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龍
中醫學理論體系是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在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逐步形成的,它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中醫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獨特之處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氣血津液、臟象、經絡、運氣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中醫學講疾病是由邪氣所引起。“氣得其和則為正氣,氣失其和則為邪氣”,氣是指自然和生命過程中的各種運動方式,自然和生命過程中各種運動方式的失和,都被稱作“邪氣”。如外邪指風、寒、暑、濕、燥、火等自然過程中各種運動方式的失和狀態,內邪則指寒、熱、虛、實、燥、濕等生命過程中各種運動方式的失和狀態。中醫學認為,這種失和狀態是導致疾病出現的根本原因,治療疾病就該重點調節這種失和狀態,只要達到正常的和諧狀態,疾病就消失了。這也是中醫學辨證求因、審因論治的理論來源。
中醫看病,通過望(色)、聞(聲)、問(病)、切(脈)等方法診斷脈象、體征和癥狀,找出不平衡的癥結所在。然后辨證施治,以藥物之五行相生相克之性,用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方法,輔以針(刺穴位)灸(火灼)等通暢經絡氣血之術,祛邪扶正,使機體重新平衡,最終疾病痊愈。在古代,中醫的分科不是很細,這源于中醫注重人的整體,不僅僅關注疾病,更注重整體,從整體上看,內、外、婦、兒等各科是相通的。
“以藥之偏,調人之偏。”說的便是中藥治療,即用藥物氣味的偏性來調整人的生命活動的失和狀態。如屬寒的病態,用偏于溫熱的藥物;屬熱的病態,用偏于寒涼的藥物;屬虛的病態,用偏于滋補的藥物;屬實的病態,用偏于攻瀉的藥物;屬燥的病態,用偏于甘潤的藥物;屬濕的病態,用偏于辛燥的藥物等。此外,中醫還要“求其所屬,伏其所因,導其勢以使其和”,根據病態演變的趨勢,如表里出入、上下升降、開合聚散等,通過“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八種因勢利導的方法祛除邪氣,還要根據病態發展過程所處階段的不同,因時制宜地治療。汗法是運用各種發汗藥物組成方劑,來開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種方法。吐法是利用催吐藥引導病邪或有害物質從口涌吐而出的一種方法。下法則是運用瀉下藥物攻逐體內結滯(如宿食、水飲、瘀血等)的一種方法。和法是通過調整人體機能,達到祛病除邪目的一種方法。溫法是用溫性或熱性藥物補益陽氣、驅除寒邪的一種治法。清法是用寒涼藥物以達到清熱作用的一種治療方法。補法是運用補藥補益人體氣血,增強體質,達到扶正祛邪作用的一種治法。消法則是采用消食、化瘀、軟堅、化痰、化濕、利水等藥物,對慢性積聚脹滿進行漸消緩散而不傷正氣的一種治療方法。中醫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對于上述八法的運用是相當靈活的。由于有不少病的情況相當復雜,往往不能單獨使用某法,而是把許多治療方法配合起來使用,如汗下并用、溫清并用、消補并用等。除去“八法”之外,歷代醫家還提出了許多其他治法,并且還創造了相當豐富的外治法,如熏蒸法、洗浴法、敷貼法、熨法、含漱法、塞法、摩擦法、撲粉法、起泡法、探吐法、導引法等。
而中藥的來源是非常廣的,自然界的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蟲、鱗、介、獸等,皆可分屬性入藥。藥材用蒸、煮、炒、焙、炙、炮、煅、(水)浸、酒浸、醋浸、飛等方法炮制。藥材一般用水煎服,或泡酒服,也有制成丸、散、丹再嚼服、吞服、含服的。
其他治療手段如針灸、按摩、氣功、導引,以及飲食、起居、精神調攝等,都是為了通過疏導經絡、調和氣血、安心定志、修身養性,使失和無序的異常狀態恢復到和諧有序的正常狀態。
中醫治療還需要遵守治病必求于本和扶正祛邪的原則。“本”指的是疾病的本質。“必求于本”強調一定要透過錯綜復雜的現象,抓住疾病的實質,找出治療的關鍵。有些疾病的癥狀往往是很復雜的,一大堆頭緒紛亂的癥狀中,不僅有主次本末、輕重緩急的區別,而且有時候還會出現某些假象。中醫治療時首先要注意識別那些“真熱假寒”“真寒假熱”“至虛有盛候”(真虛假實)和“大實有贏狀”(真實假虛)的虛假癥狀。治病時,醫生要看正邪雙方的盛衰情況來治療,如果病邪顯著而正氣又不太虛,應以“祛邪”為主,如果正氣虛而病邪不盛,則應以“扶正”為主,如果正氣已虛而病邪又盛,就應該采用“扶正”和“祛邪”兼施的原則。但應注意的是,扶助正氣不要造成“留邪”的惡果。此外,中醫治療還有正治反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因人、因時、因地治療等方法。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中醫治療的原則始終貫徹了從整體出發的思想,又聯系時間、地點和人的各種不同的情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作者單位:崇州二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