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柯柯
溫縣農業農村局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河南焦作 454850
奶牛腐蹄病是以壞死梭桿菌為主要致病菌引起的奶牛蹄部角質腐敗、潰爛和趾間真皮及深層組織化膿壞死性炎癥,通常包括趾間炎、蹄底炎、蹄間蜂窩織炎或壞死性蹄間真皮炎等[1]。臨床表現為奶牛蹄部皮膚紅腫、化膿,變形,甚至蹄匣脫落,行走困難,進而引起全身性敗血癥。該病是僅次于奶牛乳房炎的第二大類常見病,占奶牛肢蹄病的50%以上,發病率可達35%,奶牛的淘汰率占總淘汰率的20%,比其他疾病的淘汰率高出4~6 個百分點[2]。患病奶牛食欲下降,泌乳量減少,乳汁質量差,給奶牛養殖場(戶)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河南省溫縣奶牛養殖發展較快,但是每年都有不少奶牛養殖場(戶)反映有腐蹄病發生,嚴重影響溫縣奶牛養殖業健康發展。為摸清該病在溫縣奶牛養殖場(戶)中的流行情況,2018年1月—2020年12月,對全縣部分奶牛養殖場(戶)發病情況進行調查,并分析發病成因,進而提出綜合防治措施,為奶牛腐蹄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參考。
溫縣5 家奶牛養殖合作社、規模養殖場和16 家散養戶,共計2 378 頭奶牛。
實地走訪奶牛養殖場(戶),仔細觀察腐蹄病癥狀,與負責人和獸醫技術人員座談了解腐蹄病病因、季節和治療措施等相關信息,查閱養殖檔案,詳細記錄相關數據。
大部分奶牛養殖場(戶)通過蹄部紅腫、腐爛和跛行等臨床癥狀進行判斷,有條件的規模奶牛養殖場除通過臨床癥狀初步判斷腐蹄病外,還可利用病原學診斷方法進行確診。
調查數據用Excel 2010初步整理,進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2018—2020年奶牛腐蹄病流行情況見表1。2018年1月—2020年12月,共調查奶牛2 378 頭,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為25.53%、2.10%。其中,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發病率分別為23.99%、26.66%和26.26%;死亡率分別為2.58%、2.16%和1.52%。2019年發病率最高,為26.66%;2018年死亡率最高,為2.58%。但三年的各組發病率、死亡率之間差異均不顯著(P>0.05)。

表1 2018—2020年奶牛腐蹄病流行情況
不同季節奶牛腐蹄病流行情況見表2。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發病率分別為18.66%、33.20%、17.58%和31.28%;死亡率分別為1.44%、2.73%、1.13%和3.08%。夏季和冬季發病率差異不顯著(P>0.05),與春季和秋季比較,差異顯著(P<0.05)。冬季死亡率顯著高于春季和秋季(P<0.05)。

表2 不同季節奶牛腐蹄病流行情況
不同飼養方式奶牛腐蹄病流行情況見表3。規模戶和散養戶發病率分別為21.78%和32.38%,差異顯著(P<0.05);死亡率分別為2.08%和2.14%,差異不顯著(P>0.05)。

表3 不同飼養方式奶牛腐蹄病流行情況
引起該病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日糧營養、飼養環境、致病菌等多種因素。
2.4.1 日糧營養
非結構性碳水化合物在日糧組成中的含量過高,容易引起奶牛患蹄部疾病[3]。如奶牛日糧精粗比營養失衡,非結構性碳水化合物過高導致瘤胃酸性升高,酸堿平衡紊亂,易造成奶牛機體免疫力下降,蹄部角質軟化。患病奶牛血清成分和蹄部角質層的變化,與礦物質元素有關。李楠等[4]調查認為,腐蹄病患牛血清中Zn含量升高,Ca、P、Co、Cd含量降低,蹄角質中Fe、Ca、P含量降低[4]。調查發現,部分養殖場(戶)日糧配制不科學,粗糧比例較高,飼料添加劑中礦物質元素飼喂量不足。
2.4.2 飼養環境
氣候變化和圈舍地面狀況直接影響腐蹄病的發生。調查表明,夏季和冬季氣溫變化大,奶牛腐蹄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春秋季節。圈舍地面潮濕,糞污水沉積,地面堅硬,飼養環境條件差,這些因素都會誘發該病。
2.4.3 致病菌
盡管對該病的致病菌存在爭議,但一般認為,壞死梭桿菌和節瘤擬桿菌是引起該病的主要致病菌。壞死梭桿菌產生內毒素和外毒素,可通過污染奶牛圈舍地面侵害奶牛蹄部。節瘤擬桿菌分泌一種蛋白酶,侵入奶牛蹄部角質層,降解角蛋白、膠原等,破壞奶牛蹄部基質的完整性[5]。
2.4.4 其他因素
遺傳、管理和個體差異等。
加強飼養管理,保證日糧營養均衡,尤其是Ca、P比例適當,避免維生素、礦物質元素長期過量或者不足。經常觀察奶牛蹄部變化,注意鑒別診斷口蹄疫等癥狀相似的疫病。及時清理圈舍,保持圈舍干燥、衛生,連續陰雨天需徹底清除糞污積水。定期加強蹄部護理,可用高錳酸鉀、5.00%硫酸銅消毒蹄部。建議設置消毒池,池內放入1.00%~3.00%硫酸銅溶液,定期浸泡牛蹄。發現患病奶牛及時治療,防止傳染其他健康牛只。結合本次調查結果,建議夏季和冬季加強飼養管理,全面落實管理制度,降低該病發病率和死亡率。
臨床常用的方法主要有高錳酸鉀療法、硫酸銅療法、注射抗生素療法及獸醫療法。清洗奶牛蹄部,剔除蹄部壞死角質和腐敗軟組織,用脫脂棉浸潤高錳酸鉀溶液清洗傷口,或者將蹄部置于5.00%硫酸銅溶液中,浸泡10~30 min,1 次/天,用無菌紗布包裹,將病牛集中在潔凈的圈舍飼養。嚴重病例者,建議配合使用抗生素類藥物,采用靜脈注射或者肌內注射的方式,在腕關節前上方或跗關節外側上方進行注射。若病牛蹄部嚴重壞死,可以考慮截肢手術。疼痛嚴重者可于蹄部關節處以0.50%鹽酸普魯卡因青霉素50 mL注射封閉[6]。中獸醫療法主要采用外治法。金霞等[7]用腐蹄散、腐蹄膏治療奶牛腐蹄病18 頭,用藥1 次痊愈2 頭,用藥2 次痊愈7 頭,用藥3 次痊愈9 頭,治愈率100.00%。謝仰民[8]用雄黃1份,百草霜1 份,風化石灰10 份,混合研末,治療80 頭病牛,治愈71 頭,治愈率達88.8%。
奶牛腐蹄病是嚴重危害奶牛生產性能的多發病。本次調查表明溫縣奶牛腐蹄病廣泛存在,應引起畜牧部門和奶牛養殖場(戶)高度重視,加強飼養管理,科學配制日糧,保持環境消毒,及時隔離診治病牛,將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