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 邰 王春雨
(1.黑龍江省貿易經濟學校,黑龍江省佳木斯 154007;2.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黑龍江省佳木斯 154007)
馬克思曾經說過:“社會進步就是人們對美不懈追求的結晶”。換言之,人們對美的追求使人類的思想逐漸拜托愚昧,朝向更為廣闊且高級的空間發展。美育,即調動個體美的情感的教育,囊括感知美、發現美、欣賞美、理解美、創造美等不同的美學形態。
關于美育的實踐及探索我國自古有之,西漢時期便有周公“制禮作樂”之說;春秋末期的孔子則創建了較為完善的中國傳統美育體系;我國最早的一部有著較為完整體系的音樂理論著作《樂記》著重強調了音樂在實行教化中的重要作用。可見以音樂之獨特美感教化育人是中國教育的優良傳統。
時至今日,各界學者對于美育的內涵與功能尚未形成統一的定論。部分學者認為美育從屬于德育,有提高個體道德情操之作用,因此無需將美育作為單獨的課題進行研究。此種觀念顯然受到傳統道德思想的約束。21世紀綜合素養指出,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育同等重要并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個體素質的提升與高級社會情感的形成。美作為人類對自身生活、生產、自身與社會及他人間關系的反思與升級,是一種更為高級的思想形態,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及思想解放的必然產物。筆者粗淺地認為,美育的要義在于以美化人、以情感人,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使個體形成正確且個性的審美觀點,在追求美中進行自我完善,在創造美中改造世界與其所處社會環境。
從系統角度研究美學及美育是社會各領域關注的焦點。音樂美學是一個具有多元化審美屬性的認知系統,而音樂美育則是面向對象、面向精神訴求的系統化過程,由音樂美學推及音樂美育的前提條件在于深刻把握音樂美學系統的結構、特征與價值意蘊,才能從音樂美學系統內汲取智慧與經驗指導音樂美育課程的創新性實踐。
音樂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形態,其審美要素的來源自然不能脫離人類所處的自然及社會環境,因此自然與社會是音樂美學系統的根基。與此同時,音樂美學是一個寬泛且主觀的概念。正如“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處于不同區域、受不同文化影響的個體對音樂之美的感受與認知程度也會有所差異,因此所有需要討論的音樂美學理論問題均屬于音樂美學系統的范疇,如音樂作品的藝術特色與曲式結構、音樂創作的價值導向與社會需求、音樂表演對作品的詮釋與技法等等。具體而言,音樂美學系統由音樂屬性的本質美與音樂對象的形式美兩部分構成,因此如何回歸音樂本源,調動美育對象對音樂美的感知與理解是音樂美育創新性實踐亟須解決的問題。
審美模糊性與自組織功能是音樂美育系統最為顯著的兩大特征。審美模糊性是對“美是關系”“美是轉瞬即逝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等學說的辯駁。音樂并非如繪畫、雕塑一般可將美感訴諸實物之上,人們對于音樂之美的認知是模糊且多變的,這就使得音樂之美既體現在音樂作品這一客體之中,也存在于創作者,即審美主體的意識形態之中;自組織功能在于對音樂之美的自組織優化。例如對于一部音樂作品,依靠長時間的聽覺記憶便可記住其旋律與節奏,這是人體生理系統內自有的無意識、記憶與理性自組織機制,猶如人體的自愈機制一般,自組織機制影響著個體對音樂的熱愛與自主創造性,是美育實踐中需要調動的人體功能之一,唯有形成對音樂的及時反應、主動聆聽并欣賞,才能實現對音樂的自組織優化。
音樂美學系統是從理論層面上認知音樂審美,以為音樂美育創新性實踐提供理論范式。其一,以音樂美學的系統性思維審視音樂與美育對象之間的關系,可將焦點聚集在各個音樂審美要素之上,即自然、社會、音樂本質屬性之美與審美客體的形式之美,從而使音樂美育實踐立足時代特征,賦予音樂美育課程以時代性;其二,從音樂美學系統結構、要素及特征等理論層面轉移至現實與實踐,開辟具有中國特色的美育實踐體系,可賦予音樂美育課程以民族性;其三,從音樂表演、音樂作品、音樂創作、音樂欣賞等多維度融合中國古典樂思與傳統美學思想,以從理論建構到現實轉化,由頂層設計到具體實施,從價值導向到美育效果構建完善且系統的中國音樂美育體系,可促進音樂美育課程本土化、科學化發展。
音樂美育課程是音樂美學系統遷移至現實與實際、音樂美育實施的載體。新時代視域下,美育被列為21世紀綜合素質培育要點之一,可見其地位與價值。若想創造性發揮音樂的美育功能,便需要在把握美育本質內涵、音樂美學系統的前提下探索回歸音樂本真屬性、調動個體對美之感知、追求、創造的路徑。
雖然我國音樂美育課程目標具有多元性,注重對個體審美情趣、文化意識、民族情感的綜合培養,但在實踐中依然以音樂理論知識及技能為重,單一的評價標準違背了音樂美學系統“審美模糊性”的特點,將美育對象的思維局限在音樂之美的表象之上,忽視了對音樂本源之美的追求。為此,建議音樂美育課程重塑目標,建立囊括技能、理解、態度、民族音樂文化在內的開放式價值評定體系,以習近平新時代文藝思想為指導重新界定音樂審美的民族性、時代性、生活性、藝術性、主觀性、個體性,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至音樂美育課程中,使美育對象發現并感知音樂之“真”,外延至音樂之“善”“美”,并以音樂為紐帶構建起美育對象個人理想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間的關聯。
審美是一種高級的社會情感與心理狀態,個體對美的認知程度、追求在很大程度上與其欣賞或表演音樂時的內心體驗相關。因此,在音樂美育課程實施中應高度重視美育對象的心理體驗,不僅要從聽覺上調動其自組織功能,還需以“視象”引導其在頭腦中構建音樂形象的圖式。以聲樂教育為例,聲樂作品的歌詞、旋律等是審美客體,即音樂作品形式美的最佳體現,以歌詞、曲式結構、音樂特色的深入分析作為聲樂教育的起點,使美育對象了解作品的創作意圖、時代背景,并在演唱中融入自身情感與理解,便會感受到音樂的人文之美、歷史之美、旋律之美。
音樂欣賞是音樂美學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美育對象生活閱歷、所處的社會環境、所接受的教育等有所不同,其對于音樂之美的追求便有所差異。如部分個體難以品悟音樂情緒之變化,便不能將自身代入到音樂情境中,所獲得的感動、觸動也十分有限。若想加深美育對象對音樂審美的認知,便需要以欣賞感悟為要點激發其對美之追求。在實施音樂美育課程時,宜采用“原生態”聆聽方式,即閉上雙眼,在不了解作品背景與情感之時細細品味音符跳躍、旋律進行、節奏疏密、力度強弱中所自然流露的情緒。此種欣賞方式為美育對象創造了更加開放、自由的審美空間,其調動著自身的生活經驗、欣賞音樂的經歷與體驗等融入音樂中,可加深其對音樂作品的感悟,培育其審美感知力。
音樂源自人們的生產生活,是人們最原始、最樸素地對自然的敬畏、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部分學者認為,如果藝術與生活構建關聯不免會使藝術落入俗套。筆者對此不敢茍同。音樂的靈感、題材均取自自然生活,若脫離生活土壤、文化背景單純品悟音樂之美,則會導致其情感空泛、內涵空洞。為此,音樂美育課程實施中,應當以生活為前沿陣地,深入挖掘生活之細節,一縷春風、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一個擦肩而過的人、一場淅淅瀝瀝的小雨皆可作為音樂美育課程資源,于廣袤自然、真實生活中所產生的對音樂價值的思忖、對音樂本源之美的探析將更為鮮活與生動,也將帶給美育對象別樣的情感與審美體驗。
美育是調動個體心理功能,由內至外的教育活動,而德育多以榜樣、社會道德原則為載體,注重對個體由外至內的教化。二者目標驅動,但功能互補、實施方法各異。發揮音樂美育作用的同時兼顧德育教育,以當代作曲家民族文化尋根、西為中用的音樂創作實踐與案例激發美育對象文化自覺性,體現中國歷代音樂家在追求音樂之美對民族精神與氣節的彰顯,可以使美育對象深入領會音樂的價值意蘊,形成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意識與主動性;再如挖掘音樂作品中可歌可泣的形象,講解其背景故事與歷史事件,可使美育對象產生以音樂表達情感、觀點與思想的意識,進而培育其創造音樂之美的情感與能力。
創造是音樂發展的不竭動力。但創造并不意味著對傳統的完全顛覆,而是要在遵循傳統根基的前提下吸取多元音樂文化的精髓。在音樂美育課程實施中,教授美育對象辯證看待傳統與革新關系的思想與方法論,使其肩負起傳承中華民樂之責任,主動探尋開辟中國文化創新發展的道路,不僅可為其創造音樂之美提供價值導向與明確方向,還可實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音樂發展育人育才的音樂美育課程實施目標。
新時代背景下,美育的內涵及音樂美學系統理論均有所革新,以音樂美學理論為指導的音樂美育實踐也應當與時俱進,契合時代脈搏,從中國文化、中國智慧、中國夢中汲取音樂美育課程實施的價值意蘊,通過調動美育對象心理功能、自組織機制、認知與創造美的主動性、追求美的自覺性、文化意識及民族精神逐步培養其新時代審美觀念、審美感知力,在加深其對音樂審美認知程度的同時推進中國音樂美育課程現代化、科學化、民族化、大眾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