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祚仁
中國工程院院士
北京工業大學校長
當前,我國科技領域依舊存在諸多“卡脖子”情況,芯片、高端軸承、航空發動機等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需要從源頭創新來解決這些難題,工業機器人、高端機床等諸多產業也在向全球高端價值鏈艱難爬坡。高校不僅是學科和人才的聚集地、育人的高地,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在培養創新人才的同時肩負著以科技創新成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使命;新時代的科研人員尤其是高校知識分子,身上承擔著為國解憂、產業報國的使命和歷史責任。
對于歐陽鐘燦院士提到的當前科技界“人才評價體系僵化單一,論文指標導向明顯,最尷尬的是產業化成果在職稱評審中不被學術圈認可”的問題,我也覺得很有必要改變,老一輩科學家和更廣大的知識分子身上,是有這種科技報國和產業報國的熱情和使命感的。
近年來,我國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也迫切希望高校能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貢獻更多的力量,北京工業大學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學校設立專項獎勵鼓勵成果轉化,也為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科研人員的職稱評聘開設了專門的“綠色”通道。
論文最大的價值最終是服務于生產實踐。作為高校的管理者,我們樂于看到更多熱衷于到生產一線搞創新的科研工作者被社會了解、被國家認可,他們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栽樹人”,也是源頭創新的“挖井人”,更是新時代推進和實現科教融合、產業報國的主力軍。

王恩東
中國工程院院士
浪潮集團首席科學家
面對指數級增長的計算需求,計算技術、產品與產業面臨著多元化、巨量化和生態化的新挑戰。智慧計算無處不在,重塑著世界的方方面面,在第一、二、三產業發揮著重要價值——無人農場、智能農機、智慧農業正在改變延續了上千年的農業生產方式;智能工廠讓生產效率顯著提升;醫療機器人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大顯身手,無接觸送貨、無人機送餐也已成為智慧物流的亮點。
此外,智慧時代生產力的三要素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勞動者從人轉向了“人+AI(人工智能)”,勞動效率顯著提升;勞動工具從傳統的機械設備變成了智能裝備;而勞動對象從礦石、農產品等變成了大數據,數據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蘊含著巨大的價值。
“十四五”期間,數字經濟推動智慧算力加速普及和升級。智慧時代,計算能力需求將出現巨大的飛躍。在我看來,計算產業將面臨三大挑戰:多元化的挑戰,即計算場景的復雜、計算架構的多元;巨量化的挑戰,即由巨量模型、巨量數據、巨量算力、巨量應用所引發的對現有計算及體系結構的挑戰;生態化的挑戰,即現在的智慧計算正處于群雄并起的階段,自成體系、生態離散,產業鏈上下游脫節。
如何應對三大挑戰,構建新的產業發展新格局?我認為,首先要創新智算體系結構,從硬件重構、軟件定義兩個方面引領智算技術的體系創新;而面對巨量化的挑戰,可通過落地智算中心,以服務的方式為產業提供智慧算力服務。

葉培建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目前已成功實現“嫦娥四號”“嫦娥五號”等月球與深空探測任務。未來中國還將實施探月工程四期、小天體探測、火星采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行星探測重大工程,與此同時太陽系邊際探測等任務已在論證之中。
小天體保存著太陽系形成演化的原始信息,是研究太陽系起源的“活化石”,也是目前國際深空探測的熱點、行星科學研究的前沿;在“開辟新疆域、揭示生命起源、推動技術進步、開發天然資源、保護地球安全”方面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20世紀90年代前,世界各國對小天體的探測均為飛越探測。此后,全球共實施9次小天體探測任務,其中美國6次、歐空局1次、日本2次;小行星6次,彗星3次。
小天體探測是國際深空探測的新熱點,科學成果豐碩,任務周期長、技術挑戰大。中國小天體探測器方案的任務目標是通過一次任務,實現對近地小行星探測與取樣返回和主帶彗星繞飛探測,實現探測領域和核心技術的全面性突破,使中國小天體探測達到國際同期先進水平。
中國小天體探測任務有何難點和創新點?在我看來,中國小天體探測任務希望通過一次發射實現兩類探測目標和近距、附著、采樣3種探測模式。未來小天體探測任務的實施,將進一步提升中國的深空探測能力,推動行星科學的快速發展,為航天強國建設做出重要貢獻。

鄧中翰
中國工程院院士
數字多媒體芯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是“十四五”規劃的重要篇章。我國要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引導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當前,中國正處于打造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的關鍵時期,面對全球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以雙循環為主導的新經濟發展格局,數字中國的建設對于提升社會治理、企業降本增效、經濟模式轉型和開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在當前紛繁復雜的國際競爭大環境下,發展自主可控的技術和標準是實現中國數字化建設的必由之路。“垂直域創新”的基礎是標準化的制定,追本溯源就是基礎技術的創新。我認為,以標準帶動應用,以應用催生市場,從市場創造需求,再由需求引導技術創新與進步,構建起完備的“垂直域”生態圈,是國際芯片巨頭實現技術領先和市場壟斷的“鐵律”,是關鍵核心領域實現重大突破的必然途徑。
當前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關鍵時期,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面向未來以數字手段構建新型發展模式的宏偉藍圖,做好產業的頂層規劃和建立起規范有序的行業格局,對于數字產業未來發展至關重要。在我看來,基于國家標準打造垂直域創新理念,是當前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課題,以SVAC標準作為代表的成功實踐對整個產業發展方向有著重要啟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