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婉華
科技興則國興,科技強則國強。
國家實驗室是以國家現代化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為導向,開展基礎研究、競爭前沿高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研究,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的國家級科研機構。
在我國科研實驗室體系中,國家實驗室等級最高、實力最強、數量最少。2003年以前,國家實驗室共建成5個。其中,最早的國家實驗室有1984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設的“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和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設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1988年,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建設“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國家實驗室”;1991年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建設“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2000年,中國科學院金屬所建設了“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
而在這之后,國家實驗室又陸續籌建。但只有由國家部委、山東省、青島市共同建設的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最終建成了國家實驗室。
1970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從北京南遷到合肥。之后,中國科技大學就提出了想要建設同步輻射實驗室的構想,目的是為國家在基礎科學領域的研究提供平臺。
據悉,同步輻射是一種強度大、亮度高、頻譜連續、方向性及偏振性好、有脈沖時間結構和潔凈真空環境的優異的新型光源,可廣泛應用于物理、化學、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眾多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
“合肥同步輻射實驗室1977年底就列入全國自然科學規劃。1981年7月工藝設備預制研究項目全部完成,物理設計也已完成,這項工作全部是由科技大學同步輻射實驗室小組自己設計與加工的。同年10月24日至28日,科學院在合肥召開‘合肥同步輻射裝置和物理設計審定會,經討論后認為‘合肥同步輻射裝置已基本具備進入工程的條件。”在合肥市檔案館館藏的《合肥同步輻射實驗室前期準備工作情況匯報》中寫道。
1982年10月27日,中國科學院向國家計委提出“報送科技大學新建電子同步輻射加速器實驗室的設計任務書”。
于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支平均年齡不到35歲的年輕隊伍提出并承擔了建設我國第一臺專用同步輻射裝置的重任。就此,電子同步輻射加速器實驗室項目于1983年由國家計劃委員會批準立項,并直接命名為“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這就是我國的第一個國家實驗室。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
記者從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獲悉,如今其正在積極推進世界上綜合性能最先進的低能區第四代光源——合肥先進光源的立項和建設,推動大科學裝置集聚、頂尖科學家集聚、多學科原始創新集聚、高新產業研發集聚。
在北京市西郊八寶山東側的玉泉路,一片灰色低矮的樓房格外靜謐,占地50000平方米,這里正是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
新中國成立后,建立自己的加速器和對撞機一直是無數中國科學家的夢想。1984年10月7日,鄧小平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奠基鏟下第一鍬土。4年后的1988年,他再次前往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慶祝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對撞成功。
1990年7月21日,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正式通過驗收,成為參與國家間科技力量頂級比拼的科學重器,它成功地將我國與世界先進國家高能物理研究領域的差距縮短了近30年。這也是繼“兩彈一星”后中國高科技領域里的又一個重要成就。
1991年,國家計委正式批準成立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自1990年運行以來,取得了一批在國際高能物理界有影響的重要研究成果,引起了國內外高能物理界的廣泛關注。
2003年底,國家批準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工程于2004年初動工,2008年7月完成建設任務,2009年7月通過國家驗收。
2018年6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他和科研人員邊走邊看邊交流,在詳細了解深遠海科考船、“兩洋一海”觀測、超算平臺、海洋高端裝備自主研發等情況后,留下了建設海洋強國的殷殷囑托。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其實是最近一批唯一去“籌”成功的國家實驗室。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于2013年12月獲科技部批復、2015年6月試點運行。其由國家部委、山東省、青島市共同建設,旨在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建設海洋強國的總體要求,堅持“四個面向”,開展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努力打造國家海洋戰略科技力量。
記者從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獲悉,其為開展重大科技任務攻關,建成了協同創新的科研體系。其中,聚焦國家長遠目標和重大需求,以開展基礎前沿研究為目標,以不斷突破世界前沿的重大科學問題為牽引,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重點匯聚青島優勢單元力量組建8個功能實驗室。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以海洋戰略性前沿技術體系構建與自主裝備研制及產業化為目標,匯聚國內優勢力量,其已建成4個聯合實驗室,在建1個聯合實驗室。
目前,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在青島藍谷建有東、西兩個園區,占地面積約545畝、確權海域約52.5畝,19萬平方米科研設施已投入使用。
比較特別的是,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不只是在國內建設,還布局境外協同創新中心。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已在美國建成國際高分辨率地球系統預測實驗室、在澳大利亞建成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在香港建成港澳海洋研究中心,正與俄羅斯謀劃共建中俄北極研究中心。
編輯/余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