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際娣 高睿
日前,《小康》記者一行跟隨海南省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楊小鋒來到三亞市吉陽區新村田洋設施農業科技示范園。《小康》記者看到,一千多畝的種植基地被約3米寬的水泥道路一分為二。正值盛夏,部分水稻田內已經呈現黃綠相間的景象,昭示著又一個豐收季的到來。楊小鋒介紹,在冬春季節,這一片田地主要用于瓜果種植研究,現在種植的水稻其主要功能是改善土壤,以便冬季到來的時候有更加優質的土壤繁育反季節瓜果。他介紹,反季節瓜果的種植已推廣給當地的農戶,他們種植的反季節瓜果銷售到內地,增加了不少收入。這是三亞加速推進“南繁硅谷”建設給百姓帶來的紅利。
自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海南時提出要建設“南繁硅谷”以來,海南的種業繁育駛上快車道。那么,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獨選海南建設“南繁硅谷”,除了其獨特的熱帶氣候外,是什么支撐起“南繁硅谷”的全面建設?
在海南,北緯18°以南,不僅有沙灘、海浪、椰樹林等熱帶風情,到了冬天更有在其它地方難得一見的冬季艷陽,形成了我國唯一一個擁有獨特的熱帶氣候,可以實現農作物的加代繁殖的育種區域。這一優勢早在上世紀50年代便被農業科研人員利用,每年冬春季節都吸引了無數農業科研“候鳥”,從全國各地飛到海南從事農業基礎研究、品種選育、種子鑒定和生產推廣等活動。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凡介紹,三亞獨特的熱帶氣候,可以大大縮短育種周期,在這里,可以讓一個品種的育種周期縮短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在優渥的氣候條件下,這里的種業繁育成果也非常突出。在我國,大約有80%以上的種子是經歷過南繁洗禮。
相比內地,海南熱帶氣候因素成為其核心競爭力之一。不僅可以開展農作物、林木花草、畜牧水產等產業的科研攻關,此處還呈現出熱帶作物資源優勢,可開展熱帶特色作物科技。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的科研團隊對可可、胡椒等熱帶農作物進行研發及深加工,其研制出的胡椒香水及斑蘭味巧克力等跨界產品,成為“網紅”,大大提升了熱帶農作物的附加值。
在國內,只有三亞擁有如此優越條件的育種基地。目前,南繁科研育種基地主要集中在三亞、陵水、樂東三市縣,育種基地總面積達26.8萬畝。楊小鋒表示,海南南繁區的氣候不僅可以大大縮短育種周期,其價值也因此地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尤其是周邊東南亞、南亞國家氣候相似、農作物相似,對農業科技成果需求也相似。如水稻種植,東南亞、南亞面積達8770萬公頃、人口20億,我國2900萬公頃、海南僅20萬公頃,為南繁種業提供了巨大市場空間。

海南大學三亞南繁研究院 圖/ 王際娣 溫演隆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吃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解決好十幾億人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是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隆平生物技術(海南)有限公司培育的耐鹽堿水稻實現技術攻關,未來可呈向全國推廣之勢,這對于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做好糧食安全保障工作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
海南陽光熾烈,空氣中夾雜著咸濕氣息。耐鹽堿水稻又稱“海水稻”,指能在鹽(堿)濃度0.3%以上的鹽堿地生長、且單產可達300kg/667㎡以上的一類水稻品種。這種耐鹽堿水稻比一般普通的水稻具有更強的生存競爭能力,具有抗澇、抗鹽堿、抗倒伏、抗病蟲等能力。記者了解到,我國有鹽堿地約15億畝,約占全球鹽堿地面積的10%,其中近2億畝具備種植水稻的潛力。我國開展耐鹽堿水稻品種培育及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使近1億畝鹽堿地能種上水稻,能每年增加養活7000萬人口的糧食產量。
耐鹽堿水稻的培育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對“海水稻”研究給予了高度評價。與此同時,2019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博鰲論壇會議期間,針對袁隆平院士提出的“關于請求設立國家海水稻研發中心的報告”,指出“海水稻研究的想法好,如果能夠把鹽堿地通過土地本身的改造與品種抗鹽堿結合起來,對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這是件好事!這是小投入大收入!”
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由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牽頭,聯合國內11家高校、科研院所、種業企業共建的“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于2021年正式獲得國家科技部的建設批復。該中心以搶占國際鹽堿地利用技術領先地位、拓展糧食生產空間、培育糧食生產新增長點為目標,以“聚焦種業、創新引領、改革牽引、開放協同”為建設原則,以打造國際一流的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平臺、培養耐鹽堿水稻全產業鏈國家高端創新人才隊伍、攻克耐鹽堿水稻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創新高效協同的管理運行機制、打造耐鹽堿水稻創新型產業集群為功能定位。
三亞具備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為鹽堿地水稻培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按照“1個總部、3個研究中心、4個區域分中心”布局,總部設在三亞,在湖南長沙設立種業研究中心;在海口設立生理調控研究中心;在青島設立鹽堿地改良研究中心;在全國典型鹽堿地生態區設立華南、華東、西北、東北4個區域分中心,分別承擔不同生態類型耐鹽堿水稻生理調控、品種選育、配套技術研究和示范推廣等工作。同時,在全國五大鹽堿地生態區域設立首批8個代表性試驗站,主要進行耐鹽堿水稻新品種、配套新技術的試驗示范工作。組建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對于大力開展協同創新,充分開發利用鹽堿地資源,實現“科學到技術”,大幅度提升我國糧食生產潛能,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具有十分深遠而重大的意義。
耐鹽堿水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各地科研院所、高校的技術攻堅可謂百花齊放、碩果累累。據介紹,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篩選和培育耐鹽堿水稻種質資源和水稻品種的工作,至今發掘或育成長白10號、鹽豐47、津原85、鹽稻10號、海稻86和海湘030等一系列具有較好耐鹽堿能力的種質與常規品種。近年來,通過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現代育種手段,廣東海洋大學培育出耐鹽、抗倒伏、高產、優質的耐鹽堿水稻新品種海紅11和海紅12。江蘇省農業科學院鑒定出南粳9108、鹽稻12等14個在0.3%鹽分濃度下表現較好的品種。海南大學和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合作培育出“海湘”系列耐鹽水稻,其中海湘30和海湘16已在江蘇濱海灘涂示范應用。近年來,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利用水稻雜種優勢與現代生物技術培育出了在灌溉水鹽度為0.6%的條件下單產超過6000 kg/hm2的耐鹽堿先鋒品種,并在全國不同鹽堿地生態區進行了試驗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