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言 高穎 李黛柔



摘要: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妨害疫情防控工作的案件頻發,對相關罪名適用形成挑戰。兩高兩部出臺的《關于依法懲治妨害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違法犯罪行為的意見》,對相關罪名的適用范圍作出了限定。《意見》頒布前,對拒不履行防控措施類犯罪行為,多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妨害公務罪定性;《意見》頒布后,通過對妨害疫情防控犯罪行為進行類型化分析,相關案例可分為隱瞞信息接觸型、擅自經營型、攻擊防疫型三類。厘清相關罪名的入罪范圍和適用標準,可為疫情防控提供有效指引,有利于平衡國法、天理、人情,做到罪責刑相適應,避免政策把握粗放化、簡單化。
關鍵詞:新冠肺炎;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妨害傳染病防治罪;類型化分析
中圖分類號:D9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4-0080-05
新冠肺炎的爆發給人們生活的各方面造成了巨大影響,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違法犯罪行為增加,各地紛紛查處了多批妨害疫情防控工作的案件。2020年2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出臺了《關于依法懲治妨害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違法犯罪行為的意見(法發〔2020〕7號)》(以下簡稱《意見》),對于相關違法犯罪行為進行了規制。
通過媒體報道和裁判文書檢索,發現實踐中適用較多的是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為了研究犯罪行為具體情況,本文從“中國裁判文書網”“12309中國檢察網”“北大法寶”以及新聞媒體網站上搜集了上百件相關案例作為樣本,時間跨度為2020年全年。基于筆者進行的大量實證研究,對防疫背景下犯罪行為的定性問題進行思考與探討,旨在厘清各罪名適用界限、探究司法適用的標準。
一、妨害疫情防控行為定罪的實證數據對比
通過案例對比分析,發現《意見》發布前后罪名適用傾向發生變化。在《意見》發布后,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數量明顯增多,眾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立案偵查的案例最終被判處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具體情況見下表:
(1)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疫情中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案例統計表1.1—2.10(意見發布前)2.11—12.31(意見發布后)立案偵查57(含3過失罪)2起訴53(含3過失罪)1判決01(2)妨害傳染病防治罪
疫情中妨害傳染病防治罪案例統計表1.1—2.10意見發布前2.11—12.31意見發布后立案偵查366起訴365判決063(3)妨害公務罪(存在差異和爭議較少)
疫情中妨礙公務罪案例統計表起訴466判決379可見《意見》發布前后,司法機關對相關犯罪行為的定性具有明顯不同的傾向:之前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為主,之后以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為主。為此,有必要就兩罪在實踐中的具體界限問題展開討論:兩罪之間是否存在普遍客觀的區分標準?如果有,那么是否可以對涉疫案例作出類型化的歸納?
對上述問題的探討不僅有利于在刑法理論上加深對兩罪的認識,還能對司法實踐作出回應,提高法律回應現實生活的能力,為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打擊相關犯罪行為提供理論支持。
案例類似行為涉嫌罪名意見發布前長春患者隱瞞行程、拒絕隔離返鄉后居家隔離,出現癥狀就醫時,隱瞞行程,密接他人,造成多人被隔離或感染。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意見出臺后,判決妨害傳染病防治罪)意見發布前深圳阮某隱瞞癥狀、拒絕隔離返鄉后不隔離,多日外出,隱瞞行程與已有癥狀,欺騙調查人員。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西寧茍某隱瞞行程,接觸人群返鄉后,隱瞞行程與已有癥狀,編造虛假信息,欺騙調查人員,多次主動與人群密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意見出臺后,判決妨害傳染病防治罪)淮安患者隱瞞信息,拒絕隔離返鄉后未隔離,多次出入公共場所。隱瞞行程,導致未查清傳播路徑,多人被隔離。妨害傳染病防治罪意見發布后鄭州郭某鵬隱瞞行程,多次外出旅經多國返鄉,隱瞞否認行程,不隔離,乘坐地鐵,出現癥狀后自行服藥。造成他人被隔離。妨害傳染病防治罪佛山丁某某隱瞞行程,拒絕隔離,數次外出返鄉后隱瞞湖北旅居史、不隔離、多次外出,造成多人隔離或封閉管控。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由此可見,即使《意見》一定程度上明確了兩罪界限,但在具體適用時依然存在不明晰之處,相關判決書對變更罪名原因和兩罪的實質性區別等方面未作詳細闡述。
二、妨害疫情防控行為的定罪分析
針對上述司法適用標準不統一的問題,有人認為由于背景特殊,疫情初期對認定妨疫行為性質的門檻較低,但秩序恢復、《意見》頒布后,往往選擇較輕罪名判決,其根本還在于刑法的目的是保護法益,而非為了懲罰犯罪。從立案到判決期間,我國疫情控制情況逐漸好轉,不可控性逐漸減小,社會對違法犯罪行為的容忍度在增強。張明楷教授也指出:“相同的行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發生,其法益侵害程度就不一樣。”因此定性發生變化似乎是必然且必要的①。
疫情爆發初期,由于沒有指導文件、病毒傳染性強、防疫不可控因素多,社會對涉疫犯罪行為容忍度低,多以重罪立案,故當時對該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適用似乎必要且有效。但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在不同地區,相同行為既有被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也有被認定為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情況,定罪標準不統一問題突出。如何區分兩罪界限,促進法律適用統一;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如何尋求刑法教義學與司法實踐的結合,使理論能夠更好服務于實踐,是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本文認為,區分兩罪首先要在具體案例中明確適用界限,同時還需立法機關進一步明確規定。罪名定性不統一情況主要集中于“隱瞞信息或拒絕隔離,擅自出入公共場所”這類行為中,由于《意見》概括較為粗糙,即使是其明確規定的兩類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的情形,也有一些案例被判決為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實踐中極易混淆,需要根據具體案情來考察,亟需立法進一步完善。
三、妨害疫情防控犯罪行為的類型化分析
要明確各罪名具體適用標準,有必要對涉疫案件進行類型化歸納分析,以便明確各類型犯罪行為的特征。本文依據不同行為特征,將所搜集案例分為隱瞞信息接觸型、擅自經營型、攻擊防疫型三類,分別進行分析。
(一)隱瞞信息接觸型
1案例導入
案例一:河南馮某某與丈夫自鄂返鄉,就診時故意隱瞞該事實。被發現后,強制留院至體溫正常后準予回家自行隔離。1月31日被確診,致1人被感染,8名醫務人員被隔離。被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起訴,3月9日以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判決②。
案例二:北京常某在武漢實施管控前返京。未如實報告居住史,不隔離,多次出入公共場所。2月16日被確診無癥狀感染,致28人隔離觀察。被以妨害傳染病防治罪起訴,4月3日以該罪判決③。
2實證分析
上述案例中,從客體上看,二人均不執行防疫規定,直接侵犯了國家傳染病防治管理制度,又接觸他人或出入公眾場合,造成他人被感染或隔離的嚴重危害后果,致不特定或多數人的生命健康于不顧,危害到公共安全。客觀方面都存在隱瞞信息的不作為行為,二人負有如實上報、回答有關發熱史、旅居史、接觸史等信息的義務而不履行。從主體上看,犯罪行為發生時兩人都屬于密切接觸人群。綜上,兩案系同類案例,但同類卻不同訴。
疫情期間,大多數的妨害疫情防控犯罪案例都屬于此類,定性差異也最大。由于從偵查起訴到審判的過程往往耗時較長,而此類案件大多集中發生于疫情前期最為嚴重的1—2月,這就使得法院在審判時,能在刑法第三百三十條第一款第(四)項④的基礎上,依照2月10日已經頒布的《意見》第一條第一款⑤的規定進行審判,判決結果多統一為妨害傳染病防治罪。
3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與妨害傳染病防治罪適用對比分析
兩罪在客觀方面的危害行為要素上確有相似之處,實踐中易混淆。因此,本文從上述同類行為不同結果的案例對比分析入手,參考《意見》規定,探究司法實踐的傾向,為兩罪的區分提供分析和解決思路。
(1)客體相關問題
二罪分別為危害公共安全罪和危害公共衛生罪,侵犯的法益分別是公共安全和國家傳染病防治管理制度。對于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客體是否涉及公共安全,仍然存疑。有人認為它是雙重客體,即公共安全和管理制度;有人則認為它是單一客體,即管理制度。本文采用雙重客體觀點,認為概括地包含公共安全。公共安全是上位概念,容易囊括眾多直接客體而泛化理解適用⑥。實例中的妨害傳染病防治罪首先違反了相關法律,破壞傳染病防治管理制度。其次是控制疫情以隔離預防為重,拒絕執行防疫措施、接觸他人更威脅到不特定或多數人的生命健康。由此看來,二者客體既有交叉,也有區別。疫情期間,大多數涉疫犯罪一般是違反傳染病防治管理的行為,只有嚴重危害到公共安全的行為,才能被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2)主體相關問題
《意見》明晰,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體為三類人群:確診病人、病原體攜帶者和疑似病人。“疑似病人”實踐中不易認定,其判斷標準直接影響司法適用范圍。新型肺炎診療方案指出,疑似病例的診斷標準要結合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綜合分析⑦。基于此,產生新的疑問:是否需經專業醫療機構的確認?若已出現癥狀卻隱瞞不被發現,是否認定為疑似病例?《傳染病防治法》第七十八條明確,未經醫療機構診斷確認,不能認為是“疑似病人”。從實例中也可看出,對未經醫療機構確定、僅出現癥狀后隱瞞,造成他人隔離的,多認定為妨害傳染病防治罪。故不經專業確定的,不能被認定為該罪。
對于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主體,學界有所爭議,本文認為應是一般主體。一些犯罪時尚未確診的行為人,實施了妨害防疫行為,也應有構成此罪的可能。實踐中經常出現:①隱瞞信息、出入公共場所造成嚴重傳播風險的;②隱瞞親友的信息,造成嚴重傳播風險的;③偷離防疫點,逃避隔離,造成傳播嚴重風險等情況。若實施犯罪行為時只是密切接觸人,不屬三類特殊主體,就只能判處妨害傳染病防治罪。此外,本文認為《意見》給出的三類主體是一種概括性、提示性的規定,并不排除其他主體在特殊情況下會構成此罪的可能性,在不同情況下需考慮不同因素作出最終價值考量。
(3)主觀方面相關問題
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罪過要求須是故意。學界主流學說認為,妨害傳染病防治罪是過失罪,本文也采用通說。因此,若無傳播病毒的故意,僅有進入公共場所的行為和過失造成病毒傳播的結果,一般構成妨害傳染病防治罪。且《意見》在規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兩類情形時,特意強調了“故意傳播”,除此外的才以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定罪。這點與實務中該罪案件多是過失犯罪相符。
實踐中也存在主觀方面難以界定的情況,如隱瞞相關信息,且自知可能感染,仍出入公共場所,是故意還是過失?統觀大量實例,此種通常判決妨害傳染病防治罪。但觀其判決書,對主觀方面的分析往往較為模糊甚至缺少,是為司法實踐中的不足。本文認同劉憲權教授的觀點,認為只有明顯的、主觀上具有報復仇視社會的目的,才可能按故意犯罪認定。一般而言,自知可能感染而心存不滿,并非故意傳染他人的惡意;或是心存僥幸不愿隔離,尋圖出行自由,主觀上對危害結果的出現一般持否定態度。故若未造成嚴重社會危害,一般不應被施以重罰,罪刑責相適應,罰當其罪。
(二)擅自經營型
1案例引入
案例三:湖北尹某某從事私人客運業務,在武漢封城、無運營許可證情況下,先后兩次接送乘客往返于武漢、嘉魚兩地。2月4日被確診感染,致20人隔離。2月11日被以妨害傳染病防治罪起訴并判決⑧。
案例四:安徽吳某某系村衛生室負責人,明知不能擅自收治未經預檢分診的發熱病人⑨,仍為發熱病人接診治療,未按要求告知其轉診。后發熱病人與輸液員先后被感染,致457人被隔離。3月26日吳某某被以妨害傳染病防治罪起訴并判決⑩。
2實證分析
上述案例中,既侵犯傳染病防治管理制度,又危害公共安全。從客觀方面來看,均實施了擅自運營行為,造成他人感染或隔離。且行為時均未感染,是防疫期間沒有一定經營資格的主體,符合妨害傳染病防治罪構成要件。此類行為在實踐中不多,一般被判處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爭議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規定的非法經營罪也具擅自經營的某些特征,為了便于分析,將《意見》第四、九條的非法經營類分別歸納為兩種類型:一是哄抬物價型,二是交易野味型。實踐中的哄抬物價型,如廣東廉江譚某某涉嫌非法經營罪一案,經營的“物”主要指的是防護用品和一些生活物品。受防疫措施影響,疫情期間物資相對匱乏,行為人囤積居奇,牟取暴利,會加劇資源的不均衡分配,擾亂交易秩序。《意見》頒布前,交易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制品,不在法律禁止范圍內。但出于疫情防控需要,三部門聯合發文,禁止野生動物交易。實施此種防疫期間被特殊禁止的行為,不僅從根源上增加了病毒傳播風險,而且擾亂了疫情時期的市場管理秩序。
綜上所述,《意見》中的非法經營類與本文特指的擅自經營型有明顯區別,它強調的是市場流通與經營秩序的破壞,不一定具有傳播傳染病的實際風險。實踐中,從構成要件入手分析,即可辨別兩類行為,實務中爭議也不大。
(三)攻擊防疫型
1案例引入
案例五:北京支某某駕車辦理小區登記手續時,與防控人員發生言語沖突。為發泄不滿,駕車兩次沖撞防控人員所在人群及防疫帳篷,致2人受傷,物資被損壞。被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起訴,3月12日被以該罪判決。
案例六:吉林劉某在防疫人員核查、要求隔離時,以辱罵、恐嚇等方法,妨害其執行職務,手持刀具奔向防疫人員所在車輛,追趕并扎中車輛。劉某被以妨害公務罪起訴,并以該罪被判決。
2實證分析
上述案例中,兩人均妨礙了正常管控工作,但方式有不同。案例六持刀威脅特定人員,屬于典型的妨礙公務罪,爭議不大。案例五駕車沖撞防疫站及周邊人群,構成妨害公務罪,還是危害公共安全罪?爭議較大,有待分析。
首先,從支某某的客觀行為來看,似乎與案例六有一定共通之處。但值得注意的是,行為人拒不配合防疫管理,不只是簡單地阻礙公務執行,妨害社會管理秩序,其故意沖撞防疫站,更是置多數人(包括眾多防疫人員和在場普通居民)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于不顧。且因不滿檢查措施,兩次故意駕駛具有高度危險性的車輛沖撞,并非單純逃避管控,而是存著泄憤、報復的主觀目的。因此,綜合來看,雖該案中人身和財產損失不重,但主觀惡性深、社會危害性大,判處妨礙公務罪不能準確評價其行為性質,更不符合罪責刑相適應的基本原則。因此,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論處,合法適當,符合正常的社會預期。
實踐中此種案例數量多,除某些情節輕微不構成犯罪外,行為性質和構成要件比較明晰。一般根據《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條和《意見》第一條第三款,以妨害公務罪定性。只有特殊情況下,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時才被判處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通過類型化分析,在具體行為類型中闡明各罪的入罪界限,能更清晰地進行定性。突發事件中行為定性應立足整個法律體系,結合理論知識與突發事件特點綜合判斷,統一適用標準。同時需考慮時間和地域差異對審判的影響。類似行為在不同形勢下,危害性不同,裁判中應體現這種差異。要平衡國法、天理、人情,實事求是,做到罪責刑相適應,避免政策把握粗放化、簡單化。
結語
新冠肺炎給予社會巨大沖擊,對相關罪名適用形成挑戰。《意見》對罪名適用問題作出了指引,本文以此為基礎,結合案例進行分析,總結當前審判思路,理順各罪名間的邏輯關系,討論其中理論原理,并重點分析了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與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適用標準,厘清關系,進一步深入分析了相關犯罪行為性質。
《意見》出臺穩定了法律秩序,讓司法實踐有了更加明確的指引,對維護社會穩定所起作用不可小覷。因此司法實踐更應注重寬嚴相濟的政策,以求發揮法律的正向引導作用。對于疫情相關犯罪行為的定性問題需從保護社會、公民法益的角度出發,精確明晰犯罪構成要件,嚴格區分罪名之間的界限,從而確保新冠疫情新形勢下司法的公正與效率。
注釋:
①儲槐植,何群.刑法謙抑性實踐理性辨析[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
②中國裁判文書網:(2020)豫1423刑初37號。
③中國裁判文書網:(2020)京0111刑初165號。
④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第三百三十條第一款:拒絕執行衛生防疫機構依照傳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預防控制措施的。
⑤故意傳播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病原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
1.已經確診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病人、病原攜帶者,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并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
2.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疑似病人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并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造成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
其他拒絕執行衛生防疫機構依照傳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防控措施,引起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三十條的規定,以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定罪處罰。
⑥ 王新.全聚焦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司法導向,北大信息法律網,2020.04.19。
⑦見國家衛生健康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2020.03.03。
⑧中國裁判文書網:(2020)鄂1221刑初12號。
⑨見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衛生健康委員會下發的《關于進一步規范發熱病人就診程序的通知》2020年27號文件第二條:經鄉鎮衛生院或上級醫院機構預檢分診后,不符合臨床疑似病例定義的發熱人員,在持有鄉鎮衛生院或縣級醫院預檢分診或發熱門診的病歷或證明的情況下,村衛生院、個體診所方可對癥處置。否則,不準擅自收治。
中國裁判文書網:(2020)皖1522刑初99號。
見《意見》第二部分第四條:在疫情防控期間,違反國家有關市場經營、價格管理等規定,囤積居奇,哄抬疫情防控急需的口罩、護目鏡、防護服、消毒液等防護用品、藥品或者其他涉及民生的物品價格,牟取暴利,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第四項的規定,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
第九條:違反國家規定,非法經營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制品(包括開辦交易場所、進行網絡銷售、加工食品出售等),擾亂市場秩序,情節嚴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第四項的規定,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
見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檢察機關依法辦理妨害新冠疫情防控犯罪典型案例(第一批)》,2020.02.11。
2020.01.26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三部委在全國范圍內全面禁止野生動物交易的公告:自今日(26日)起至全國疫情解除期間,禁止野生動物交易活動。
中國裁判文書網:(2020)吉0204刑初97號。
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罰金。
在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中,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依法履行職責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含在依照法律、法規規定行使國家有關疫情防控行政管理職權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在受國家機關委托代表國家機關行使疫情防控職權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雖未列入國家機關人員編制但在國家機關中從事疫情防控公務的人員)依法履行為防控疫情而采取的防疫、檢疫、強制隔離、隔離治療等措施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款、第三款的規定,以妨害公務罪定罪處罰。暴力襲擊正在依法執行職務的人民警察的,以妨害公務罪定罪,從重處罰。
見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負責人就依法懲處妨害疫情防控犯罪典型案例答記者問,2020.03.10。
參考文獻:
[1] 陳敬慧.認定“涉疫”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尤應注重引導取證[N].檢察日報,2020-03-31.
[2] 陳禹衡,王金雨.重大疫情中妨害疫情防控的刑法規制路徑選擇[J].廣西警察學院學報.2020(4).
[3] 儲槐植,何群.刑法謙抑性實踐理性辨析[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
[4] 戴瀅,林大山.結合非典經驗再議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刑事司法問題———基于“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研究重心[J].哈爾濱學院學報,2020(8).
[5] 鄧紅梅.疫情防控下傳播傳染病行為定罪問題研析——關于《依法懲治妨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的意見》的理解與適用[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20(4).
[6] 段麗,郭輝.新冠疫情下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適用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20(1).
[7] 江溯.隱瞞接觸史、癥狀進入公共場所定罪研究[J].法學,2020(5).
[8] 陸旭.新冠疫情中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適用界域[J].天津法學,2020(4).
[9] 陸旭,宋佳寧.擴張與限縮: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構成要件辨析——以妨害新冠疫情防控典型案例為基礎[J].中國檢察官,2020(8).
[10] 王青雙.抗拒疫情防控措施案件的罪名適用探析[J].上海公安學院學報,2020(4).
[11] 王新. 全聚焦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司法導向[DB/OL].(2020-04-19).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AJJ0VJV0530W1MT.html.
[12] 王友明.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立法缺陷[J].檢察實踐,2001(4).
[13] 謝望原,吳光俠.傳染病防治失職罪研究[J].中國法學,2013(4).
[14] 趙儒初,潘淼.論疫學因果關系引入我國刑法之必要性[J].法制與經濟,2015(11).
[15] 張勇.抗拒疫情防控措施行為的刑法規制———以茍某涉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等案件為例[J].法律適用,2020(4).
作者簡介:劉思言(2000—),女,漢族,湖南常德人,單位為北京交通大學,研究方向為法學。
高穎(1999—),女,漢族,山東諸城人,單位為北京交通大學,研究方向為法學;
李黛柔(2000—),女,漢族,北京人,單位為北京交通大學,研究方向為法學。
(責任編輯:董惠安)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市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妨害防疫犯罪行為實證研究”(編號:200160002)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