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 丹 高居鵬
(宜賓學院,四川宜賓 644000)
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地方小調,更是一首唱響神州大地的紅色革命歌曲。它建立在淳樸、厚重的沂蒙文化根基之上,產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艱苦卓絕、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年代,把沂蒙山區的美麗風光、沂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中國共產黨的愛戴與紅色根據地軍民的英雄情懷渾然天成地融為一曲,產生出美妙無比的巨大正能量。在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當今,高校音樂課程教育中,演唱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就必須深刻理解其紅色內涵,方能唱出歷史情感、唱出時代新意。
膾炙人口、久唱不衰的山東經典民歌《沂蒙山小調》產生于窮鄉僻壤的山溝溝里,具體地說,就是臨沂費縣薛莊鎮白石屋村。這首描繪沂蒙山區秀美風光的經典民歌最開始的時候,名字叫《反對黃沙會》,后來經過人民群眾的不斷修改加工整理,唱紅了沂蒙山,風靡神州大地。歌曲以齊魯地區的豐富的語言為素材,節奏形式較為多樣,節奏比較均衡,與當地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方言為主的歌詞,樸實無華的音樂技法,近似口語化的歌詞,朗朗上口,嶄新的情感塑造新的音樂形象,歌曲形象地表現了革命老區人民對家鄉一山一水的無比眷戀之情。
歌曲《沂蒙山小調》不受專業作曲技法的限制,歌詞旋律具有本民族本地區的風格特色,篇幅長的歌詞常用同一旋律作不斷反復;在音階、調式調性或節奏等方面明顯地表現出其音樂的特點來。曲式結構短小,形式工整、嚴謹,樂句的結構功能清晰,樂段的結構形式多樣化,整個樂段呈現出完整性和獨立性。四個基本樂句構成了此曲,看似簡單又不失穩重。每一個樂句里面又可以單獨劃為兩小節,前三句的節奏型是基本相同,第四樂句除外,最終歌曲的穩定需要通過第四個樂句來實現。
《沂蒙山小調》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始終肩負著鼓舞沂蒙人民愛國愛民、艱苦奮斗的光榮使命,在社會主義的新時代浪潮下,《沂蒙山小調》更是重新燃起了革命老區人民建設美好家鄉的紅色革命熱情,并逐漸走出了自己風格,成了山東省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沂蒙精神”中所蘊含的深刻紅色內涵,對于下一代革命血脈的延續和戰斗精神的培養起著不可或缺的教化、引導作用。
歌曲誕生于革命戰爭年代,身上注定流淌著紅色的血液,其誕生本來就是為了發對當時的黃沙會而作,具有革命性和時代性。紅色是永葆青春之色,是革命的顏色,更是黨的顏色。沂蒙山區在全國也是聞名遐邇的革命圣地,其蘊藏著深厚的紅色革命底蘊,尤其是沂蒙人民在革命戰爭中所鑄造的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是無數革命烈士用生命捍衛國家主權而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在硝煙四起的革命戰爭年代,無數英勇的沂蒙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支前抗戰,為國捐軀,譜寫出了一首首壯麗的詩篇。在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沂蒙兒女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繼續弘揚沂蒙精神,投身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貢獻了一份自己的力量。
《沂蒙山小調》世代相傳,高等教育中把沂蒙紅色精神放在重要位置,是十分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基本要求的,同時又緊貼高等教育育人工作的實際情況。挖掘和利用好《沂蒙山小調》所蘊藏的文化內涵和紅色精神,積極發揮沂蒙紅色精神的育人、育才功效。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中巧妙地把優質紅色文化教育、紅色文化資源滲透其中,才能達到理想的高度,到達育人成才的目的,把我黨的紅色精神永遠傳承世代相傳。
每每耳邊響起耳熟能詳的《沂蒙山小調》音樂,仿佛又回到了那片紅色的熱土,熟悉的旋律,熟悉的英雄故事,一代一代的沂蒙人民用鮮血鑄造歷史的輝煌。朗朗上口的《沂蒙山小調》,不僅僅是簡簡單單的一首歌曲,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一種內涵、一種希望和一種未來的象征。它既有傳統民歌的韻味,又不乏新時代的精神,這些特點將中國幾代人聯系在了一起,把我們的審美緊密地聯系起來;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沂蒙山小調已經全完擺脫了傳統音樂的禁錮,又結合了當下的音樂新民歌特點,傳統又不失時尚,相當的接地氣,讓我們充分領略到現代社會生活的氣息。經過第一代韋友芹、王音旋、第二代彭老師、王世慧等幾位歌唱家的傳唱,這首“山東民歌”已蜚聲國內外,現如今還會有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的小王世慧,小彭老師去演唱沂蒙山小調。
這首創作于70多年前的歌至今廣為傳唱,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在當今時代背景下重新審視對這首作品的演繹。當年的抗戰階段,歌曲的創作是為了抗日的宣傳,演唱是一種接近原生態的較為自然演唱方法,歌詞是以方言演唱,通過一代代歌唱家的演繹,唯一沒有改變的是歌聲中濃濃的紅色精神。歌曲的紅色特質七十多年來沒有任何改變,對于國家、對于人民的愛戀之情,對于沂蒙山大好風光的贊美之情、對于沂蒙山的人民濃濃的紅色革命之情。
傳唱沂蒙山小調,不僅僅是從發聲技巧上去演唱它,從歌詞上去釋義它,而是從它的內涵入手,從它經久不衰的紅色精神入手,這是一筆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深度挖掘沂蒙山小調所蘊含的獨特紅色精神內涵,大力弘揚沂蒙山小調的紅色革命精神,并把這種紅色精神世代相傳。沂蒙精神,紅嫂精神至今傳唱不休,沂蒙六姐妹、沂蒙紅嫂等等一系列的沂蒙印象在大眾的腦海中浮現。沂蒙山小調久唱不衰,被億萬大眾所接受、所喜愛,在于其獨特的原生態演唱風格,樸實無華的語言,真摯熱切的情感,風格獨特的韻味。
既要傳承更要發展,要想發展,必先傳承。《沂蒙山小調》后來陸續發展了大型交響套曲《沂蒙山小調》,大型水上實景歌舞劇《蒙山沂水》等等一系列的圍繞沂蒙山的紅色文藝形式不斷地涌現,是符合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響應的。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沂蒙山的紅色精神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變化而變化的一種具有時效性的與時俱進的革命精神。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主題中有機的加入沂蒙紅色精神,會讓學生毫無違和感和距離感,是十分容易被接受和喜愛的。講沂蒙紅色精神不能是空中樓閣式的、華而不實的,而是革命老區人民革命年代崇高行為的一種高度概括。多少個催人淚下的感人事跡,沂蒙紅嫂用乳汁喂養傷員,狼牙山五壯士英勇就義等等彰顯紅色精神的英雄事跡,不斷激勵著當代大學生刻苦學習,奮發向上。
弘揚沂蒙山小調應該在原有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的潮流審美趨勢進行挖掘,通過新形式、新內容、新手段、新時代元素進行再度創作,賦予歌曲嶄新的靈魂,才能確保這首歌被一代一代的廣泛的流傳下來,繼而被一輩一輩的后代發揚光大。沂蒙山區是聞名遐邇的革命老區根據地,其自身蘊含著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所鑄就的沂蒙革命精神必將永垂不朽,是革命先烈們用流血犧牲換回的寶貴精神財富。在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繼續保持和發揚這種優良作風,把沂蒙紅色精神傳承下去。
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紅色精神更緊密、更科學的和當代的社會實踐相結合,紅色精神,既要有革命性,更要有時代性。讓紅色精神生根發芽,遍地生花。與此同時,借助現代文明帶給我們的先進科技,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傳播手段,在校園社團活動中滲透紅色革命精神的啟蒙、研究、教育和發展。學生隨時隨地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自發地把紅色精神的主體融入自身,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更富有成效性。
紅色蘊藏著生機、象征著希望、代表著奮斗、充滿著勇氣、代表著堅強、預示著未來,象征著一切優秀的品質,更是56個民族的中華兒女偉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在大力弘揚紅色精神的同時更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正確向導,努力培養出具紅色革命情懷和國際前瞻視野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在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同時又為高等藝術教育的思政教育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當耳邊再次響起熟悉的那首旋律,我們內心必定充滿著希望和憧憬,我們有信心把沂蒙山小調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把紅色精神一代一代發揚下去!
《沂蒙山小調》從誕生之日起已經傳唱七十余年,久唱不衰的原因不簡單是其歌詞簡樸、旋律優美,而是其獨特的沂蒙精神的導向功能,在社會主義新時期下大刀闊斧的改革創新需要一如既往地繼承和發揚沂蒙精神的愛黨愛軍,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社會主義新時期改革創新需要沂蒙精神凸顯愛國愛民的理想信念,充分挖掘開發好身邊沂蒙精神的紅色優渥資源,把握沂蒙紅色精神作為育人的基本原則,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向提供豐厚的優質資源和理論支撐。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方面具有非同凡響的導向和激勵的作用,進一步有利于弘揚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極大地增進了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在把自己塑造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積極地引導、教化作用。《沂蒙山小調》的紅色精神又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