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婷婷
幼兒的一日活動包括生活活動、學習活動、戶外活動、游戲活動等。連接一日活動各個環節的過渡性環節稱為“驛站”,它起著約束作用,包含著重要的教育契機。本文通過探討幼兒日常活動之間過渡環節的有效銜接,分析解決幼兒日常活動之間過渡環節的問題,并提出優化策略,為幼兒教育的不斷完善提供有效指導,保障幼兒的自由、自主、自律。
(一)想法老舊,形式單調
目前,許多幼兒教師還沒有意識到過渡環節對培養幼兒的適應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對過渡環節的活動目標和形式的認識也存在不足。幼兒園過渡環節主要存在教學目標不明確、形式單調、不能滿足幼兒的興趣愛好、教師語言主導過多等問題。部分教師注重各個教學活動的開展,缺乏對過渡環節的教育意識,沒有充分準備,導致過渡環節不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和興趣要求,甚至會讓幼兒對活動內容的下一個環節失去興趣,最終影響幼兒活動的開展效果。
(二)疏于引導,淡化教育
幼兒園活動的過渡時間通常很短,容易導致幼兒產生相對被動的等待現象,具體表現為無所事事和吵鬧。教學活動后,教師要求幼兒洗手并立即返回,但并沒有確保他們正確洗手,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在吃點心時,大多數幼兒都吃完了,為了快速進入下一階段,教師會催促正在慢慢吃點心的幼兒,沒有對幼兒進行引導教育。
(三)缺乏自主,節奏緊張
大多數教師非常重視集體教學的活動時間,所有的環節似乎都密切相關,但是在有序活動的背后,所有環節又都緊密相連,以至于幼兒沒有獨立和自由活動的時間。幼兒不適應緊湊的活動安排和頻繁的活動轉換。節奏轉換頻率太快會降低下一環節的活動質量。教師對幼兒高度的控制、過度的干預,剝奪了幼兒自主發展的權利,不利于幼兒的身心發展。
(四)定義模糊,銜接混亂
在過渡環節,許多幼兒會自主參與一些活動,這時教師認為只要幼兒有事做就行。但是,這樣會讓幼兒混淆過渡環節與區域活動的聯系,也會影響區域活動的開展。
如何組織過渡,給予幼兒自由和自主?我們要樹立“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確保“一切細節皆教育”“潤物無聲”的教學內涵,有效優化過渡環節的銜接,保障幼兒的學習和發展。
(一)優化教育意識,讓過渡環節施教于心
生活處處皆教育,一日活動皆課程。幼兒教師要充分把握這一特點,認識到教師轉型應該與幼兒的身心轉型相結合,注意把握教學活動中的情況,分析適應課堂和幼兒身心特點的策略,有效提高幼兒教育的質量。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重視過渡環節的組織,克服教育工作的簡單化傾向,尋求教學策略,避免過渡環節中“放”和“導”的局面,積極發掘過渡環節的教育價值。
(二)優化一日活動,讓過渡環節悠然自得
游戲是一日活動的主體,教師可以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愿望和能力自由選擇游戲活動。小班幼兒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尤其是當他們從事美術活動時,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教師可以在區域里放置一些活動材料,讓早完成的幼兒自由進入區域選擇材料。有些幼兒著迷于角色扮演,選擇戴上項鏈等裝飾物;有些幼兒著迷于悄悄屋;有些幼兒喜歡圖書區;有些幼兒喜歡當建筑小達人等。《3~6歲兒童學習發展指南》指出,“合理安排一日生活,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的需求。”換句話說,教師有必要合理組織過渡環節,區分必要的過渡環節和不必要的過渡環節,選擇與教育活動有效整合的過渡環節。在設計幼兒的日常活動時,教師要考慮每個銜接內容,防止幼兒被動地等待并改變他們在早期過渡環節中的各種困惑。有序地銜接過渡環節,不僅減少了幼兒擁擠和等待的時間,增加了過渡環節的靈活性,而且還給予了幼兒更多的自由空間。
(三)優化活動場地,讓過渡環節有的放矢
為了方便幼兒之間的交流,教師將活動室劃分成各個區域供幼兒游戲。在創建過渡環節時,教師可以利用各區域開展活動,創建過渡“快樂驛站”,如“快樂驛站1”“快樂驛站2”,增加彈性時間,給予幼兒更大的自主權。
教師還在活動區中間設置了一個“快樂驛站”主區,并把一個布袋放在椅背上,叫作“快樂郵袋”,袋子里儲存過渡環節所需的材料。吃過點心和午餐后,幼兒可進入“快樂驛站”主區,在“快樂郵袋”中挑選開展活動所需的材料,結束后再將物品放回原來的位置,既簡潔又方便。
(四)優化材料及組織形式,讓過渡環節綻放光彩
教師需要為幼兒選擇更多具備功能性、可變性的玩具材料。教師需要考慮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需要提供各種材料。教師選擇的材料不僅反映了幼兒的年齡特征,而且還促進了幼兒在短時間內獲得能力的發展。教師可以提供3~5種不同的材料,以確保每個幼兒都能完成所有的游戲。同時,教師還要定期更換材料,保持幼兒的興趣,讓過渡環節更有意義。比如小班可以準備魔蛋、夾子、紐扣等,中班可以準備魔方、迷宮、書籍等,大班可以準備折紙、七巧板、陀螺等。
另一方面,教師要根據過渡的時間開展各種活動。過渡期可以分為短期過渡和長期過渡。在日常活動中,小組活動之前的準備、戶外活動之前的排隊及早上談話之前的過渡都是短期過渡。從吃點心后到上課前、從戶外活動到區域活動、飯前準備和飯后活動的轉變都是長期過渡。為了提高過渡期幼兒活動的效率,教師根據過渡期開展了各種活動,如下所述。
短期過渡:集中活動形式過渡,開展手指游戲、聽故事、音樂表演等。
餐后的長期過渡:開展分散活動,為幼兒提供豐富的資源,讓他們能獨立游戲。
餐前的長期過渡:開展相對安靜、有趣和有針對性的活動,如“新聞節目”和“我是一個小敘述者”。
午睡前及午睡后的長期過渡:借助光盤行動創設班級光盤打卡記錄表,讓幼兒每日打卡,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
(五)優化自主管理,讓過渡環節井然有序
1.巧用多媒體,快樂過渡。聽音樂和看動畫片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因此教師可以根據過渡環節選擇不同的音樂和動畫片。例如,在學習活動之前,教師可以播放幼兒喜歡的、熟悉的音樂,讓幼兒邊收拾,邊唱歌,邊表演。整個過渡過程不需要教師太多的言語,通過巧用多媒體,讓過渡悄無聲息,讓幼兒悠然自得。
2.妙用師幼約,和諧過渡。教師要巧妙地利用約定進行過渡,讓幼兒有足夠的空間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采取行動,幫助幼兒逐漸形成有序的行為習慣。例如,在戶外活動結束后,有一些區域活動沒有建立特定的過渡環節,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制定約定,如游戲回來需要洗手、擦汗、如廁和喝水等,讓幼兒根據約定獨立完成活動。
3.利用值日生,提醒過渡。教師要消除過渡環節中不必要的等待,如在學習活動和區域活動中建立“值日生之約”。教師可以與幼兒一起商量并制定“值日生該做什么”的內容,以明確他們的責任和任務。例如,值日生要提醒不上廁所的幼兒及時上廁所、要檢查幼兒的手是否干凈、提醒幼兒排隊、播報今日菜譜,以此提高幼兒的獨立服務和表達能力。

過渡環節作為特有的教育資源,蘊含著極大的教育價值。準備好過渡環節,可以有效發展幼兒的自我調節和自我管理能力,讓幼兒的活動更自主,讓活動綻放異樣光彩。生活中處處皆教育,教師不僅要重視和優化過渡環節,更要巧用過渡環節,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價值,讓過渡環節更精彩,讓幼兒更自主,為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實驗幼兒園愛德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