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洪
隨著我園幼兒科學微項目活動研究的不斷推進,教師構建微項目的經驗增多,專業素養也在提升。園區教師構建微項目更多的是從幼兒對周圍環境的感知中去挖掘,其構建的內容和框架不僅突顯生本,更重要的是構建的內容更符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接受能力。文章圍繞構建微項目內容來源、內容挖掘、內容篩選趨向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和闡述。
園區教師新構建的十六個微項目中,部分是從幼兒周邊環境(包括幼兒園、小區、社區等)的互動中去篩選內容的。2020年,因新冠疫情防控需要,幼兒園推遲開學時間,5月下旬幼兒才開始入園上學。疫情之下,幼兒園的變化引起了幼兒對園內環境、活動形式、活動場地等方面的興趣。幼兒的關注點在每天的游戲生活中直觀地表現出來,教師抓住幼兒的興趣點,構建了符合幼兒發展需求的微項目內容。
(一)當下周邊環境中的共同話題
由于開學便是五月了,大班幼兒面臨著畢業。不管家長還是教師在與幼兒的聊天中,“畢業”一詞高頻出現,幼兒知道自己馬上要上小學了。對于“畢業”一詞,不同的幼兒理解也是不同的。當幼兒在班級里談論畢業的話題時,教師抓住時機,將探究的空間交給幼兒,而教師則參與到幼兒的調查、討論、計劃、準備及創設環境等各種活動中,據此構建符合班級幼兒自身特點的微項目“我們畢業了”。
(二)疫情防控下周邊環境的特殊變化
因新冠疫情防控需要,幼兒園開展全園無死角消殺,同時為了配合疫情防控,每個班級應有獨立的活動場地。幼兒園充分挖掘園內每一處區域,包括種植區域等可利用的場地。種植區容易滋生蚊蠅,園區在做好滅蚊工作的同時,還請專業人員修剪樹木,大面積修剪了園區內的桑樹。修剪后的桑樹不僅給幼兒帶來了視覺上的沖擊,還引發了幼兒對桑樹命運的討論。
“哎呀,你們看,桑樹怎么了?”“桑樹太可憐了,會不會死呢?”“我覺得桑樹是被剃頭了,不過馬上會長出來的。我就常常剃頭。”大多數幼兒對桑樹的現狀產生了擔憂,教師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生命教育的契機,能夠自然地引導幼兒關注生命,于是便構建了“桑樹怎么了”微項目。
(三)疫情防控下周圍環境引發的活動變化
為了更好地落實疫情防控,一校一策下的幼兒一日活動安排突出了分場地、分周次輪流戶外活動。分場地分周次的戶外活動,使幼兒可以在某一個游戲場地進行持續一周的探索與互動,改變了以往預約或者每周一次的場地安排,給幼兒創造了深入游戲互動的機會。比如有兩位教師結合班級幼兒在沙池區域開展的活動,構建了“別有‘洞天”“奇趣沙之旅”兩個微項目。前一位教師構建的微項目內容是由幼兒玩沙水游戲發現洞洞引發的對洞洞的探究,而后一位教師構建的內容是由幼兒挖沙、造渠引發的沙水探究。教師追隨幼兒探究的足跡,挖掘符合幼兒成長需求的內容,因此內容的適宜性毋庸置疑。
在將自然要素整合到兒童游戲和學習環境的過程中,以及在與兒童分享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好奇方面,早期教育發揮關鍵的作用。教師對于如何篩選幼兒感興趣的話題應有屬于自己的理解,并且在項目推進中特別注重環境的支持和創設。
微項目內容選擇具有年齡特點,教師要全面觀察了解幼兒,在選擇內容時從幼兒的興趣、特點和需要入手。
(一)從幼兒發展目標出發構建微項目
熟悉和掌握幼兒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各領域的目標,教師才能對幼兒在日常生活和游戲過程中的興趣點或需求進行篩選。
大班S教師構建的微項目“我們畢業了”,圍繞什么是畢業,畢業了還能跟朋友見面嗎,畢業了怎么跟好朋友聯系,畢業典禮在哪里舉行,有多少人參加畢業典禮等進行,這是以教師對幼兒的全面觀察了解為基礎開展活動并不斷深入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幼兒“愿意與他人討論問題,敢在眾人面前說話”,幼兒通過自己的方式制作畢業海報、名片等,教師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引導幼兒“用圖畫和符號表現事物或故事”,將目標落實在具體的活動之中。教師鼓勵幼兒開展關于“畢業”話題的討論,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大班幼兒發展的目標以及活動建議,設計了符合大班幼兒年齡特點的學習活動。比如開展“什么是畢業了”“畢業了想做什么”活動,充分給予幼兒在同伴面前大膽表達自己的機會,讓幼兒愿意與大家討論問題。幼兒在組織準備畢業典禮的過程中,自己設計海報、為畢業典禮選場地、安排觀眾座位等,充分鍛煉了他們的繪畫、觀察、比較、統計、表現等能力。
(二)結合幼兒發展水平確定內容和目標
大班微項目“有趣的體溫”也是基于新冠疫情下班級全日觀察體溫記錄而構建的內容。大班幼兒馬上要進入小學,大多數孩子對數字認知、書寫有了一定概念,看到教師每次測溫后記錄下體溫,幼兒對此產生了興趣。“我的體溫我能自己寫嗎?”這樣的主動申請獲得了教師的認可。很多幼兒主動要求自己填寫體溫,那該怎么寫呢?
大班幼兒已經獲得相當豐富的感性數學知識和經驗,因此,每天記錄體溫可以讓幼兒更真切地發現數學在不同生活情境中會反復出現,感知數學和生活之間的聯系。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幼兒理解數學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掌握一些基本的數學概念和技能,為小學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
在早期教育情境內,應圍繞可持續性的問題、主題和經驗,開展具有改革性、賦權性和參與性的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重視鼓勵、支持兒童在他們自己的環境中成為問題的發現者、解決者和行動者。微項目作為幼兒園課程的一部分,給幼兒帶來了更大的學習空間、更豐富的活動內容。
微項目的構建,突破了原有教學模式,給幼兒做決定、做選擇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賦予了他們自己做事的權利。在“沙子的世界”“哇,有螞蟻”“桑樹怎么了”等微項目中,教師將自然環境作為學習的媒介,鼓勵、支持幼兒進行探究,使他們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滿足好奇心,獲得同情、關愛以及對自然界動植物的熱愛。

虞永平教授認為,兒童的問題經常代表生態邏輯,兒童的知識沒有隔閡,其思維無疆界,問題也無疆界。在微項目內容的構建中,教師應認真對待幼兒提出的問題,用聯系的眼光去看待幼兒的問題,去理解幼兒的思維、認知與情感。教師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帶領幼兒進行深度學習,內容更“微”,主題更小,活動更“真”。真正把教學的落腳點放在幼兒的發展上,讓幼兒在活動中去感知和體驗。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實驗幼兒園城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