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娟
(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福建廈門 361000)
學校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在提升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方面,學校藝術教育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普通高中音樂課是義務教育階段音樂學習的延伸,高中音樂教師該如何在課堂上推動學校美育發展,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生根?用音樂作為構建學生美育發展的橋梁,用高中音樂鑒賞課堂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成了學校美育關鍵的要素和執行的落腳點。
本文以“沃爾塔瓦河”的課堂教學設計為例,開展多種音樂體驗,以符合高中生學情的教學手段入手,踐行和落實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三個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分別代表了音樂學科育人價值的根本性、關鍵性要素。”①三個核心素養分別指向具體的內容,既有獨立性也有互相交融之處。如何引發學生興趣,能夠在經典交響樂欣賞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了高中音樂教學中重中之重的課題。交響樂是大型的器樂作品,教學中選擇的音樂片段應圍繞教學重難點展開。教學設計需要教師建立單元教學設計的角度,在對教材、學情以及課標的分析基礎之上,創造性地整合教學內容。音樂就好比是展示教學內容的“核心任務”,是靈魂。為了激發學生的探求欲和好奇心,并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情感的升華,需要充分思考,并精準地設置教學環節。
花城版高中音樂鑒賞第一單元《音樂與生活》第二節中的《沃爾塔瓦河》,沃爾塔瓦河是捷克的母親河,流經之處播撒下文化的種子,閃耀著歷史的光輝。
這部作品在音樂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來自捷克民族樂派創始人斯美塔那的代表作被認為是捷克民族交響音樂的起點:其中激蕩著愛國的熱情,充滿了絢麗而宏偉的樂曲結構,富有詩意的音樂形象。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中提出:“審美感知素養需要個體給予某一特定作品的音響文本或樂譜文本,通過運用具體方法分析音樂表現要素,最終進行藝術形象、情感表達或風格流派等方面的洞察和闡釋。這個過程需要學習者調動各種知識、技能、方法和思維,追尋有價值的、系統性和整體性的認知。”②筆者基于本課的學科知識和培育目標,把本課重難點設置為感受作曲家如何應用音樂基本要素來描繪內心情感。并圍繞音樂,針對教材知識結構設置了以下環節,使課堂探究活動的開展更具體化、操作性。在對音樂主題的感受中,由易到難,設置了自主學習主題、聽鋼琴演奏主題、演唱主題、分析旋律、畫出音樂形象等環節。
通過以上教學環節的設計,形成了循序漸進的流程。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聆聽、演唱、互動交流、探究感悟中產生思維碰撞,提升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圍繞審美感知、藝術表現生成了一堂具有核心素養元素的高中音樂課堂。
如,在沃爾塔瓦河主題再現的片段中,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聆聽,探究與思考:作曲家想用這段音樂表現沃爾塔瓦河經歷了什么?主題出現了幾次?有什么變化?
筆者從“聽”角度入手,與學生共同討論交流,結合相關音樂知識來分析作品中的幾個片段,進而了解音樂基本要素在描繪作曲家內心情感中起到的作用。比如不同的大小調式,是怎么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的。在聽辨、演唱中,逐步理解音樂要素的應用。這樣,以具有代表性音樂片段“搭線”和“引橋”,讓學生掌握音樂知識,讓重點、難點變得有“滋”有“味”!
19世紀中葉,隨著歐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音樂家們努力挖掘民族的民間音樂素材,創作出一系列具有民族音樂色彩的作品,以抒發其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在教學中,以時代為背景,通過歷史、文學等多學科的融合,在故事式的教學情境中,拉近學生與民族樂派作曲家、音樂作品距離。
如,可分享斯美塔那的人生經歷,與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的創作故事。
每個學生和我們一樣,都生活周圍的故事里,在故事里成長,在故事里受教育,在故事里升華情感。在對斯美塔那的故事介紹中,學生對作曲家崇敬油然而生,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樂派的音樂特點與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情懷。③
教學中圍繞核心素養,設置與之相關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從音樂中得到體驗,引發思考。這就需要教師努力創設富有情感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感共鳴的體驗中,不斷理解音樂與時代的關系。“時代造就了音樂風格,而音樂風格又超越了時代”。在民族樂派的代表作品中,有太多令人動容的愛國故事,需要教師結合教材知識和學科素養目標要求,從一個個感人的素材入手,并進行加工和整合,引領學生思考如何用擔當詮釋家國情懷。
高中音樂課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沃爾塔瓦河》這節課的落腳點是引導學生如何理解音樂作品中滲透的愛國主義情感,通過對《沃爾塔瓦河》的聆聽、理解,學生潛移默化中產生了愛國主義的情感認同,明白了民族樂派的創作特點。但這只是停留在認識的第一個層面,需要通過知識遷移,將文化理解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相結合,這樣也是可以產生質的飛躍,真正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文化理解的培養。文化理解是音樂學科核心素養重要的一個環節,把從音樂的感受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階段,從而深刻的理解音樂作品中的文化內涵。在欣賞中國經典音樂作品過程中,培養學生對本民族音樂的熱愛和民族自豪感。民族的音樂,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這些起伏的音調,既是民族命運的寫真,又是民族情感的載體,反映了生生不息的進程。通過對一組中外表現同主題的兩首音樂作品對比,引導學生在欣賞民族音樂的同時,去感受它們蘊藏的民族氣質,了解它們折射的民族歷史。
基于以上考慮,筆者設計了拓展的環節,讓學生討論思考:中外以“河”為題材創作的音樂作品有哪些?這些作品又有哪些相同與不同之處?
鋼琴協奏曲《黃河》改編自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既運用了西洋古典鋼琴協奏曲的表現手法,又融合了我國民間傳統音樂成分。④這部民族即世界的作品,演繹了中華民族久經壓迫后爆發出的激昂奔騰、勢不可擋的力量,也成就了我國協奏曲在世界音樂史上的應得地位。
這是本課的升華,引導學生從《沃爾塔瓦河》鑒賞中轉入對本國音樂作品的思考與探索,并能理解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作品表現的深刻內涵,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絢爛多彩的文化澆灌出豐富多樣的音樂藝術文化內涵,借助學得的分析手段和感性體驗,從音樂出發,為更深刻理解各種各樣的文化去增加一個既有深度又有意義的維度。
“音樂的欣賞、品鑒過程,也是對音樂作品的藝術性、思想性、人文性做出判斷和反思的過程,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⑤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讓學生體會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會在青少年心中種下對知識愛好的種子。”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教學細節,精心設計音樂課件,讓學生在豐富的音樂活動中獲得了審美愉悅。本課設計了適合學情和聆聽體驗的各項教學活動,在情境的創設的課堂氣氛中,點燃了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核心素養中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和文化理解是環環相扣的過程。⑥如在文化理解方面,采用鑒賞作品——作曲家經歷——時代背景等多方面,潛移默化地滲透“愛”的體驗。在審美感知中,教學過程強調“聆聽”,展開豐富多樣的聽覺感受,引申樂曲及其意境,并充分地體現了“音樂教育應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這一教學理念。通過聽、說、唱等音樂活動,可以看到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和表現欲望,使所有的學生都融入音樂之中和創造之中,不斷引導學生參加藝術表現,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文化理解,讓音樂真正走進了學生的心靈。
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對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與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相信老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探索,對核心素養的落實會越來越深刻,并最終實現音樂教育美好的明天!
注釋:
①王安國.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
②王安國.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
③徐冰.屹立在世界舞臺的民族樂派[J].名作欣賞,2009(26):142-144.
④張積良.獨具匠心的構思——析斯美塔那的交響詩《沃爾塔瓦河》[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1):151-153.
⑤杜宏斌.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高中音樂[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153.
⑥王鵬飛.淺析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音樂課堂教學[J].中國音樂教育,2020(12):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