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云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乳腺病科 鄭州450099)
乳腺癌已成為造成女性死亡的主要惡性腫瘤之一,位于女性癌癥的第一位,且我國患病人數每年以3%的速度遞增[1]。手術是治療乳腺癌的重要手段,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使乳腺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限明顯提高,但其心理疾病日漸凸顯。癌癥、手術創傷及術后乳房狀態損害等,明顯增加了患者圍術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2]。因此積極探尋一種安全有效的護理干預,以減輕患者圍術期身心壓力,提高其希望水平是護理領域重點研究方向。護理行為關懷是當前護理工作的核心部分,其核心理念為人文關懷,通過護理行為關懷,積極貫徹“以患者為核心”的護理理念,以此改善患者身心狀態,促使其康復。本研究探討乳腺癌圍術期患者采取護理行為關懷的效果,旨在為臨床干預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2019年6月收治的接受乳腺癌根治術女性患者75例為研究對象,按照計算機單盲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7例,年齡35~72歲,平均(48.91±6.25)歲;病理分期:Ⅰ期21例,Ⅱ期14例,Ⅲ期2例;婚姻狀況:已婚33例,未婚4例;受教育時間3~14年,平均(8.24±1.05)年。觀察組38例,年齡35~72歲,平均(49.20±6.18)歲;病理分期:Ⅰ期20例,Ⅱ期15例,Ⅲ期3例;婚姻狀況:已婚34例,未婚4例;受教育時間3~15年,平均(7.98±1.1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1)臨床表現、病理檢查與《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2015年版)》[3]中乳腺癌診斷標準相符;(2)擬行乳腺癌根治術+腋窩淋巴結清掃術;(3)彩超證實無深靜脈血栓形成;(4)術前患側上肢功能正常;(5)臨床資料完整;(6)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本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惡性腫瘤;(2)酗酒、吸煙及藥物濫用史;(3)伴腦部疾患、顱腦損傷史;(4)伴其他嚴重器官疾病、神經肌肉疾病等。剔除標準:(1)本研究期間退出者;(2)本研究期間死亡者。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健康宣教并講解乳腺癌發病知識、手術步驟、注意事項及預后;評估患者心理狀態,進行心理指導,緩解其不良情緒;術后做好營養干預、運動指導,并發癥預防。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觀察組聯合護理行為關懷,具體包括:(1)樹立人文關懷護理行為理念,醫護人員在醫療工作中,應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將人文關懷融入各項護理行為中,不斷學習乳腺癌相關知識,掌握優質護理措施。(2)評估圍術期患者心理狀態及相關需求,了解其護理所需以及心理變化,創建個體化、優質的護理措施,便于護理工作的開展。(3)同伴參與式護理,選取科室治療的具有一定管理經驗、溝通能力及健康知識的乳腺癌患者,給予同伴支持培訓,由同伴與患者共同管理,學習相關技巧及技能,視頻教育及互動培訓,使其雙方共同促進、共同學習。(4)放松訓練,圍術期指導患者放松訓練,每天訓練1次,每次30 min。創建舒適、安靜、光線柔和的病房環境,于室內播放舒緩、歡快、能緩解負性情緒的音樂,患者取舒適體位,逐漸平靜、調整呼吸,身體處于相對放松、平穩狀態,做全身肌肉放松、收縮動作,逐漸放松身體,將身體感覺、思想置于開闊、景色優美的環境,以減輕其負性情緒。兩組連續干預4周。
1.4 觀察指標 (1)兩組干預前后負性情緒評分比較,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焦慮、抑郁情緒,每個量表計20個條目,每個條目賦值1~4分,總分值即各條目評分×1.25,分值越小越好。SAS評分≥50分則有焦慮,評分越高提示焦慮癥狀越嚴重;SDS評分≥50分則有抑郁,得分越高抑郁癥狀越嚴重[4]。(2)兩組干預前后希望水平比較,采用Herth希望量表[5]評定患者希望水平,該量表有12個指標,每個指標計1~4分,總分值48分,評分越高希望水平越高。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負性情緒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SAS、SDS評分均較干預前下降,且觀察組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負性情緒評分比較(分, ±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負性情緒評分比較(分, ±s)
SDS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SAS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38 37 t P 58.95±11.46 57.86±11.34 0.414 0.680 34.12±5.16 48.72±5.61 11.735 0.000 61.36±12.48 60.97±12.40 0.136 0.890 35.25±5.21 49.86±5.72 11.570 0.000
2.2 兩組干預前后希望水平比較 干預前,兩組希望水平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希望水平評分均較干預前增加,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希望水平比較(分, ±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希望水平比較(分, ±s)
組別 n觀察組對照組38 37 29.513 16.333 0.000 0.000 tP 干預前 干預后 t P 19.84±2.51 20.35±2.49 0.883 0.390 37.62±2.67 29.85±2.58 12.811 0.000
乳腺癌具備高度異質性,是危害全球女性身心健康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生率呈逐年迅速增長趨勢。乳腺癌根治術是治療乳腺癌的主要手段,但因乳腺切除以及癌癥壓力,對女性生理、心理功能造成極大創傷,使其生活質量下降。因此對乳腺癌根治術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可以及時減輕心理壓力,消除患者及家屬治療期間的顧慮,以此減輕負性情緒,提高患者對生活的希望水平,改善其生活質量。
護理行為關懷是整體護理的一部分,關注患者診療過程中的心理、生理需求,以系統化、路徑化、集束化、人文化護理干預隨時滿足患者需求,不斷完善護理工作及細節,促使醫護人員主動學習,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提升護理質量[6]。護理人員作為護理管理的主體,為患者提供全程、優質的管理指導,實現護理服務的連續性、整體性;同時護理人員需將被動護理轉為主動護理,增加護患之間的融洽性,體現人文關懷理念,確保患者身心健康;在護理行為關懷中,發揮同伴支持系統干預,由具備相同疾病經歷的病患互相分享疾病管理知識經驗,提供心理支持及社會支持,雙方之間相互鼓勵、學習,對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有重要作用;此外采用放松訓練,因心理特點與肌肉活動之間的關系相輔相成,以音樂療法、肌肉放松調節機體交感神經系統,改善其生理、心理神經機能,創建及維持良好、舒適的心理情緒狀態,緩解心理壓力及身心疲乏程度,改善患者負性情緒,提高希望水平。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焦慮、抑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希望水平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護理行為關懷用于乳腺癌圍術期患者,可減輕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提高其希望水平。該結果與鄧煜等[7]報道結果基本相符,其研究報道指出護理行為關懷能夠減輕患者負性情緒,促使其心理狀態改善。原因分析為對乳腺癌圍術期患者采取護理行為關懷,鼓勵患者之間相互鼓勵、學習、幫助與促進,構建人性化、關懷式護理,能夠彌補常規護理缺陷,幫助患者克服對乳腺癌根治術的恐懼、焦慮等負性心理,樹立足夠的信心面對手術及術后恢復問題,促使健康恢復最大化,提高患者治療希望水平,降低社會孤獨感;且音樂療法能夠調節人體生理心理功能,逐漸放松身體,保持心情的平靜、穩定,以此能緩解患者心理壓力,改善其心理狀態,提高患者希望水平,對生活質量及心理功能產生持續正向促進作用。綜上所述,對乳腺癌圍術期患者采用護理行為關懷,能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提高其希望水平,應用價值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