宣言》高度評價了資本主義在推動社會進步中所起到的巨大歷史作用:“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1]由此肯定了資產階級在特定歷史階段對社會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同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犀利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的非人道性:“資本主義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2]顯而易見,馬克思對剝削的評判也夾雜著道德判斷。可以看出,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對雇傭勞動剝削的秘密,歷史唯物史觀既承認了資本主義剝削的進步性和合理性,又批判資本主義剝削所導致的罪惡和非道德性,馬克思是從歷史和價值兩個維度客觀評價資本主義制度及其剝削關系,因而“歷史唯物主義所面對的不是自然對象而是人類歷史,作為人類活動結果的人類歷史,既涉及事實性的問題,又涉及到價值性的問題”[3]。這兩大理論也成為馬克思主義得以立論的兩大基石。
2.資本主義剝削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統一。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是其剝削產生的條件之一。馬克思指出:“資本并沒有發明剩余勞動。凡是社會上一部分人享有生產資料壟斷權的地方,勞動者,無論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須在維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勞動時間以外,追加超額的勞動時間來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生產生活資料,不論這些所有者是雅典的貴族,伊特刺斯坎的僧侶,羅馬的市民,諾爾曼的男爵,美國的奴隸主,瓦拉幾亞的領主,現代的地主,還是資本家。”[1]以上論述抽象了各個不同社會形態中的具體剝削方式,其特征就是憑借對生產資料占有或壟斷的階層或集團,無償占有沒有或缺少生產資料的階層或集團的全部或部分剩余勞動。所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剝削是一部分憑借享有生產資料私有壟斷,無償占有其他人創造的剩余勞動或剩余價值的行為。資本主義剝削產生的另一個因素是與當時社會生產關系相對應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可以說剩余價值有一個自然基礎,但這只是從一般的意義來說,即沒有絕對的自然障礙會妨礙一個人把維持自身生存所必要的勞動從自身上解脫下來并轉嫁給別人……只有人類通過勞動擺脫了最初的動物狀態,從而他們的勞動本身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社會化的時候,一個人的剩余勞動成為另一個人的生存條件的關系才能實現。”[4]“對這些可恥的現象發泄高尚的義憤,這是最容易不過的做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采用奴隸制是一個巨大的進步。甚至對能力來說,這也是一種進步,因為成為大批奴隸來源的戰俘以前都被殺掉,而在更早的時候甚至被吃掉,現在至少可以保全性命了。”[4]這就是說,剝削是與一定階段的社會生產方式相聯系。綜上所述,馬克思剝削觀一方面從生產方式出發探究剝削產生和存在的社會根源,明確生產力發展為剝削產生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和可能性條件,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和壟斷這種特定的生產關系則把這種可能轉化為現實,闡明剝削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另一方面剖析了剝削關系同其賴以形成的生產關系一道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并在上層建筑中獲得存在的合法性和正當性,強調生產關系對分配關系的決定作用。
(二)馬克思主義剝削觀的現實意義
1.剝削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但又不發達階段的客觀存在。馬克思剝削觀告訴我們:剝削是作為社會生產方式的客觀存在,而不應依據主觀意愿評價其是好是壞,或者脫離社會生產方式從道德的制高點去評判其是非功過,這都不是歷史唯物主義者應有的態度。正確的態度應是緊密聯系當時的社會生產方式的客觀實際,肯定特定歷史時期剝削存在的正當性以及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積極作用,才是馬克思主義者應有的立場和觀點。剝削方式將存在于除了原始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以外的任何社會形態之中,它將伴隨著生產力的極大發達而消亡。剝削之所以存在于不同時期的各個社會形態,是因為某一社會形態的剝削較于前一社會形態而言,能夠極大地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關系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可以說,資本主義剝削的發展,也有助于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剝削的消滅。
2.任何剝削的作用都是歷史的、相對的。馬克思主義剝削觀告訴我們:剝削的存在一方面具有歷史的正當性和進步性,另一方面又具有暫時性和相對性。剝削的產生是與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伴而生的,不是從來就有的,剝削只有與一定歷史階段的社會生產方式相適應,才能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否則就阻礙社會生產力進步。所以說,剝削適應當時社會形態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就能推動社會發展,因而具有歷史進步性,否則與生產力不相適應時,就會被新的剝削制度所替代,因而剝削都具有暫時性而非永恒性,但人類社會的剝削最終會被消滅。
二、正確認識現實的“剝削”范疇
(一)“剝削”范疇界定及其特殊性
1.“剝削”范疇的界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剝削是不爭的事實,如何界定“剝削”范疇,學界或從生產力角度或從法學角度等進行界定。從“剝削”范疇的存在對促進生產力發展程度來評判其合理性,認為對于適應生產力發展,且在國家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的資本或者資產所有者通過正當合法經營,獲得的合理的經濟剝削,屬于“合理”的剝削,國家對這種剝削應大力倡導,積極支持和鼓勵,承認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合法地位;超經濟行為的“剝削”范疇認為是“不合理”剝削,則應堅決反對。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在國家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保護享有各自的權益和利益,消解勞動與資本的對抗關系,實現“勞資兩利”。這種把剝削范疇從合法或者不合法的法律角度去界定,顯然是不恰當的。因為“剝削”范疇是經濟學范疇的概念,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而非是法學范疇的人與人之間的法律關系。那么如何界定“剝削”范疇,或者說“剝削”范疇的本質是什么?“‘剝削范疇的本質是建立在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的生產關系,是一種社會制度,即一種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體系。一般說來,‘剝削范疇因受上層建筑的強力保護,與上層建筑緊密結合,并內嵌于社會生產方式之中。同時,‘剝削范疇具有歷史性,在一定歷史階段存在有其必然性。它的產生、發展和最終被消滅,都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取決于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剝削范疇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又不夠發展,沒有達到高度發達的程度,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經濟規律作用的結果,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因此,剝削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從而也就具有歷史的合理性和歷史的正當性。”[5]
2.“剝削”范疇的特殊性。一方面,現階段的“剝削”范疇是在我國政治制度框架下的客觀存在,與資本主義剝削是完全不同的。“剝削”范疇存在的制度基礎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當代“剝削”范疇所體現的是經濟利益訴求的對立統一關系而非階級斗爭的對立關系,以及這種“轉化”所依托的社會主義制度,肯定了“剝削”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和歷史地位,并在消滅剝削的終極目標下,消解了勞動與資本的對抗關系,重建勞動——資本的正和關系。另一方面,現階段我國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其他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基本經濟制度,這意味著公有制經濟內部實行的是按勞分配,其他經濟成分實行的是按照生產要素在生產中貢獻度進行分配,資本所有者占有勞動者的剩余勞動,這種“剝削”范疇是內嵌于我國社會生產方式之中,具有合法性和正當性。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剝削”范疇存在原因
1.“剝削”范疇存在具有合理性。“卡夫丁峽谷”①對于奮力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中國來說,是無法逾越的階段,這是我國不發達的現狀決定的。為了調動市場各個主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社會進步,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實現快速積累社會財富問題,而不是在物質財富不豐富的情況下公平財富分配問題,這就涉及勞動價值論和生產要素價值論。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謀求的是人類社會公平這一價值目標和包括一切人在內的人類自由全面發展的終極價值,這一目標實現的基礎是生產力的極大發展。為了達到這一終極目標,必須以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為基礎,因而效率問題就成為首要解決的問題。作為謀求財富生產效率的生產要素價值論就成為現階段政策走向的最優選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著生產要素的多種所有權,產權的多樣性要求所有權關系必須清晰,并依據各種生產要素在財富創造中所體現的稀有性和重要程度分配財富。在資本、技術、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中,資本以及資本所有者在生產和分配使用價值量中占據主導地位,這也成為“剝削”范疇存在合理性和合法性的理論依據之一,承認資本(生產資料)所有者參與使用價值創造的主導權和地位,也擁有財富分配的最終決策權。現實“剝削”范疇的存在是完全符合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的,使私營經濟以及“剝削”范疇在當今時代的歷史正當性得以確認。因此,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實生產力狀況的“剝削”范疇存在的合理性和正當性是毋庸置疑的。
2.“剝削”范疇存在是由“資社”并存格局所決定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當生產資料私人所有制和市場經濟制度喪失其生命力時,生產資料全民所有制和有計劃的社會大生產就取代了它,消滅“剝削”范疇就成為不可逆轉的規律。但“剝削”范疇被消滅的前提是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因此,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所戰勝,是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統一,它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當前,兩種社會制度的發展態勢是“資攻社守”,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并取而代之,將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所以“剝削”范疇的消亡,社會主義必須先在消滅國內“剝削”范疇的基礎上,才能最終在全世界范圍內消滅一切剝削以及剝削制度基礎。只有一切剝削制度被消滅了,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和共產主義目標的實現才能達成。也就是說,在剝削制度下生產力沒有任何發展空間了,才能在世界范圍內消滅“剝削”范疇以及其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現階段雖然我國很多領域的科學技術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總體上生產力還是不夠發達,生產關系不完善。因此,“剝削”范疇的存在將是長期的歷史過程。現階段社會主義既不能消滅國家內部的“剝削”范疇,也不能在世界范圍內消滅“剝削”范疇以及其賴以存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制度。正是基于此,今天承認“剝削”范疇存在的正當性,恰恰是為將來徹底消滅“剝削”范疇創造條件。但是,這并不能改變“剝削”范疇的暫時性的歷史宿命。因此,社會主義社會的“剝削”范疇及其賴以存在的剝削關系是非永恒性,不管消滅社會主義“剝削”范疇的道路多么曲折、時間多么久遠,“剝削”范疇消亡的歷史趨勢不會變,最終一切“剝削”范疇和現象都將被消滅,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結語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剝削是不爭的事實。“剝削”范疇存在的基礎是同其賴以形成的生產關系一道構成社會經濟基礎的,并在上層建筑中獲得存在的合法性和正當性,這是與我國現實生產力水平的客觀性相適應的,使得“剝削”范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中,都將保留其存在的空間。但這并不意味著要拋棄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以及最終消滅剝削的信念,正因為勞動價值論構成了剝削行為的道德負價基礎,剩余價值理論揭示了消滅剝削的實現途徑和方法,更指明了消滅“剝削”范疇的條件和路徑。我們立足于現實的歷史發展階段正確理解馬克思關于人類剝削史的宏觀敘事,探索剩余勞動由馬克思時代的資本家獨占轉化為當代社會主義的勞動者共同分享,使社會各個階層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注釋:
①“卡夫丁峽谷”典故出自古羅馬史。公元前321年,薩姆尼特人在古羅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峽谷擊敗了羅馬軍隊,并迫使羅馬戰俘從峽谷中用長矛架起的形似城門的“牛軛”(fork)下通過,借以羞辱戰敗軍隊。后來,人們就以“卡夫丁峽谷”來比喻災難性的歷史經歷,卡夫丁峽谷成為了“恥辱之谷”的代名詞,后引申為人們在謀求發展時所遇到的極大的困難和挑戰。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陳望道,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郭大力,王亞南,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
[3] 王新生,艷紅.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的一種方法論嘗試——分析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意義及其局限[J].社會科學輯刊,2010(5).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丁林梅.馬克思“剝削”范疇的理論內涵探討[J].新西部,2018(11).
作者簡介:丁林梅(1963—),女,漢族,遼寧莊河人,博士,沈陽體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政治經濟學。
(責任編輯: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