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燕
大班幼兒處于認知構建初期,科學區的創設有利于穩步提升他們的認知水平以及情感互動能力,因此,在班級內開辟一隅作為科學啟蒙教育的場地越來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視。可以尋找一種大班幼兒更容易接受和汲取科學知識的教學方式,并把它們融入科學區角的拓展活動中,以一種寓教于樂的形式讓幼兒主動參與日常教學,探索更適合每個幼兒個性化發展道路的科學學習方法以及多向輸出的科學理念。在此過程中,由于幼兒作為教育的主體,教師們需要采集和理解幼兒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且大班幼兒已經表現出較強的溝通意愿和社交需求,這就需要教師采取更多的方法與他們耐心溝通,指導他們和諧友愛地相處,特別是性格靦腆內向的幼兒,應該多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活動交流中建立信心。游戲化課程內容符合幼兒天生喜愛玩樂的特征,以此為前提在幼兒園內創辦科學區角活動,即以日常科學現象為主題,在游戲中向幼兒輸出科學知識的過程。
幼兒的科學探索可分為兩個方向:一個向內,一個向外。所謂的向內探索就是對心理需求的探索和個性化的形成過程。而向外探索則包括一切與科學原理知識有關的學習和探索行為。在大班的科學區角教育活動中就要體現出這兩個不同的方向。由于幼兒是在認知結構和外界信息的不斷更新中逐漸形成了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教師作為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可以適時開展一些有趣的科學現象小活動,通過一些簡單安全的操作讓幼兒參與進來。
比如“有孔紙片盛水”的小實驗,幼兒事先準備好空飲料瓶并洗凈,教師拿出用針處理過的紙片,在幼兒面前展示一下,幼兒通過觀察、觸摸來分辨跟普通的紙片有什么區別,然后教師揭曉答案。最后幼兒跟著教師一步步操作,直到看見倒過來的水瓶瓶口沒有透過紙片滲水。這個實驗過程有一定的技巧,因為針孔大小和翻轉水瓶的力度會直接影響成敗。對于結果的差異,幼兒會下意識地進行比較。其中實驗失敗的幼兒可能會沮喪,與此同時成功帶來的喜悅也會在另一部分幼兒身上表現出來。調查發現,除結果的影響以外,幼兒對于參與的每一項活動都有自己的心理預設,當然有的幼兒可能已經事先知道了實驗結果,身心投入的程度會有所減弱,但是實驗后,教師在對科學原理進行專業解釋時,會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事先認定水會從瓶中流出來的幼兒,在看到相反的結果時會感到驚訝,這種情緒會大大激發他們的探究欲和好奇心。對于遭遇失敗的幼兒,教師可以通過正確的引導和解釋,讓幼兒把對結果和情緒的關注轉變到對科學原理的探索,鼓勵他們把更多的精力用到發現身邊奇妙的科學事件中去。
幼兒有自己探知世界的欲望,在班級科學區角投放一些可以自由拼裝成多種形狀的小道具,可以是綠色環保可再生的材質,也可以是牢固性好耐磨的材質,比如說木塊、硬紙板等,每次使用的時候讓幼兒在記錄本上畫個小星星,方便教師統計使用頻率并設計每周的科學活動主題。設計主題可以圍繞性格發展、生活常識、自然科學、社交行為這幾個維度。其中性格發展的科學活動可以是以家庭為單位展開,和家長一起開展測試類的互動小游戲,并以此作為進一步了解幼兒的身心發展情況和性格特征的依據,以便后期個性化地設計符合幼兒的科學游戲角色,將幼兒的性格特征融入到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之中。另外,涉及生活常識和自然科學這兩個維度的活動可以在互動中適當加入安全教育成分,比如讓幼兒用筆桿摩擦報紙產生靜電效果的實驗,教師還可以用幾個案例說明安全用電的重要性,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幼兒在用電方面的自我安全意識,也可以反過來監督身邊的朋友、家長的用電行為。幼兒在同伴之間社交能力的強弱,一般由先天性格因素主導,但是也受家庭環境等后天因素影響。像這樣通過多個維度來作為設計方向創辦科學區角教學活動,有助于教師清晰認識班級科教設施的使用價值,并從多角度開發更多的環保材料作為游戲活動道具,例如園內外的樹葉、紙盒、塑料瓶、橡皮筋和吸管,等等,鼓勵幼兒主動找教師詢問某種物品可否用作活動道具等問題,圍繞科學區角活動展開收集材料的游戲,增強教師和幼兒之間的互動。
大班科學區角活動的開展時間可分為固定和游離兩段式。固定在每周的兩個時間里總結分析上一周幼兒比較感興趣的科學現象,指導已經學會如何操作的幼兒在同伴面前展示實驗過程,比如說用玻璃杯、水、盤子和蠟燭做的“吸水”實驗,幼兒通過課外渠道知曉了這個實驗可在課余時間來詢問教師,教師在集體科學活動中就可以讓幼兒親自做實驗來驗證“杯子可以自己吸水”的科學現象。時間的靈活利用旨在保證科學知識學習體系的完整性,就像教師跟幼兒解釋彩虹并不是看到的那樣是半圓形,而應該是圓形的,因為它的另一半在地平線看不見的地方。在進行科學知識教學過程中要強調原理,注重啟發幼兒,教師在做實驗時可反復提到現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以自問自答或者觸發式的課堂語言來引發幼兒對實驗現象根源的思考,以及進一步思考“它能夠為自己的生活帶來什么變化”這樣有科學創新價值的疑問。游離時間段是指幼兒由于外部啟發或者經過自我思考后隨時隨地可以發出疑問的時間,不拘泥于課堂的形式,而是分散在幼兒一天生活的某個時間點中,學生可以利用現代通訊隨時聯系教師,教師應及時回應。比如幼兒在平時使用科學區角的道具玩耍時,會發現不同材質間道具的組合效果會有所不同,比如用牛皮筋、圓紙板和小木棍組合可以做出車輪前進的小玩具,當學生把這一發現分享給教師以后,他們可以一起合作并發現更多的組合游戲方式,這樣就間接完成了學習科學知識的課程目標。
組織開展大班科學區角活動可以一直圍繞“開發興趣愛好”這個主題,因為幼兒的認知進程剛起步,一般來說,他們的直覺導向思維優先于尚不完備的邏輯導向思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多些行為動作上的展示,少些理論知識的輸出,鼓勵幼兒在活動中更多地向同伴展示自己的實驗成果和交流想法,這樣可以有效開發幼兒展現大腦中的語言功能區域,從而增強表達能力。科學區角活動中的分層化交流問題,是針對幼兒不同認知水平進行有效溝通的一種設想。由于幼兒展現的自我認知與外界對他們的初步定位存在距離,而且后者往往早一步形成并影響到前者的發展,所以如何使得兩者盡可能地保持平衡是幼兒教師在教育中遇到的一大難題。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一方面可從人格分析的角度進行選材,用先進的互聯網設備來豐富區角的活動內容。另一方面可從家長入手,了解幼兒在家庭中的個人表現,力求多方面了解幼兒的行為特征。同時,幼兒園還可以通過社會資源接觸幼兒心理分析專家,幫助解讀幼兒的性格特征以及行為背后的意義。總的來說,可以從三個方面研究幼兒的性格特征:一是幼兒自我表達的想法和情感;二是幼兒圍繞游戲活動展現的一系列獨立、互動的行為;三是教師、專家和家長的觀察意見。充分了解幼兒的性格特征,有助于教師理解幼兒的興趣點集中在哪些科學領域。在科學小游戲中融入興趣靶向內容,這也是對幼兒的一種深層次的鼓勵和認可。

幼兒課程設計的游戲化是從幼兒的角度開展教學活動,游戲課程中包含了生活樂趣,而在這份樂趣中又有著無數可以挖掘的科學知識,比如教師在科學區角放置了一面哈哈鏡,幼兒一個個站在鏡子前看到自己滑稽的樣子樂不可支,這時教師就可以介紹哈哈鏡的原理,然后向幼兒提問:生活中還有哪些常見的凹凸鏡呢?有的幼兒會想到爸爸的汽車后視鏡。再比如讓幼兒佩戴紅色、黃色、藍色的眼鏡來觀察身邊的事物,很多東西就改變了本來的顏色。利用這一特性,教師可以預先準備一些帶顏色的物品,讓戴了眼鏡的幼兒猜猜它們原本是什么顏色。通過這樣的趣味小游戲,幼兒能夠自發地使用各種工具來提升和更新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從生活中發現樂趣、分享樂趣。
由于大班幼兒自我表達能力有限,教師與幼兒在活動中的溝通問題會對科學教育的成果有很大影響,但是沒有人天生就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訴求和想法,幼兒處于學前教育的重要時期,教師應給予幼兒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聯合家長共同維護好幼兒的學習環境。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翰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