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61年農奴制改革之后,俄國開始走上了現代化之路。但由于農奴制改革不徹底,農民和土地問題仍然亟待解決。斯托雷平土地改革正是在俄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關鍵轉型時期進行的一次重要改革,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主要內容有:解散村社,實行份地私有制;進行土地調整:建立獨立田莊和獨家農場;移民政策的實行。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對俄國現代化進程的影響巨大,有利的影響有:突破村社束縛,促進農業發展;拉動交通運輸業和工業發展;促進東部地區現代化發展;有利于政治現代化發展。不利影響有:損害農民切身利益,遭到農民抵抗;移民運動激化階級矛盾。總體來說,斯托雷平土地改革是一次巨大的嘗試,應該正確看待此次改革。
關鍵詞:俄國;現代化;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影響
中圖分類號:K51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4-0132-03
一、現代化的概念及俄國農業現代化的基本情況
(一)現代化的含義
關于什么是現代化這一問題,長期以來,學者們進行過許多深入的討論和研究,給出的定義也都各不相同。羅榮渠先生曾在其書《現代化新論》中對現代化的含義做了界定:“廣義而言,現代化作為一個世界性的歷史過程,是指人類社會從工業革命以來所經歷的一場急劇變革,這一變革以工業化為推動力,導致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全球性的大轉變過程,它使工業主義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各個領域,引起深刻的相應變化。”[1]
與西方那些發達國家相比,俄國現代化起步較晚、發展較快。18世紀60年代,在英國最先開始了工業革命,法、德、美等國家緊隨其后。1861年俄國進行了農奴制改革,后又在教育、軍事等方面實行了重大變革,從而開啟了俄國的現代化之路。
(二)俄國農業現代化概況
俄國農業現代化進程是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的。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進行了農奴制改革,使兩千多萬的農民擺脫了農奴的依附地位,農民的人身自由得到了法律承認,地主不能隨意買賣或抵押農奴,農民可以將份地和宅地贖歸自己所有,這一系列措施都為俄國的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但由于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農奴制殘余,俄國的農民和土地問題仍然非常尖銳,阻礙了俄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一方面有著先進的工業資本主義和金融資本主義,但同時又有著最落后的土地占有制和最不文明的鄉村。在農村,村社仍然存在,農民和土地被牢牢地束縛在村社里面,不能隨意買賣土地,也不可以隨意遷居,這一切都與新的經濟條件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同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不相容。1905年,不滿足于現狀的農民同工人運動一起,形成了席卷整個俄國的俄國革命,國家急需進行改革。為了維持沙皇的政府體制并確保地主階級的利益,斯托雷平①進行了土地改革,向農業現代化邁出了艱難的一步。
二、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主要內容
(一)解散村社,實行份地私有制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是通過頒布一系列重要的法令來實行的。1906年11月9日,沙皇同意了政府的意見,頒布了《關于農民土地所有制和土地使用的現行法令若干規定的補充》這一關于摧毀村社的法令。其基本內容為:“每一個擁有村社份地的農民,任何時候都可以要求把他們的份地確定為自己的私產;若份地超過家庭人口的限額,主人可以將多余部分按1861年改革規定的價格予以贖買;個人有權支配土地及退出村社的莊園的全部財產。”[2]根據此法令,政府鼓勵農民退出村社,還曾派軍隊到農村,用武力強迫農民脫離村社,逮捕那些進行反抗的村社農民。“截止到1916年1月1日,共有兩千余戶農民退出村社,占整個村社整數的22%,農民得到的固有份地占份地總數的14%。”[3]同時,政府也進行了相應的土地規劃。在土地改革過程中,斯托雷平頒布的土地法令和國家優惠政策為富裕農民提供了大力支持,而貧困農民則因為無法耕種土地而出售土地,從而成為了新的雇傭勞動力,強大的勞動力資源最終促進了俄羅斯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二)進行土地調整:建立獨立田莊和獨家農場
在鼓勵農民退出村社之后,土地改革的第二項內容是對俄國的土地進行調整與規劃,使退社后農民獲得的分散的份地連成一片,使退社農民形成獨立的農戶個體。這種個體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獨立田莊,二是獨家農場。
所謂獨立田莊,是指離開村社之后的農民仍然生活在村社中,只是把零散的土地合并成一片。在脫離村社之后,除了將土地合并成一片,還把房屋和其他財產也轉移到他們的土地上,這就叫做獨家農場。
為了支持建立獨立田莊和獨家農場,俄國政府于1907年3月17日頒布了法令,規定退出村社的農戶可以獲得政府的貸款來購買設備、建筑房屋或者改善經濟。沙皇政府還在各個省、市和縣都成立了土地調整委員會,其成員主要負責測量土地并監督土地使用規劃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官員;為了更好地進行土地調整,政府還成立了農民銀行,其主要負責向農民提供貸款,還經營將國家、皇室及收購的破產農民的土地出售給農民的任務。
(三)移民政策的實行
移民政策是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第三項內容。實行移民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打發走中央地區缺少土地的農民,解決農民缺地、少地的矛盾,更好地開發俄國東部地區,增強俄國的經濟實力。土地改革之前,農民長期生活在村社之中,不允許隨意遷徙。在1906年3月,沙皇政府通過了《關于實施1904年6月6日法令的章程》,該法令明確規定不再限制農民的移民自由,并且政府給予主動移居的農民一些優惠政策,移民運動從此全面展開。沙俄政府為了更好地推動移民政策的實行,還采取了許多鼓勵移民的措施,包括散發傳單和宣傳冊提供相關信息、為愿意移民的農民提供乘車優惠、發放給農民一些資助金作為移民的費用,等等。根據統計數據,從1906—1915年移民的總數達到了沙俄帝國歷史上最高的紀錄,移民的主要方向是西伯利亞地區,其次便是遠東、中亞細亞、高加索一帶地區。
三、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對俄國現代化進程的影響
斯托雷平實行的土地改革主要便分為以上三個內容:摧毀長期束縛農民的村社制度并實行份地私有制,對國家的土地進行調整與規劃,實行移民政策開發東部地區。但由于社會阻力太大,改革最終還是走向了失敗。此次改革像是一把雙刃劍,對俄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雙面影響。
(一)對俄國現代化進程的有利影響
1.突破村社束縛,促進農業發展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中解散村社、進行土地規劃等措施,有力地扶植了俄國農村資產階級的成長,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土地改革之前,俄國農村村社耕地交錯、地塊分散,無法使用現代化的農具,土地距農宅太遠也耗費了大量的勞動時間和工具,導致生產效率十分低下。為了改善地少和土地分布混亂的情況,改革首先對這些地方的土地進行了規劃調整,使農戶地段更加集中,距離較遠的地塊都調整到了莊園的附近,農戶開始使用輪種制,土地分布混亂的狀況逐漸改善,有益于集約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村社解散后獨家農場和獨立田莊的興起,使農民突破村社的束縛,具有經營自主權,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村社農業向獨立農場過渡,實際上是傳統農業向小資產階級農業過渡,從這時起,農民真正步入了資本主義發展的軌道。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第一次承認了農民對土地的合法支配權和買賣權,使土地變為了商品,卷入了商品流通,農業市場化程度大大加深,在俄國農業發展史上是一大進步。
在此期間,俄國農業生產的總體水平也有了顯著發展。地區間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分工變得更加明顯,從而使農業商品化程度不斷加深。農業產品不斷進入市場,為國家的輕工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同時,農業的發展還增加了對肥料、技術設備等的需求,從而使國家工業也得到快速發展。此外,俄國農產品的出口量也大為增長。“1901—1905年俄國農產品的出口值是7.01億盧布,1911—1913年已經增加到12.26億盧布,僅谷物出口這一項,每年就可多得5億多盧布,居世界第一位。”[4]農產品的大量出口使俄國的資本積累大為增加,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拉動交通運輸業和工業發展
土地改革之后,農業的快速發展和糧食出口量的大量增加對交通運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鐵路網開始建立了。第一批具有經濟價值的鐵路是在農奴制經濟崩潰之后,農業開始需要廣大銷售市場時開始建立的。其中,南方鐵路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它連接了莫斯科同中部、南部的各個港口,為農產品銷售到國內各省和國外創造了便利條件。在90年代時,俄國為了追趕發達國家,開始全力建設鐵路。20世紀初,全俄鐵路網已經基本建立起來了,到1913年時,俄國的鐵路總長度已經達到了71,700公里,位居世界第二位。鐵路的迅速發展在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隨著鐵路的建設和斯托雷平移民政策的實行,東部的工業開始發展起來。在鐵路建設之前,東部地區工業門類少,在俄國工業中占的比例十分微小。而鐵路的修建使俄國東部地區工業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尤其是隨著西伯利亞大鐵路的敷設,數百萬移民來到西伯利亞地區開墾荒地,帶動了東部地區工業的快速發展。黃金是俄國出口創匯的主打產品,其主要生產基地主要就位于西伯利亞地區;20世紀初俄國向國外出口的奶油幾乎也都出自西伯利亞地區。1908—1910年,僅西伯利亞沿線地區就有17,000家工廠和半機械化企業,5萬多名就業工人,平均每年有8700萬盧布的生產值。東部地區工業的發展又為整個俄國的木材、金屬等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機會,而且成為了20世紀初俄國工業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
3.促進東部地區現代化發展
在19世紀時,俄國曾是世界上人口較少的國家之一。而且大多數人口都主要集中在西部的歐俄地區,面積十分廣闊的的西伯利亞地區由于歷史和自然條件等原因,人口十分稀少。而隨著斯托雷平土地改革中移民政策的實行和鐵路的大規模建設,大批移民來到西伯利亞地區,不僅緩解了中西部地區人口過多的壓力,也給東部地區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改善了俄國人口分布不均的狀況。
隨著東部地區人口的增加,城市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一些新興的工商業市鎮開始出現,原來的一些小居民點,如巴拉賓斯克、韃靼斯克等也初具規模;之前位于鐵路兩側的一些毫不起眼的小城市都發生了變化,像鄂木斯克、車里雅賓斯克等很快都變成了大型的工商業城市中心。例如,古謝夫卡村這個小居民點最初只是為了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和鄂畢河鐵路大橋而建立的,后迅速發展,1895年被命名為新尼古拉耶夫斯克,在1901年、1905年和1907年三年中,其居民人數翻倍增長,一躍成為跨鄂畢河上游兩岸的大城市而且成為了西伯利亞最大的商業中心[5]。
4.有利于政治現代化發展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瓦解了村社,也使農民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在改革之前,村社實行的是家長制原則,“村會”為家長會議,但其實際上為“長老們”所把持。改革之后,隨著村社的瓦解,農民的眼界變得開闊了,他們的價值觀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代的一些民主概念,如公民權利、公民意識等開始進入農村世界[6]。村社的社會化原則和封閉的道德觀念逐漸被打破,人們自由個性、獨立的人格開始形成,家長制原則受到日益嚴重的打擊,老人和長者的威信逐漸下降,農民對政治生活的參與意識增長,各種民主主義組織如勞動派、社會民主黨等在農村的影響逐漸加深。這一切都有利于俄國政治現代化的發展。
(二)對俄國現代化進程的不利影響
1.損害農民切身利益,遭到農民抵抗
1905年革命后,在沙皇召開的國家杜馬中,農民代表勞動團曾向政府傳達了農民的切身要求:他們希望所有的土地屬于農民,在不使用雇傭勞動的條件下由全家人耕種,禁止土地出售,廢除土地私有制等。他們都希望沙皇政府能夠重新分配土地,以解決農民缺地或少地的問題。但是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核心是私有化,雖然并沒有提出強制解散村社,但卻提出在村社外部建立獨立農場和田莊,推行份地私有制,還通過農民銀行等辦法鼓勵土地商品化,這種試圖在農民當中培養土地私有者的舉措,損害了農民的切身利益。
其一,改革并沒有觸動大地主土地所有制,這種選擇弱者而不是強者實現改革目標的方式顯然不可能根本解決土地問題,多數農民的土地并沒有進入土地流通。到1917年,俄國的土地占有情況兩極分化特別嚴重,無地、無馬的農戶高達70%,20%~25%的中等小農只能滿足溫飽,富裕農民只占5%[7]。其二,參與土地買賣的大多是富農,這些人既可以從事農業,也有足夠的條件從事工商業,但是退出村社的富農只占少數,大部分村社的農民只會更加依賴傳統村社。其三,斯托雷平改革的觀念與農民的宗法觀念大相徑庭。斯托雷平認為,土地改革的根本目標是建設偉大的國家,因此國家的依附者必須變成獨立的農民,人民必須自覺舍棄村社。但是在農民的傳統觀念中,村社就是縮小了的國家,舍棄村社就等于舍棄了國家。正因如此,斯托雷平改革遭到了廣大農民的反對,而且加劇了貧農與富農之間的矛盾,導致農民起義頻發。
2.移民運動激化階級矛盾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引發的兩次移民浪潮,雖然緩解了歐俄地區的人口壓力,促進了東部地區工業和城市等的發展,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激化了社會矛盾,給俄國現代化帶來不利的影響。
其一,沙皇一心只想把這些不安分的農民安置到邊遠地區,卻根本沒有考慮移民工作的復雜性。很多政府官員在辦理農民遷移手續時經常出現失誤,給移民帶來很大的麻煩;自由移民的境況則更加糟糕,他們屬于自愿遷移,沒有通行證,也不在政府的關照范圍之內,因此他們無法得到搬遷費用和土地,加之西伯利亞寒冷的天氣條件和新的生活方式,導致他們在長時間之內都無法安頓下來;而且在遷移的過程中,許多農民都遭受了饑餓、寒冷、疾病等問題,政府對此更是不聞不問,造成了大量的移民死亡。其二,許多貧困的俄羅斯農民并未在廣闊的西伯利亞土地上找到棲身之地,被迫重返歐俄地區,造成大量移民回流現象。據統計,1906—1916年,返回歐俄地區的人數達到了50多萬人,占移民總數的15%左右,初來乍到的農民們無法找到棲身之所,只能踏上返鄉之路,回到自己土地已被變賣的故土,同時他們還承擔著政府昂貴的貸款,生活苦不堪言。其三,移民政策使東部地區農村社會經濟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富農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而大多數移民根本無法獲得土地保障,農民貧困率不斷加深,土地危機日益嚴重,階級和民族矛盾也不斷激化。據統計,無地農戶就占了13%,其余農戶平均份地只有5.5俄畝,在一戰期間,大批移民相繼破產。
結語
綜上所述,斯托雷平實行的土地改革在俄國歷史上影響重大。改革瓦解了長期束縛農民的村社制度,促進了俄國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刺激了交通運輸業和工業的發展,還有力地促進了俄國東部地區的現代化發展,為俄國的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鋪平了道路。但此次土地改革并沒有有效地解決俄國的土地問題,還使俄國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不斷激化,為俄國帶來了深刻的社會危機。但總的來說,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在俄國現代化歷程中仍是一次巨大的嘗試,我們應該正確看待此次改革。
注釋:
①斯托雷平:即彼得·阿爾卡季耶維奇·斯托雷平(PYOTR STOLYPIN;1862年4月14日—1911年9月18日),俄羅斯政治家。1906年任俄國首相兼內務大臣。1906年~1911年推行旨在摧毀村社制度、扶植富農經濟的土地改革。史稱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參考文獻:
[1]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6-17.
[2] 南宮.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J].史學月刊,1983(4).
[3] 李袁.帝俄末期斯托雷平土地改革新探[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4] 波·伊·梁士琴科.蘇聯國民經濟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378.
[5] 王曉菊.俄國東部移民開發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230.
[6] 金雁.蘇俄現代化與改革研究[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222.
[7] 解國良.俄國農民抵制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2006(4).
作者簡介:張敏(1998—),女,漢族,山西晉城人,單位為蘇州科技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為俄國史。
(責任編輯: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