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果
(河南省新鄭市人民醫院手術室 新鄭451199)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當前治療膝關節疾病的終末手段,逐漸成為膝關節疾病的主要治療措施,對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引起的膝關節疼痛、障礙及畸形有良好效果[1]。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采用金屬、高分子聚乙烯等材料,根據人體關節、構造及功能制作的人工關節假體替代病變關節,旨在緩解疼痛、恢復關節功能[2]。雖然該手術為患者功能改善創造有利條件,但術后易出現關節粘連、僵硬等情況,影響日常生活質量。為了達到更好的康復效果,術后康復干預至關重要。本研究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患者采用綜合護理,旨在為護理干預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骨科住院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患者84例,按照隨機雙盲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男27例,女15例;年齡35~76歲,平均(54.29±6.25)歲;骨關節炎22例,創傷性關節炎13例,類風濕性關節炎7例。觀察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35~75歲,平均(55.13±6.28)歲;骨關節炎25例,創傷性關節炎10例,類風濕性關節炎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1)患者關節部位伴不同程度病變,具備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指征;(2)患者經系統保守治療4個月以上未好轉;(3)精神良好,認知正常;(4)患者及家屬知曉本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伴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疾病者;(2)合并凝血功能異常、惡性腫瘤及傳染性疾病者;(3)家族精神病史、認知異常者。剔除標準:(1)中途退出本研究者;(2)依從性差,無法配合護理者。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即術前檢查,指導患者床上大小便,術后觀察血壓、脈搏變化,伸直下肢并墊高,補充足夠的營養及鈣劑。術后進行飲食干預及并發癥預防,早期康復運動。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1)綜合評估,患者入院后以交流、量表調查等方式評估患者受教育情況、心理狀況及社會支持,了解過敏史及用藥史;全面細致評估并檢查全身感染或局部感染病灶,若術野皮膚有破損或感染灶,則會增加術后感染風險;準確記錄患者評估調查資料,制定綜合干預措施。(2)音樂放松療法,患者居住病房應確保溫度、濕度適宜,室內空氣清新,采光合適,創建溫馨舒適的休養環境;與患者有效溝通,利用準確的溝通技巧指導患者放松情緒,講解疾病治愈案例,提高其心理舒適度及康復信心;每天于病房內播放舒適、輕松的音樂,讓患者閉上雙眼,逐漸放松肌肉,進入冥想狀態,想象自己漫步在海邊、森林等景色優美、開闊地帶,每次播放20~30 min,每天1次。(3)疼痛干預,向患者講解疼痛及鎮痛藥物的相關知識,學會疼痛評估、鎮痛方法,準確深呼吸、咳嗽,利用看電視、刺激健側皮膚等方法,或采用冰敷、冷敷等理療轉移注意力,分散疼痛注意力;根據患者疼痛程度,可采用口服鎮痛藥物或聯合自控鎮痛泵鎮痛。(4)健康教育,根據患者文化程度、心理承受情況,采用口頭宣教、案例示范、紙質材料發放、視頻播放等形式,講解手術康復指導注意事項,進行生活宣教,行患肢功能訓練、助行器械及拐杖應用方法等。(5)康復指導,患者住院時以面對面指導,出院后以網絡、上門及電話隨訪形式,指導患者康復鍛煉;告知患者人工假體日常維護方法及注意事項,適當減少日常登山、跑步等鍛煉,降低關節磨損。指導患者準確日常生活,均衡營養,控制體重。兩組均干預3個月。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出院前、出院3個月后膝關節功能,采用膝關節功能(HSS)評分對關節疼痛、功能、活動度、關節穩定及屈曲畸形等方面進行評估,該量表總共100分,分值越高,膝關節功能恢復越好[3];(2)比較兩組出院前、出院3個月后生活自理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評價,該量表對日常進食、洗澡、修飾、大小便、如廁、上下樓梯等行為進行評估,總分100分,評分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高[4];(3)比較兩組出院前、出院3個月后健康行為,采用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HPLP-Ⅱ)評價患者健康行為,總共40個條目,每個條目計1~4分,總分40~160分,評分越高,健康行為越高[5]。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出院前、出院3個月后膝關節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比較 出院前,兩組HSS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3個月后,兩組HSS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均較出院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出院前、出院3個月后膝關節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分, ±s)

表1 兩組出院前、出院3個月后膝關節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分, ±s)
Barthel指數出院前 出院3個月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HSS評分出院前 出院3個月后42 42 tP 54.69±8.91 55.12±9.04 0.220 0.830 78.43±6.28 65.25±6.41 9.519 0.000 46.94±11.36 48.05±11.43 0.446 0.660 92.61±2.54 81.75±5.63 11.395 0.000
2.2 兩組出院前、出院3個月后健康行為評分比較出院前,兩組健康行為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3個月后,兩組健康行為評分均較出院前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出院前、出院3個月后健康行為評分比較(分, ±s)

表2 兩組出院前、出院3個月后健康行為評分比較(分, ±s)
組別 n觀察組對照組42 42 13.513 6.216 0.000 0.000 tP 出院前 出院3個月后 t P 91.85±14.52 93.01±14.43 0.367 0.710 136.87±15.98 112.47±14.26 7.383 0.000
人工關節置換術成為當前骨科重要手術類型,其中以膝關節置換術應用最為廣泛。該術式效果獲得廣泛認可,但術后關節脫位、疼痛等并發癥均影響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使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因此需要一種簡單、全面、合理的康復干預措施,幫助患者建立健康行為,積極配合康復護理,幫助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改善,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綜合護理是整體護理重要組成部分,強調“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服務理念,熟練運用科學、人性化護理措施,以此實現以人為本的醫學實踐目的,使患者生物-心理-社會整體能夠維持最佳、最為舒適的健康狀態,滿足患者基本的生理、心理需求,轉變其不適性,減輕疾病不適感[6]。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先綜合評估患者受教育程度、疾病程度以及接受程度,根據個體差異調整護理措施,嚴格執行綜合、整體護理措施,提高功能鍛煉、日常恢復的準確性[7]。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3個月后觀察組膝關節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綜合護理能夠顯著提高患者膝關節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其原因分析為依據患者基本信息進行宣講健康知識,早期規范康復鍛煉以及出院后持續康復鍛煉及健康指導,能夠使患者儲備體能,增強肌肉力量,預防膝關節粘連及肌肉攣縮,增強膝關節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健康行為反映了患者日常生活中具體行為,健康行為越高,患者遵醫行為越好。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3個月后觀察組健康行為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綜合護理可幫助患者構建健康行為,樹立全面正確的健康意識,促使患者術后更好恢復。原因分析為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患者接受綜合護理,以口頭宣教、案例示范、紙質材料發放、視頻播放等形式講述康復指導的必要性,出院后積極隨訪,隨時了解患者康復效果,指出健康問題并進行改進,以此能提高患者健康行為。綜上所述,綜合護理能提高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膝關節功能康復效果,改善其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患者建立健康行為,臨床價值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