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蕓
(武漢音樂學院中國器樂系,湖北武漢 430060)
琵琶學習過程中,有很多方面的難點,在學習的階段中,也會根據時期的不同,遇到各種瓶頸,如何更好地跨越自己的瓶頸,在教學中我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與感悟。啟蒙教學中,基本功教學尤為重要,啟蒙基礎的規范與完善,讓后期的學習與上升空間更事半功倍。在基本功的學習和練習中,由于練習過程的重復性與枯燥性,容易造成學生內心打退堂鼓,能夠專心要求自我的,堅持練習的,是非常不容易的,那么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提高練習的效率,以及提升學生的自信心,高效的練習方式,是提高學生自信很重要的條件。后期,就是樂感的培養,二度創作的演繹,怎樣才能靈活地將自己所學,展示在樂曲的學習過程中,音樂的學習,無非是在技術加上音樂,在技術手段的支撐下,才能更好準確地表達演奏者內心的音樂思考與想法,情緒的推動才會流暢自如,那么后期音樂的高度,就需要演奏者,有思考、有想法、有自我的音樂設計,才能夠讓音樂的演奏,在理性的設計框架內,來完成感性情緒的演繹,看這樣才可以有一個比較合理且合適的音樂呈現出來。
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探討一下基本功學習過程中,筆者認為比較重要的幾個點。
琵琶的學習中,筆者將之分為三個部分,1.聽覺訓練;2.技術演奏訓練;3.審美訓練。
1.聽覺訓練
音樂的學習中,聽覺訓練是十分重要的,檢驗音樂的要求在于,耳朵的傾聽,感受,音色、力度、強弱、呼吸,在音樂中的合理性,音樂的處理,需要用聽覺去辨別,是否音色是否符合樂曲的風格與定性;通過聽力去辨別音樂的張力,是否能夠體現音樂內在情緒的渲染,讓聽眾感受到演奏者內心的波瀾;也需要通過聽覺去感受音樂的呼吸,是否可以引領聽眾走進演奏者的音樂創作的內心世界。聽覺訓練的細節要注意:①音色的色彩差異,虛實的區別,在右手演奏中如何去控制觸弦的深淺以及速度,來描繪音樂中不同層次的語匯,達到精確的演奏;②力度的差異,在演奏中通過聽覺來辨別力度變化的區別,來注意右手在力度控制中,用力過程中,肌肉緊張度與發音瞬間爆發力的表現,準確地表達音樂的張力;③音樂線性與點狀音樂的控制,樂句如何更好地持續性以及流暢的轉換,將點線流暢自如的演繹,除了提高控制力,也要注意找到兩者的差別,學會兩者音色的一個統一與連接處理,才能使音樂的情緒的推動與變化,更為的細膩與豐富,再帶入呼吸的連接,使音樂更完整。
2.技術演奏訓練
演奏中:①左手技法訓練;②右手技法彈挑類技法訓練;③右手技法輪指類技法訓練。訓練過程中,要注重每個技術在演奏中的細節,同時,也要要注意技術訓練的單一性(個性與特色的訓練),也要主要到技術的持久性(共性的訓練),最后,還有技術的變性化(變性訓練)。
首先,單一性訓練,在學習的啟蒙階段,都是由單個音、單個指法開始的,在單個技術的學習過程中,老師會對技術的手型、角度、發音要求、力度等,做具體的指導,那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對此技術做到單一化的,反復的訓練,能夠準確地掌握,每一個音在演奏的時候,是如何自然的流暢的將音傳遞到指尖,需要強調在訓練中,聽覺的訓練應該是同步參與,在聽覺的參與下,才能審視每一個音在演奏中,是否達到老師所要的那個音響效果,根據演奏的松緊、力度、速度、角度的變化,所產生的音色出來的細化的聽覺效果,去準確地判斷單個音之間的來穩定性或者差異性。才可以在共性中找到個性,個性中與體會共性。節奏型的訓練也十分重要,以單拍為單位,單個節奏型的訓練,將每個節奏型都可以在心中熟讀與準確控制,也是單一訓練的關鍵,為樂曲的學習與演奏做好準備。
其次,持久性訓練,也就是耐力訓練,在基本功訓練中,除了單個音演奏的色彩要求外,連續性的演奏,也是音樂中線性旋律的演繹,可以將音樂的韻律歌唱出來,將音與音連接起來,做成一句完成的語句,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在單音訓練的基礎上,我們要加以對單音在倍數上,關聯性訓練上,加以輔助,同時在單個音的訓練中,加入持續性的同一節奏性、演奏方式的訓練,提升技術中耐力以及平衡性、穩定性的掌握,讓音樂在線性旋律的表現中,可以連貫和流暢,展現音樂語氣語態的完整性的表現。
最后,變化性訓練,樂曲中的演奏,都是節奏性的搭配不同,產生的一定的規律式的連接,從而展示音樂內部不同的節奏,那么,變化式的訓練就是得清晰掌握不同節奏中的規律與關聯,在一定的節奏內,快速的反應與轉換,從而展示音樂的流暢性。在單一節奏型的訓練基礎上,又要注意單一節奏性持續性的練習,掌握每個單拍節奏在規律內如何穩定的表現節奏的律動,體現音樂內部的律動感。同時,也需要注意不同節奏性的連接與組合式的持續訓練,掌握不同節奏性中,演奏技術速度、力度、緊張的變化的差異,能夠準確的轉換,且在平均的節奏內,流暢的轉換。
3.審美訓練
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除了技術的完善訓練以外,提高自我的修養,增加審美的要求與高度,能夠促使學習更好地達到一個高度。音樂的審美存在幾個方面:①多聽多看,現在這個學習的環境,越來越便捷,能夠隨時隨地觀賞和學習不同演奏者的視頻或者音樂會,通過觀看與傾聽,來學會如何正確地審視不同的音樂的好壞與風格。②多讀書,各個方面的書籍,都可以提升我們對音樂內深度上的追求,拓寬在音樂情緒思維上多維度的展現,情緒與音樂想象力的創造不單一化。③加強藝術實踐,通過舞臺的展示,找到自己的問題,更有效的解決問題,實踐是最好檢驗學習過程的一個有效的途徑,在舞臺上可以展示優點的同時,也會無限放大練習中所出現的不足,讓自己更準確地了解自己,也是進步非常重要的手段。
1.個人訓練:是指在訓練中,以單個形式,加以訓練,通過不斷地重復性的訓練,來增加頭腦的反應度,記憶里的培養,其次增加手指之間相互配合的靈活度的訓練,加深手指肌肉的記憶,使演奏的指尖速度更統一,更加流暢。在訓練中,一定要注意,一定是由大腦來支配手的演奏,左手來引領右手的配合方式,這樣的訓練才會是心手相通,切不可制作純手指的訓練,無大腦思考過后的手指演奏,很容易無章法與要求,隨機性太強。
2.多人訓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家一起來完成個體訓練時候的要求,結伴完成基本功訓練的時候,可以激發大家相互比拼的一份心,那么在練習的過程中,堅持性會比一個人訓練更好,也可以在一起訓練時,相互檢驗對方的問題,或者找到自身的差距,達到單一性訓練中,更清晰的感受手指指尖的發音速度、力度的準確控制要求,同步可以提升在演奏時,對聽覺審美,細節的把控與要求,做到精致化、細節化。多人訓練中,還有多聲部配合訓練,將不同的節奏、音高、旋律等,交叉配合訓練,與重奏、合奏、組合、樂隊訓練形式類似,是小型的合作形式,為后期配合式音樂,做一個基礎性的訓練,每個人在完成自己的旋律節奏同時,還需要與肢體相互的配合,擰成一股繩,將音樂融合成一個完整的樂曲,才能更準確把自己的想法傳遞給配合的另一個聲部肢體,準確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節奏律動,旋律承接的關系,也就可以提升學生的多聲部,多層次的聽覺感受。
小結:訓練的方式,主要成單人和多人兩種主要形式,通過不同的兩種訓練方式,更全面的解決學習中出現的不完善的地方,相互促進式、鼓勵式的學習,能夠更好地“一帶一”形式的共同進步。
1.二度創作:很多文章都研究了演奏中的二度創作,音樂是如何表現和演繹的。那么我認為二度創作的能力,基于演奏者學習過程中,積攢了多少文化涵養以及技術上多少演奏的手段,而且二度創作,應該是在了解原作者所需要的音樂內容,了解作者內心表達的方式,在原有的基礎上,做一些,演奏者不同的審美視角的演繹,所以,我認為二度創作只要在不背離作者設定的原有音色、情感、風格、色彩等基礎上,做自己對于樂曲反射在自身演繹中的感受,通過演奏者的語氣、語態、思維模式等表達方式呈現出來,至于采用何種琵琶的技法,或者何種強度,筆者認為,只要是能夠貼合音樂本體的設計,都是合理的創作。
2.舞臺表現:在現在的舞臺審美中,臺風已經是非常重要的音樂表達內容之一,舞臺表現,應該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循序漸進的滲透,不是到了所謂的演出,比賽的時候,加一些所謂的動作設計而成,筆者認為所有的舞臺上呈現的動作,都應該基于音樂的演奏本身,肢體的演繹,都應該和音樂的強弱、深淺、濃淡、音樂內容的展示相匹配,例如,力度強的地方,肢體的運用可以放大些,同時也更利于演奏音樂力度和情緒的張力,這樣表演+實際音量是對等的,那么這樣的舞臺表現,才更真實,更讓聽眾感受到演奏者內心的情感表達。
筆者認為,在琵琶學習的過程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只要能夠扎扎實實的打好基礎,把學習過程中的所有內容都細致化,才可以將音樂更自如的演奏出來,做好基本功的訓練,是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也是不可丟失的,基本功學習,也切不可淺顯的認為的你技術的形態的學習,更多的是技術的各項原理的學習與運用,理論與實踐需要并行。同時,音樂的演繹,絕不是一成不變的,要能夠學會音樂的多元化處理,將技術的學習,不要過于單一化,除了平均的訓練,也要重視變化的重要性,音樂的情緒,是需要變化才可以完成的。筆者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認知——實踐——檢驗——再實踐——再檢驗不斷地循環往復,從而精益求精,提升對自己演繹音樂的審美高度,與聽覺需求的高度,有目標的訓練和要求自我,才可以更好地去演繹完整的音樂,講述屬于你的音樂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