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妍

海南由于地處熱帶季風地區,天氣熱、雨水充足,是我國南繁產業的重要區域。據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有超過28600個農作物新品種經過南繁,占全國育成新品種的70%。目前,來自全國29個省份,700多家科研單位和種子企業,近7000名科研人員,從事南繁工作。南繁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科技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被喻為中國種業的“硅谷”。
南繁育種始于20世紀50年代,至今已有60多年歷史。“可多年來,科研機構和種業公司在這里繁育了種子,帶了幾麻袋種子走了,但是沒給海南標注任何的標識。”南繁科技城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建設南繁科技城,從海南制造這件事上,希望能實現真正的南繁創新跟種子創新的過程。
在崖州灣總部實驗室里,科研人員介紹:“以現在的科技手段,我們對種子可以實現親子鑒定。”“過去,我們的種源的利用效率相當的低,沒辦法實現相應的創新共享是因為我們的知識產權保護不到位。”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凡告訴《小康》記者,“現在,在知識產權得到保護的前提之下,以及更多的政策推動下,我們的科研人員就可以做相應的創新。”
過去的幾十年里,像陳凡這樣的科學家如候鳥一般,每年冬天來到海南,夏天離開,讓南繁基地很難實現穩定發展。建設南繁科技城,可以將人才、科研機構固化下來。乘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東風,隨著醫院、學校、公寓等配套建設以及優惠政策的落地,南繁科技城先后引進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16個科研院校建立分支機構,并引入先正達中國、隆平高科、德國科沃施等25個國內外優秀種業企業,讓原有的產學研能在一條線上去做同一件事,實現機制體制的創新,讓南繁事業邁上新的臺階。
不僅如此,海南推動科研、生產、市場深度融合,支持南繁科研成果就地轉化。海南種植的西甜瓜目前推廣種植面積30多萬畝,畝產值超過1.5萬元,為當地農民增收、打贏脫貧攻堅作了突出貢獻。
風展紅旗如畫!在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小康》雜志7月中旬刊推出的紀念特刊適逢其時,選取的人物、事件,可讀、易懂,便于珍藏,可見雜志社采編人員是花了不少心血的。重溫百年建黨歷史,凝聚前行力量,希望在黨的領導下,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人民生活越來越幸福!
——福建 王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