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燕
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助于幼兒的身心健康。家庭教育是幼兒生活習慣最直接的促進要素。值得注意的是,在培養幼兒生活習慣的過程中,需要家長的全力配合與耐心引導,這極其考驗家長的耐心與毅力。有些家長因為缺乏耐心與毅力,放棄了對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為了幼兒的全面發展,家長不但要在此過程中給予更多的引導與關注,還要為幼兒創造健康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和幼兒園共同培養幼兒良好的家庭生活習慣。
幼兒的生活習慣一般體現在飲食作息及衛生習慣等方面。在培養這些習慣時,家長往往會忽視幼兒的一些細微舉動,在出現一些不合時宜的行為時,家長不能及時勸阻和糾正,再加上現在家庭中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幼兒往往偏于溺愛。在溺愛的環境中,幼兒知道“只要我想要,什么都是我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幼兒不但自理能力較弱,在需要做決定的時候往往會依賴他人。所以幼兒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必須立即糾正。家長要不斷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尋找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有一個女孩子,一直由她的爺爺奶奶照顧,爺爺奶奶對她的教育完全采取順從的方式,孩子想要什么爺爺奶奶就會給她買什么。但這樣就會換來這個孩子的感恩之心嗎?我不止一次看到孩子沖她的爺爺奶奶發脾氣。如果不及時進行引導,這個孩子將來很難成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家長和孩子最好的相處方式就是成為孩子的“朋友”,在和孩子的交流過程中,家長轉變思想,以孩子的思維去理解事物,或許能夠更好地幫助孩子構建完整的人格。
無論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掌握做事的方式方法,育兒亦然。幼兒教育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一定要張弛有度;既不能太過松懈,讓幼兒產生被忽視的感覺;也不可太過嚴厲,讓幼兒產生逆反感覺。幼兒的創造力是無限的,家長不應該抹殺幼兒的想象力、好奇心,對幼兒的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進行過多的束縛。這樣不僅不會讓幼兒乖巧懂事,反而會因為太過嚴苛的規則禁錮住幼兒的天性,情況嚴重的話甚至會讓幼兒變成一個自卑懦弱的人。所以我們在育兒過程中并不提倡家長對幼兒實施體罰或其他懲罰方式,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家長對幼兒進行勸服說理,引導幼兒明白“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而不是“讓做什么不讓做什么”,這兩者根本的區別在于幼兒是否自愿去進行“做與不做”的選擇。究其根本,幼兒成長是自我選擇的過程,當幼兒屢教不改的時候,家長也可以通過適當的懲罰讓幼兒改正不良行為。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性格對于一個人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家長在育兒過程中的態度是關鍵所在。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必須建立和孩子平等的溝通方式,要做孩子的“朋友”,讓孩子愿意去傾聽建議,愿意相信家長,這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基礎。在人們的潛意識中,總認為擁有高學歷、高智商就是一個人成功的標準,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非常片面的。常言道,“立德成才”。對于幼兒來說,將來是否能夠成為一個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最為關鍵的是他是否擁有較高的道德標準。家長一味地追求孩子成績的優異,從而忽略了他人生成長中最關鍵的一環——生活習慣的培養。我們在這里強調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并不意味著家長可以放松對幼兒學習方面的要求。我們所提倡的是培養出一批身心健康、德行具備的優秀人才,倡導的是幼兒的全面發展。
古有“孟母三遷”,可見環境對于孩子學習的重要性。幼兒階段,幼兒和父母相處時間最多,孩子更多時候是在進行模仿學習。所以,家長應為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樹立良好的行為規范。家庭是幼兒接觸社會的第一步,幼兒雖然處在懵懂的階段,但他們依然可以從家長的行為舉止中分辨出善惡對錯。若家長沒有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對幼兒世界觀的形成是極其不利的。所謂“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家長可以用一些基礎的道德行為規范來影響幼兒的三觀教育;比如在公交車上積極給老人讓座;發現垃圾的時候要把垃圾撿起扔到垃圾桶中等。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亦是如此,比如晚上要求幼兒不吃糖果,家長要以身作則,同樣也要做到。在幼兒保持良好行為習慣的時候,家長要采取鼓勵的方式給予幼兒肯定,讓幼兒明白做正確的事情的時候是會有獎勵的,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使幼兒自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當然,不同的幼兒,教育情況必定會有所不同,家長應該根據客觀情況言傳身教,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孩子的素養。
現如今,不少家長會給幼兒講睡前故事。睡前講故事一方面可以拉近父母和幼兒的距離,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在故事的選擇上,家長可以選用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寓言故事或者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在講述完睡前故事后,家長可以和幼兒對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進行討論,幫助幼兒認識哪些事情是正確的,又有哪些事情是絕對不允許去嘗試的。這樣的互動可以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現在,不少睡前故事的寓意是積極向上的,具有極強的正能量。幼兒處在活潑好動、充滿想象的階段,都愿意去模仿故事中的人物。我朋友家的小孩經常把用過的物品亂放,我朋友就通過給孩子講述有關整理的故事,讓孩子明白保持干凈衛生的重要,一段時間之后,孩子再也不亂扔東西了,使用物品之后都會放回原處。把物品放回原處看起來是一個很小的習慣,但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幼兒或許會因為這個習慣改變自己的一生。比如在日后的學習過程中,孩子的作業可能寫得比同齡人工整,衣著也會更加整潔。這也正是我們在幼兒時期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的初心。

總而言之,在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過程中,家長必須有足夠的耐心與責任心,為幼兒提供一個健康有愛的成長環境,與此同時,家長要注意與幼兒溝通的方式方法,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作者單位: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第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