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卉 姚 虹
1.湖南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2.常德市第一中醫醫院,湖南 常德 415000
腹瀉是兒童常見疾病之一,好發于5歲以下的嬰幼兒,世界衛生組織(WTO)關于腹瀉的定義是指糞便中的水分及糞便次數的異常增加。可根據病程分為急性腹瀉、遷延性腹瀉、慢性腹瀉,其中病程在2周至2月之間稱為遷延性腹瀉[1]。中醫認為小兒腹瀉屬“泄瀉”范疇,而遷延性腹瀉根據其病程及臨床癥狀來看應屬于“久瀉”,其發病多與感受外邪,內傷飲食,脾胃虛弱有關,在治療時應以健脾益氣,調和陰陽為主。目前西醫治療主要以口服微生物制劑、腸粘膜保護劑為主,配合液體療法,然而本病病因復雜,西醫治療時間較長,臨床上部分患兒西藥治療療效不確切,易反復。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桂枝湯加減口服治療小兒遷延性腹瀉脾虛瀉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至常德市第一中醫醫院兒科門診就診符合條件的患兒64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對照組32例(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齡0~5歲,平均年齡為(2.65±0.90)歲,病程19~55 d不等,平均病程(33.17±12.28)d;治療組32例(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齡1~5歲,平均為(3.10±1.23)歲,病程18~57 d不等,平均病程(38.56±11.97)d。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人民衛生社出版的《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8版[2]制定小兒慢性腹瀉病診斷標準:①膿血便、水樣便、稀便或黏液便;②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③病程在2周至2個月。
1.2.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兒科學》及2012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關于脾虛瀉有關內容制定:主證:排便次數增多,大便稀溏或水樣大便,反復發作。次證:①面色萎黃;②形體消瘦;③神疲倦怠;④食欲不振。舌脈:舌淡,苔白,脈緩弱。具有主證及次證1~2項結合舌脈即可確診。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西醫及中醫診斷標準;②年齡在0~5歲 ;③患兒法定監護人對此次臨床觀察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診斷、納入標準者;②合并有重度營養不良,重度拘樓病,或合并有其他全身性疾病者;③不能服藥或不配合治療者;④對該類藥物或組成成分過敏者;⑤正在參加其它藥物的臨床試驗者。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參照2009年《兒童腹瀉病診斷治療原則的專家共識》予以思密達口服[4][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00690,規格 3 g]1~2歲 1.5 g, 每日3次;2歲以上 3 g,每日3次;治療組予以桂枝湯加減口服具體藥物如下:桂枝6 g,白芍(炒)6 g,黃芪5 g,白術4 g,枳實4 g,干姜3 g,大棗3 g,甘草2 g。藥物由常德市第一中醫醫院中藥房制備,每日1劑,煎取120 mL,年齡在 1 歲以內的患兒每天服用60 mL,年齡在1歲以上的患兒每天服用120 mL,均分3次服用。
1.6 觀察療程 5 d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評價療效。
1.7 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前后2組療效及中醫證候積分變化情況。
1.8 療效判定
1.8.1 西醫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5]:①顯效:治療5 d內糞便性狀、次數恢復正常;②有效:治療5 d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明顯好轉;③無效:治療5 d內糞便性狀、次數均無好轉甚至惡化。以顯效、有效例數計算總有效率。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8.2 中醫療效判定標準 本研究所觀察的中醫療效指標為中醫證候積分,根據用藥前后患者在中醫證候方面的主證、次證下降程度,以無、輕、中、重為嚴重程度劃分程度(主證計0、2、4、6分;次證計0、1、2、3分),記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總積分變化。
1.9 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 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收據,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 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據表1,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對比顯示兩組在治療后主證與次證積分均有下降,且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2.2 兩組有效率比較 對照組總有效率(78.13%)低于治療組(93.75%),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小兒遷延性腹瀉成因有很多,目前以過敏、使用抗生素及感染因素最為常見。WHO 相關調查結果指出腹瀉病是五歲以下兒童的第三大常見死因,同時也是造成五歲以下兒童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6]。若不及時干預治療則會形成慢性腹瀉,長此以往,會造成營養不良,影響兒童生長發育和日常學習生活,對兒童的身心發展不利。目前臨床上多采用口服思密達治療,思密達作為胃腸粘膜保護劑主要為覆蓋修復消化道粘膜,可固定抑制消化道內細菌及病毒產生的內毒素,但單獨服用對于部分遷延性腹瀉療效療效不佳,易反復,且存在服藥后便秘及影響其他藥物吸收可能[7-8]。中醫認為小兒脾常不足,故脾胃易于受邪,脾胃作為運化水谷之樞紐,受邪則運化失常,致清濁不分,共同瀉下,因此脾虛則瀉,但久瀉則氣虛,氣虛陽衰而生內寒。故在治療本病時應當健脾益氣,調和中焦脾胃之陰陽,使氣虛得補,陽虛得溫,內寒得散。桂枝湯是《傷寒論》的經典名方,在其他醫學著作當中也多次提及,被譽為群方之首,后人在桂枝湯原方基礎上加減,廣泛用于治療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多個系統疾病。原方由桂枝、芍藥等量,再加姜草棗組成。方中桂枝味辛氣溫,立中州之陽氣;芍藥酸甘化陰,與甘草大棗合用可制約桂枝辛燥之性太過。本次在原方基礎上將白芍炒制,緩其性,可和脾止瀉,將原方中生姜改為干姜,更加溫中之效。再加入黃芪、枳實、白術,其中黃芪氣味俱升,入少陽補生生之元氣,可主小兒百病;白術甘而除濕,為脾家之要藥,可除濕利水道,強脾胃,配合枳實以消痞,止泄瀉。方中未用固澀止瀉之品,但有止瀉之效,是因為健脾則益氣,溫陽則可散寒,內寒得散則瀉下自止。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桂枝湯水煎液具有雙向調節免疫及胃腸道蠕動、抗炎、 抗菌、 抗病毒、 抗過敏的作用[9];黃芪具有免疫調節、抗胃粘膜損傷的作用[10];枳實具有調節胃腸道動力、抗菌、抗炎的作用[11];白術具有抗炎及雙向調節胃腸道功能的作用[12]。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經過5 d服藥治療,服用桂枝湯加減患兒療效優于思密達口服(P<0.05),說明桂枝湯加減口服較思密達口服在治療小兒遷延性腹瀉上具有見效快,癥狀改善明顯的特點。對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次證的改善優于思密達口服治療(P<0.05),也說明本方對人體其他系統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綜上,桂枝湯加減可提高本病總治愈率,改善中醫證候積分,對小兒遷延性腹瀉脾虛瀉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