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紅亞 高城山 鄭蔚 趙根尚 卯甜甜 周玉陽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外科 河南鄭州450014)
目前臨床治療心臟瓣膜疾病的重要手段是機械瓣膜置換術,可緩解患者癥狀且提高自身心臟功能,但術后受心臟瓣膜材質的影響,導致血栓形成風險增加,誘導心血管栓塞發生,直接影響手術效果。為了避免患者發生栓塞或出血等并發癥,術后終生給予抗凝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提高抗凝依從性及遠期療效,可促進疾病康復及減少復診率。有研究顯示,對該病癥患者采用移動醫療APP延續性護理干預措施,以疾病嚴重程度為基點設計康復護理,能改善預后效果。移動醫療APP是移動終端的醫療類應用軟件,便于出院后患者與護士保持直接聯系,對提高護理效果具有可行性[1~2]。本研究旨在分析延續性護理對機械瓣膜置換術后患者的抗凝指導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機械瓣膜置換術患者106例為研究對象,按照抽簽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3例。觀察組男31例,女22例;年齡19~65歲,平均年齡(45.08±10.84)歲;雙瓣膜置換術18例,主動脈瓣置換術19例,單純二尖瓣置換術16例。對照組男32例,女21例;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45.19±10.73)歲;雙瓣膜置換術20例,主動脈瓣置換術17例,單純二尖瓣置換術1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符合瓣膜性心臟病的診斷標準;均采用人工機械瓣膜置換術;患者術后終身服用華法林抗凝;接受微信隨訪并且語言溝通正常;患者及家屬知曉本研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術后存在嚴重并發癥;合并惡性腫瘤、肺功能不全、糖尿病;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既往存在癡呆或精神疾病;依從性差。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電話隨訪,出院前1 d詳細記錄患者各基礎資料,發放《術后服藥情況及凝血酶原時間記錄表》,詳細向患者及其家屬闡述疾病康復指導,包括飲食、用藥、功能鍛煉、睡眠及并發癥預防等,以疾病恢復程度為基點合理建立抗凝隨訪登記本,便于出院1個月后實施電話隨訪,每月隨訪1次,持續隨訪1年即可。觀察組給予延續性護理。(1)成立專業性延續護理小組:根據醫院實際情況成立專業的延續抗凝護理小組,成員包括主治醫師、藥師、護士長及高年資責任護士,重點負責患者出院后的病情指導。藥師與主治醫師對患者病情指導負責,耐心回答提出的問題;出院前1 d邀請患者進入微信群,責任護士每日在線與患者交流溝通,給予心理指導或飲食指導等以改善心理應激反應,指導其與家屬下載移動醫療APP,正確掌握病情狀態。同時定期對組內成員實施培訓,提高專業技能與實踐操作水平,便于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3]。(2)注冊移動醫療APP:主要內容是疾病誘因、注意事項與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等。出院后給予患者電話隨訪或者上門隨訪,上門隨訪后指導其與家屬下載移動醫療APP,待注冊完成后對自身相關信息進行完善,便于隨時掌握疾病康復情況。告知患者每日晚上7~8時推送疾病知識指導,在線觀看視頻有利于掌握病情康復知識。持續護理隨訪病情1年,指導其對微信功能正確熟練掌握,每日由1名護士于早上8時提醒群內患者口服華法林,加強群內交流溝通并合理解答提出的問題,便于提高護理效果[4]。(3)專職護士選擇:根據心外科實際情況選擇臨床經驗豐富與溝通能力較強的主管護師與護師進行專病隨訪,借助短信平臺定期發送疾病知識、按時用藥與復診等內容,便于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4)生活指導:上門隨訪后向患者詳細闡述影響抗凝治療的藥物、食品,增加營養豐富、易消化食物的攝入,術后1個月內禁忌劇烈運動或參與重體力的活動,保持積極樂觀態度,提高治療依從性。
1.3 觀察指標 (1)兩組自我護理能力比較,采用醫院自制調查問卷評價,主要內容包括健康知識、自護能力、自我概念與自我責任,得分越高則自我護理能力越好。(2)兩組抗凝依從性比較,參照2008年Morisky服藥依從性問卷,總分0~10分,完全依從:7分以上;基本依從:4~6分;不依從:4分以下,依從=完全依從+基本依從。(3)兩組抗凝知識掌握程度比較,查閱相關文獻及咨詢專家后設計抗凝知識評價標準,內容包括抗凝重要性、定期復查、國際標準化值(INR)的意義、抗凝不足或過量、自我監測、常用藥物與食物、生活方式對抗凝的影響,利用百分制表示,完全了解:85分以上;部分了解:61~84分;不了解:60分以下。(4)兩組INR達標率比較,隨訪半年,采用國際標準化值從凝血酶原時間(PT)、正常對照的凝血酶原時間、測定試劑的國際敏感指數(ISI)推算達標的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自我護理能力比較 觀察組的健康知識、自護能力、自我概念及自我責任評分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自我護理能力比較(分, ±s)

表1 兩組自我護理能力比較(分, ±s)
組別 n 健康知識 自護能力 自我概念 自我責任觀察組對照組53 53 t P 45.28±4.65 40.21±4.36 5.790 4 0.000 0 35.32±4.71 27.38±4.84 8.559 1 0.000 0 29.52±4.36 23.21±4.79 7.092 2 0.000 0 25.26±4.38 20.41±4.72 5.483 4 0.000 0
2.2 兩組抗凝依從性與INR達標率比較 觀察組抗凝依從率高于對照組;INR達標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抗凝依從性與INR達標率比較[例(%)]
2.3 兩組抗凝知識掌握程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抗凝知識掌握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抗凝知識掌握程度比較[例(%)]
機械瓣膜置換術被廣泛應用于治療心臟瓣膜疾病,能改善心功能且提高生活質量,患者術后終生接受抗凝治療能提高治愈效果,但出院后患者不能及時掌握疾病康復進展導致服藥依從性較差,因此出院后給予延續性護理指導具有重要意義。
有研究[5]報道,延續性護理能改善機械瓣膜置換術患者的預后效果,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滿足患者及家屬對術后康復指導的實際需求。通過電話隨訪或上門隨訪等形式掌握疾病康復程度,上門隨訪時主動與患者交流溝通并給予飲食指導,飲食以低脂、易消化、高蛋白為主,增加新鮮蔬菜瓜果的攝入[6],保持禁煙禁酒,口服華法林期間需要減少番茄、菠菜等深色食物,避免對抗凝效果造成直接影響,并且用藥時囑咐患者遵醫囑按時按量服用。對患者INR值定期測定,結合自身情況利用微信群與護士溝通,便于隨時得到醫生的指導,達到治愈疾病目的[7],對促進病情康復具有可行性與時效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健康知識、自護能力、自我概念與自我責任評分均較對照組高,觀察組抗凝依從率為98.11%、INR達標率為96.23%,高于對照組的86.79%、84.91%;抗凝知識掌握率為96.23%,高于對照組的84.9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與王晶晶等[8]研究報道基本相符,INR達標率達90.0%以上。綜上所述,對機械瓣膜置換術患者利用延續性護理能提高自我護理能力與抗凝依從性,提高抗凝知識掌握率,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