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常紅

從2016年至2021年,歷經猴年、雞年、狗年、豬年、鼠年、牛年,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銅雕技藝傳承人朱炳仁,帶著他的生肖銅雕作品連續六次登上中央電視臺春晚特別節目《一年又一年》,這份極其特殊的禮遇,代表著他的藝術成就和重大影響力。
朱炳仁,1944年出生于杭州,浙江“朱府銅藝”第四代傳人,自小跟隨父親學習書法,歷經幾十年的磨煉,打下了深厚的書法功底。憑借父親留下來的一把鐵榔頭,朱炳仁從做銅字、銅牌開始,數年之間,將“書、畫、刻、雕、鍛、鑄”熔于一爐,重振了“朱府銅藝”,開創了銅雕發展的新局面。
1924年,雷峰塔倒塌。1999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重建雷峰塔的決定,當時作為雷峰塔設計師的朱炳仁,提出使用銅作為主要建筑材料。這個提議一經提出,便引發了專家們的質疑,專家們認為建銅塔沒有依據,對銅用在建筑上的壽命沒有信心。為了解除大家的疑惑,朱炳仁查閱了大量國內外資料,并委托高校做防腐蝕實驗,最后得出結論:銅在自然界中,一千年才腐蝕一毫米。最終,銅作為再建雷峰塔材料受到專家委員會的一致認可并通過。
2002年,雷峰塔建成,成為中國首座彩色銅雕寶塔。二十年來,從峨眉金頂到靈隱銅殿,朱炳仁用銅造雷峰塔的理念,搶救性地恢復了中國眾多的古建筑。如今,中國超過百分之九十的銅建筑都由朱炳仁設計建造,他也因此被譽為“中國當代銅建筑之父”。
2006年,朱炳仁為常州天寧寺建造寶塔,與雷峰塔的建造方式類似,也是在寶塔外部加一件“銅外衣”。但就在工程接近尾聲的時候,塔的底部突然起了大火,烈火中寶塔的塔身、筋骨雖然保持完好,但首層屋檐被燒毀,大部分銅瓦被熔融。朱炳仁趕到現場時,已經是一片狼藉,萬分痛惜之余,他意外發現,高溫中熔化了的銅肆意地流淌在地上,反而形成晶瑩的銅珠和姿態萬千的熔銅結晶體。自此,他以獨特的藝術視角,創造性地發明了熔銅藝術,開創了“熔現實主義”新流派。
在朱炳仁看來,青銅文化的傳承,除了重續銅器制作工藝,創新也必不可少。他從銅招牌開始創業,之后融入藝術元素,制作了我國第一幅銅壁畫,又引領銅制品氧化技術革新,先后承擔了人民大會堂香港廳銅門、G20峰會會場壁畫等數十項國家重點建筑的銅裝飾項目。
2007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校長找到朱炳仁,邀請他為校園中心東亞圖書館的東南兩側幕墻創作兩幅銅壁畫。幾經努力,朱炳仁創作的《冰花絢爛》巨幅銅壁畫永久地成為該校圖書館建筑的一部分。要知道,在伯克萊分校,只有獲得諾貝爾獎,才能在校園內得到一個永久停車位,而朱炳仁的這兩幅銅壁畫足足占了超過十個停車位那么大的面積。
在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友誼之橋上,朱炳仁的藝術成果也不容忽視。2014年,在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訪華期間,朱炳仁曾將銅雕作品《五牛積福》作為外交禮物贈予屬牛的奧巴馬。2019年,朱炳仁受邀來到紐約,開展中美文化交流之旅。訪美期間,正值巴黎圣母院遭大火重創,朱炳仁感到萬分惋惜,他在采訪中表示,以銅材為主結合其他優良建筑材料做屋頂,完全可以修復巴黎圣母院,并表示愿意對巴黎圣母院的修復提供幫助。
朱炳仁曾說過:“當代中國匠人要有文化自信,我們的創作方式要走向世界。在當代藝術的世界舞臺上,一定要有中國人的地位。”另一方面,朱炳仁也希望讓銅更加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他耗費65噸銅打造了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江南銅屋”,除了地面和墻,其余一切都由銅制成,屋內陳列了許多銅雕藝術品。朱炳仁免費對外開放銅屋,使游客能夠近距離感受銅的世界。朱炳仁還創立了家居品牌“朱炳仁·銅”,推出香器、茶具、屏風等一系列文創產品,不遺余力地實現著“讓銅走入尋常百姓家”的夙愿。
銅的海洋,藝術的天堂。一代宗師于方寸銅板上,精雕細琢的是自己的藝術人生,鍛打鞭策的是自己的靈魂,匠心鑄造的是世界上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