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杰,彭傳文
1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北京 100193
2 天津嘉立荷牧業集團有限公司,天津 300404
圍產期奶牛疾病可劃分為酮病、低血鈣和低血鉀以及子宮相關疾病三條主線[1]。其中,子宮健康是關系繁殖的重要主線。子宮健康問題包括難產、胎衣不下、子宮炎、子宮內膜炎等,發病影響占圍產期疾病的20.0%。子宮健康問題會誘發其他疾病,如酮病,如果控制不好與其他疾病相互繼發,會造成產后60 天內淘汰牛數量的增加。產后子宮炎和子宮內膜炎的控制,是國內牧場奶牛疾病管理的短板,有的牛只因為發病后臨床癥狀不明顯而被忽略。
奶牛產后子宮相關疾病的預防、監控和護理,是獸醫和繁育工作銜接的重要環節。首先要了解奶牛子宮的健康管理的重點,做好子宮疾病的預防工作。還要清楚奶牛子宮復舊的生理和病理過程,再確定產后子宮相關疾病診斷及防治方法的有效性。
奶牛子宮健康管理需要關注以下四點。
荷斯坦母牛發生難產的比例為5.0%~8.0%,需將助產比例控制在10.0%以內。如果助產比例控制不好,會增加奶牛產道撕裂及胎衣不下等疾病的發病率,直接影響子宮復舊及后續繁殖表現。
胎衣不下不是一種疾病,只是一種臨床表現。產后24.0 h胎衣仍未脫落的奶牛,很有可能發生產后子宮炎。特別是暑期熱應激期間,北方牧場50.0%~70.0%的胎衣不下牛會發展為產后子宮炎并出現體溫升高,加上體溫正常的產后子宮炎奶牛,總的發病率會達到80.0%~90.0%。
產后子宮炎一般發生在產后7~10 天內,以大腸桿菌和化膿隱秘桿菌感染為主,惡露出現惡臭及膿性分泌物,部分牛出現體溫升高等全身癥狀。一旦發生子宮感染,病牛很快會發生菌血癥、敗血癥,如果治療不及時會導致病牛死亡。疾病管理通常需要將發病率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產后子宮炎發病率不能超過10.0%。
奶牛子宮本身具有凈化能力,大概從產后維持14~18 天,如果在產后7~10 天內子宮沒有發生感染,在第10~20天時一般不會發生新的感染;如果子宮感染已經得到有效控制,再次感染的幾率也幾乎為零。產后21 天之后發生的子宮感染稱為子宮內膜炎,這種輕度感染一般不會造成產奶量明顯下降及體溫升高等全身癥狀。
一般正常奶牛的懷孕期是281 天左右。近幾年調查發現,國內牧場奶牛平均懷孕期僅276 天,部分牧場頭胎牛的平均懷孕期甚至為273 天,牧場需要根據牛群懷孕期長短,確定從干奶期轉圍產期的時間。
奶牛分娩啟動是妊娠與分娩之間的基本生理學改變,是子宮頸的生化成熟和子宮肌收縮勢能的釋放。分娩前雌激素和前列腺素的合成與分泌發生變化,增強子宮頸結締組織的生化成熟,為后續子宮頸的擴張做好準備。黃體退化在分娩啟動所必要的內分泌變化中起重要作用。
奶牛分娩前后外周血液激素濃度的變化,是決定奶牛圍產期子宮健康的基礎。雌激素在懷孕期處于低位,臨產前1 個月開始逐漸升高,產前2 天達到最高,然后逐漸衰減,到產后第3天時雌激素水平恢復低位;并持續低位水平給孕酮讓位,促進孕酮代謝;雌激素和孕酮的再次交叉升高和降低,為下一次排卵做準備。產前孕酮從高位逐漸下降,產前5 天與雌激素水平出現交叉;孕酮下降到一定程度,雌激素升高到更高程度時,前列腺素也會參與進來。產后孕酮一直保持低位水平,在20 多天出現功能性黃體時,會再次升高。分娩時,孕酮降低后、雌激素升高才會啟動分娩。產前前列腺素水平一直處于低位,如果想終止分娩,可注射前列腺素進行引產。前列腺素在產前3天開始隨著雌激素和孕酮的相互替代作用升高,在產后3 天達到峰值,產后15 天內一直維持高位,此后達到正常。這也是奶牛產后7 天甚至14 天內,通過注射外源性前列腺素無法增加子宮平滑肌收縮能力和子宮排出能力,無法預防和治療胎衣不下及產后子宮炎的激素代謝基礎。催產素在產前含量非常低,產前3 天左右隨著其他激素的變化,催產素會出現急劇升高的過程,在產前2.0~3.0 h升到最高,產后急劇下降,下降以后隨著每天的擠奶工作在低位水平上下波動。因此,產后立即擠初乳不僅對初乳質量有利,也利于內源性催產素的分泌和釋放,從而對胎衣排出及惡露排出等有正向作用。
分娩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三個產程。
子宮頸結構發生變化,開始擴張;子宮肌開始收縮;胎兒姿勢發生變化以便于排出,包括胎兒圍繞自身縱軸發生的旋轉及伸展四肢。子宮肌膠原成分改變基質軟化,子宮頸水分增加使膠原纖維相互分離,并且在子宮伸展力的作用下,使以前沒有活化的蛋白酶接近分解膠原蛋白分子的敏感位點。
第二產程開始的標志是出現母牛腹部收縮,即怒責。尿囊絨毛膜囊向后移動(圖1)先行破裂。隨后膨出的羊膜(圖2)連同胎兒的一部分推入骨盆入口處,刺激引起骨盆反射,導致腹肌強力收縮,約40.0%的母牛能看到羊膜囊膨出,另外60.0%的牛胎頭或蹄子先露。胎兒及胎膜在產道內的擴張,導致垂體后葉釋放大量催產素,進而加強宮縮。羊膜通過陰道露出陰門(水袋),再經過進一步怒責后,包在羊膜中的胎兒肢體顯露,稱為先露。此過程中羊膜撐破,流出羊水。隨后胎頭顯露(圖3),宮縮和怒責達到頂點,在胎兒枕部排出時產力達到最大。稍后,進一步怒責,胸部、臀部、后肢產出(圖4)。胎兒產出完成后,第二產程結束。母牛從子宮頸擴張開始,到犢牛排出的時間間隔約為9.0 h,即第一、二產程約9.0 h。

圖1 尿膜囊膨出

圖2 羊膜囊膨出

圖3 胎兒開始排出

圖4 胎兒完整產出
腹腔收縮基本停止、子宮肌的收縮仍舊持續。妊娠最后幾天胎盤成熟化,白細胞遷移和活力增加,確保胎盤分離。
母牛一旦表現后緣完全松弛和乳房突然增大,即進入觀察期。如表現不安或12 h后仍無怒責,檢查是否有原發性宮縮無力、子宮頸口開張不全、子宮扭轉。如進入第二產程0.5~1.0 h無進展,檢查確定難產原因。第一產程通常持續6.0 h左右,第二產程0.5~4.0 h,平均70 min。胎衣排出時間即第三產程為6.0~8.0 h,有的推遲至12.0 h,如果24.0 h仍未脫落,判定為胎衣不下。
在難產助產的控制過程中,胎兒先露,看到胎頭/前肢或后肢后不必急于立即助產,此時介入過早,有時再堅持5~10 min可能自然分娩,要盡量增加自然分娩比例,降低助產比例。
產后期包括第三產程在內直至生殖系統恢復到正常未妊狀態的時間。這一期間主要有四個方面的變化,即排出子宮腔內的細菌性污染物、子宮復舊、子宮內膜和子宮深層組織重建、卵巢功能恢復。子宮生理恢復通常比臨床恢復晚20天。產后癱瘓、胎衣不下、子宮感染等疾病均可延長子宮復舊時間。惡露是一種黏性的、顏色從黃色到褐色、無異常氣味的液體。正常的牛產后會從子宮排出1~2 L惡露,絕大部分惡露在產后2~3 天排出,產后14~18 天時惡露才會完全消失。產后1 個月內,90.0%的牛發生子宮細菌污染,但多數污染能自動清除,到46~60 天時污染率可降到39.0%。若環境良好,多數母牛可在卵巢功能恢復之前清除宮內污染;如果母牛在分娩過程中出現難產、子宮創傷或發生胎衣不下,子宮免疫和防御能力下降、子宮內膜和子宮腔內吞噬細胞的吞噬能力降低時,污染細菌可能引發產后子宮炎或子宮內膜炎。
如果母牛產后第2周沒有明顯的炎癥反應,不必進行子宮內抗生素治療,抗生素可能對再生的子宮內膜造成物理性損傷,還可能抑制機體局部對微生物的免疫應答反應,對人工授精的影響尤為嚴重。
子宮感染有不同分類方式,一般按時間和嚴重程度區分。
Sheldon等[2]將其定義為一種發生于產后10 天內的常見生殖疾病。直腸檢查子宮異常擴大,伴隨惡臭、紅棕色或水樣子宮頸口分泌物,可能會出現全身癥狀,如發燒(體溫>39.5 ℃)、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等[2]。
Sheldon等[2]將其定義為產后21 天,陰道分泌物>50.0%膿,子宮頸>7.5 cm;或產后26 天,陰道分泌物黏液膿性。
產后子宮炎,發燒病牛需要及時治療;不發燒的病牛可在產后5~7 天時,采用4 分制子宮頸口分泌物評分法進行評價,確認是否需要治療。子宮內膜炎,產后21~28 天時直腸檢查確定惡露狀態,子宮頸、子宮角狀態,綜合評定有無子宮內膜炎,不建議采用侵入產道的方法進行評價。
產犢24.0 h后胎衣仍不能從體內娩出定義為胎衣不下。胎衣不下發病率一般為3.0%~12.0%[3]。正常情況下,新產牛會在產后8.0 h內排出胎衣。當牛群中胎衣不下發病率>4.9%時,第一次配種懷胎率將會發生下降,并且會使產后淘牛率升高[4]。胎衣不下的風險因素包括早產、多胎、難產、流產、死胎、子宮感染、孕牛年齡、低鈣血癥、抗氧化因子缺乏(包括硒、α-維生素E、β-胡蘿卜素)以及產犢季節等[5]。是否發生產后子宮炎是胎衣不下奶牛有無臨床影響的重要依據。
胎衣不下病牛不建議徒手剝離胎衣,無并發癥的胎衣不下病牛不需要立即進行治療,當出現產后子宮炎癥狀后才需抗生素治療。為減少胎衣不下病牛繼發產后子宮炎,使用抗生素進行預防性治療胎衣不下,效果仍有爭議。
產后10 天內的子宮感染比例應小于10.0%。及時監控體溫,高危牛產后5~7 天子宮檢查。產后子宮炎發生的風險因素包括:疾病因素,如難產、胎衣不下、流產、真胃變位、酮病和產后低血鈣等;非疾病因素,如牧場管理、年份、雙胎、胎次以及產犢季節等[6,7]。抗生素治療可采用青霉素、頭孢菌素、利福昔明、土霉素等。非甾體抗炎藥和抗生素聯合使用可有效對抗內毒素血癥。出現嚴重膿血癥或毒血癥的產后子宮炎病牛,需要在發病早期進行支持療法。
產后21~28 天的子宮內膜炎發病率13.0%~20.0%是可接受范圍。子宮內膜炎的治療共識包括,子宮內注入防腐劑無效且副作用大;治療應在產后20 天后進行;治療方法包括使用激素和抗生素。
前列腺素(PGF2α)用于治療子宮內膜炎的原理為溶解黃體、促發情、促進子宮收縮,從而排出子宮內的病原及膿性物質,同時在發情時可轉變局部免疫反應,為子宮提供適宜胚胎發育環境,從而提高懷孕率。只有存在成熟黃體時PGF2α才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有研究試驗表明,沒有功能性黃體的病牛使用PGF2α治療子宮內膜炎,并不能改善其繁殖性能[8]。產后子宮炎、子宮內膜炎抗生素治療時的用藥方式,并沒有嚴格規定,選取正確的藥物,肌內注射和子宮灌注都均可。使用20.0%長效土霉素子宮灌注時,個體牛的奶中殘留會超標,需控制用藥牛比例。利福昔明子宮灌注劑無棄奶期、局部刺激性小,適合輕中度子宮感染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