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王仁青
不久前,人民網研究院聯合百度發布《2021國潮驕傲搜索大數據》,“國潮”搜索熱度十年上漲528%。除了國貨消費潮,文化自信潮、創新科技潮等也都體現在億萬網民的搜索里。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會上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
“國潮”當道,正是當代年輕人擁抱傳統文化、表達文化認同、展示文化自信的最好表征。
“國潮,既是過去,也是未來,是每個人必須汲取的文化自信。‘金風玉露一相逢背后,是一代人洶涌澎湃的消費情緒重新鉤沉時代的往事。”在場景實驗室創始人、新物種實驗計劃發起人吳聲看來,當代國人生活方式背后的文化自信,是國潮涌動的本質基因。一方面是中國產業結構優化,越來越多高品質國貨贏得市場,進軍全球中高端產業鏈;另一方面,消費升級和年輕人成為消費主力,他們衣食無憂、個性張揚、追隨潮流、自信獨立,消費時更重視精神內涵,不再只考慮功能或性價比。
反映在影視領域,國潮風已帶來一波創作熱潮。《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白蛇傳·情》《哪吒之魔童降世》等選取自中國傳統IP,反映中國美學的動畫電影作品,取得了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劇集方面,《長安十二時辰》《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清平樂》等細致刻畫古代生活圖卷的作品收獲擁躉無數;《鬢邊不是海棠紅》則在年輕人中間帶動了一波“京劇熱”。綜藝領域,《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典籍里的中國》《經典詠流傳》《一封家書》《見字如面》《上新了·故宮》等節目,一邊弘揚國粹,一邊創新線上線下玩法,拓展“國潮”邊界,傳播中國優秀文化。
對于影視創作者而言,國潮回歸不僅意味著影、劇、綜項目制作的升級,更在于扎根傳統,立足本土,找到屬于自身文化的表達,與時代共振,與觀眾共情。
中國5000年的璀璨歷史,不止“弱水三千”,對于影視內容生產者來說,浩瀚歷史長河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充足養料。在影視產業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讓國產影視產品做到既能守護民族傳統之根,又能借助工業、科技的力量與多元文化融合、推陳出新;既講好中國故事,又滋潤新世代的情感與心靈,拓展他們的視野與胸襟?
正如中國電影評論協會會長饒曙光所言,“關鍵還在于我們要有更豐富的藝術想象力,更高的藝術智慧,更高的藝術能力……在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能力和水平,特別是要在傳承中華審美傳統的基礎上有新的表達,能夠讓中華審美傳統不斷得到弘揚和拓展。”
其實,“國潮”從未走遠,一直都在,在中國人的文化基因里,在我們的一斟一飲、一期一會之中,等待更多影視從業者去發現,去激活,去傳承,使之歷久彌新,綿延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