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曜
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東北四十余千米處,有一個著名的辛格維利爾國家公園。這里有兩個聞名于世的景觀:一個是冰島國會遺址,另一個則是號稱“地球最美傷疤”的辛格維利爾國家公園大裂谷,其地質學名稱是大洋中脊裂谷。這條裂谷由無數縱橫交錯的小裂谷構成,在高空望下去,它就像地球的一道“傷疤”。裂谷中還形成了許多湖泊與河流,這些湖泊、河流的水非常清澈,人們可以輕易地憑借肉眼看到水面以下幾百米。
那么,這個“地球最美傷疤”是怎么形成的呢?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大洋中脊是怎么回事。大洋中脊有另一個名字——中央海嶺,這聽上去更好理解一些,是指大洋洋底的山脈。如果有人問你,地球上最長的山脈在哪里?你可能會回答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它的全長達到8900多千米。然而,大洋底部的中央海嶺總長度達到了8萬千米以上。這中央海嶺蜿蜒在大洋的洋底,縱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就像一條海底巨龍,守護著海洋。
19世紀70年代,英國的海洋探測船“挑戰者”號發現在大西洋底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脈。此后,1925年至1927年,德國的海洋探測船“流星”號又對南大西洋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調查,利用現代電子技術繪制出了縱貫整個大西洋的中央海嶺地形圖。接下來,一些國家繼續了這一項研究,發現中央海嶺是由相互連接的海底山系組成的巨型海底山系。這些山系高度在2000至3000千米,寬度從數千米到數百千米不等,其占地面積達到了1.2億平方千米,占大洋海底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
關于中央海嶺形成的原因,目前還沒有定論,不過地質學家普遍認為,這些海底山脈底部的正中央處于各大地質板塊的生長邊界,是海底地質活動最頻繁的地區,地震、火山噴發不斷,一些地幔熱物質不斷向上噴涌,這些熱物質上升到海水體中,冷卻下來,就形成了山脊。然而,這些新形成的海底山脈非常不穩定,劇烈的地質運動仍然不斷發生,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山脊上縱橫交錯的裂口。
顧名思義,中央海嶺當然是在海底了,但是也有例外。由于地形原因,這條本來應該在大洋底部的山脈也會延伸到海平面以上,形成一些島嶼,比如冰島。更令地質學家著迷的是,辛格維利爾國家公園大裂谷恰好處在歐亞大陸板塊與北美大陸板塊的交界處,所以此處的地質活動及各個時期的地質遺存就更加豐富了。當人們注視著這一條將歐亞大陸板塊和北美大陸板塊分開的大裂谷,觀看著那些或橫或縱、大小不一的裂縫時,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辛格維利爾國家公園大裂谷還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與科研價值。比如裂谷上一些河流的水,經過各種巖層的過濾而清澈無比,且富含各種微量元素,是制作各種飲品的絕佳原料。在這條大裂谷上還有冰島最大的淡水湖——辛格維利爾湖,這個湖看起來風平浪靜,就像一面碩大的鏡子,然而湖底卻遍布了各種斷層、裂隙、熱泉。當然了,由于這個大裂谷仍然在活動,所以冰島人民可以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溫泉和地熱資源。
有朝一日,當我們來到“地球最美傷疤”時,既能從中感受地球的洪荒與凌厲,又會感嘆自然的秀麗與柔美。“最美”與“傷疤”這兩個看似不搭界的概念,就這樣被大自然的偉力糅合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