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屏亞


當前中國種業正處在歷史的交匯點上,新審定品種快速增加,制種面積隨之升高,庫存高企集中在供給側產能過剩,構成一個環環牽制、互相制約的鏈條。2021年玉米種子市場最受關注的熱點,不外乎審定品種井噴、制種基地漲價、市場競爭激烈和套牌種子多等。
新審玉米品種井噴,是喜還是憂?
深化種業“放管服”改革,激發玉米育種人員快速釋放科技創新積極性,新品種審定進入了“百花齊放、各領風騷”快車道。根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資料,2017年國審玉米品種171個,2018年國審516個,2019年國審547個,2020年國審802個。玉米品種審定“大躍進”!
一曰喜:2010年前后每年國審玉米品種在30~40個。品種是種子市場的核心競爭力,一個優良品種支撐起一家或幾家企業,一個熱銷品種致富成千上萬經銷商。絕大部分種子企業依靠購買新品種活躍營銷市場。精明的老板還有更深一層的算法,投資科研是個無底洞,花去500萬乃至上千萬可能有所收獲,但也可能“竹籃子打水一場空”。育種不如買種,根據審定品種排位和育種單位名稱,購買一個國審品種并擁有營銷權,特別是獨家擁有品種營銷權,頭兩年若能銷售種子100萬~200萬kg,輕而易舉地就賺回了本錢;以后每年若能銷售800萬~1 000萬kg,就能獲得10倍乃至更大的利潤。在“科企合作”指引下,種業老板都爭搶著從科研院所購買新品種營銷權。水漲船高,一個新審定玉米品種售價從幾十萬迅速攀升至幾百萬乃至千萬元。
二曰憂。中國玉米育種的主體在科研院所,還有難以計數的民間個體戶。育種門檻太低,搜幾份材料、租幾畝地就可以支攤起灶搞起雜交育種,一兩年、兩三年就能鼓搗出好多個高仿、初仿甚至是“比瓢畫葫蘆”組合。面對無孔不入的潛規則、權力尋租和利益輸送,一大批在產量、質量、適應性方面都可與真品種媲美的“新品種”被無節制地生產出來了。同質化品種多,突破性品種少。
時過境遷了!今非昔比了!僅2020年就有802個國審玉米品種問世,售價也急劇下降甚至“跳水”了。從網上或微博搜一搜,科研院所公開叫賣新品種營銷權的廣告多了去了,原來可與黃金比價的新審定品種狂跌至“白菜”價,吆喝著十萬二十萬元都無人問津了。
嚴格審定品種質量、控制審定數量是減少產能過剩之源。辯證地說,新審定品種轉讓價格“跳水”,其實是一個行業淘汰洗牌的過程。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可以肯定,一些高仿、初仿的玉米品種將被迅速淘汰出局,有大批民間育種戶要金盆洗手了。
西北制種基地漲價,種業老板好困惑
春節剛過,西北傳來玉米制種基地漲價的消息。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洪祥鎮提出提高玉米制種準入門檻,2021年制種產值從2 500元/667 m2增至3 200元/667 m2,最高增加到3 500元/667 m2。一石激起千重浪!一個來自小鎮的公告引起全國種業界的關注和熱搜。制種基地漲價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增加企業成本,連年庫存高企不可能把種子銷售價格提上去。制種成本高位運行而種子價格低位運行,違背市場規律,更加劇了基地生產與種企營銷的“生存矛盾”。
資深人士分析,制種基地漲價有多種原因。一是玉米價格連續上漲。原因是飼料業、淀粉加工業需求增加,特別是生豬養殖業發展勢頭強勁。二是優質制種基地面積減少。張掖地區2021年有幾十萬畝農田改造項目,即將分散地塊規劃為集中規模管理,改大水漫灌為管道滴灌,至少近兩三年都不可能制種。這樣張掖只有8萬hm2優質制種基地,充其量可用地也就8.67萬~9.33萬hm2。三是人力資本不斷提升。制種田精細管理需要較高投入,每667 m2制種田的人力成本已在500元以上。四是技術服務費提高。土地流轉成本和農藥、化肥等投入成本上升。
玉米制種基地漲價,增加生產成本,種子企業必將提高種子銷售價格。盡管目前國內玉米用種市場仍是供大于求,但玉米種子漲價是必然的,今年會漲,明年則會漲得更多。但種子價格與基地漲價也不完全是絕對的線性關系,更取決于種子庫存、市場需求以及品種質量,還受親本組合、產量和氣候等因素影響,種子價格的不確定性始終存在。
種子營銷困境,價格直線下滑
據全國農業技術服務中心資料,2020年全國玉米雜交制種面積15.5萬hm2,實收種子9億kg,加上庫存6億kg,2021年可供種15億kg,預計總需求量11億~12億kg,企業庫存可能在3億~4億kg。受玉米價格上行和庫存減少的雙重影響,玉米種子市場價格可能出現止跌或恢復性上行。東北地區種子定價同比上漲5%~10%;黃淮海區域種子出現止跌;西北地區價格平穩;西南地區價格上行。
春節過后,全國從北向南陸續進入玉米備耕播種季節,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無論是種子企業還是渠道商,均采取措施直接讓種子快速進村入戶。種業營銷有3個明顯的特點:高峰短、價錢低、余貨多。
一是線上線下融合。新冠肺炎疫情為種業創建“線上營銷”新形式。有幾家種業聯合組建“種子電商服務平臺”,網上宣傳,直播帶貨。比如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形式,在線上做發布會,在網上開推介會,客戶只需在平臺下單、廠商就近網點完成配送服務。種子銷售成了“線上引流,線下成交”,代替了以往種子企業的“三會”——招商會、現場會、觀摩會。
二是傳統渠道分化。過去一個縣級代理商擁有30~40個鄉鎮分銷商、100多個村級零售商;現在轉換成直接以村為單元級終端交易主體,一個縣級代理商至少直接輻射5~6個村甚至10~20個村。
三是經銷結構變化。村級銷售渠道成為種子營銷主體,如村干部、小賣部、教師和“技術能人”新四類種子銷售連接器。部分地區農戶從2020年12月份就開始購買種子了。種子市場出現多年來少有的購銷兩旺、快速入戶的景象。
在激烈競爭形勢下,提高種子價格意味著可能丟失一部分市場,收入減少;但不漲價就意味著降低銷售利潤,形同自殘。種子價格是漲還是降?種業老板備受市場煎熬和心理折磨,但在種子嚴重過剩環境下,逼迫經銷商不得不低價傾銷,所謂“不降價等死,降價安樂死”!有些種子公司處于虧損邊緣。
種子市場亂象,套牌種子多
新審定品種井噴之后產生的連鎖反應:市場品種增多,渠道資源收窄,廠商競爭加劇,銷售價格走低。新形勢下種業老板遇到最頭疼的仍是套牌種子老話題。種子行業存在眾所周知的潛規則:育種不如買種,買種不如仿種,仿種不如套牌。新品種剛剛審定,其親本就可能被竊取,套牌種子隨后登場。所謂“套牌”,通俗地說就是該種子的整套審定文件等證照類手續都是自己的,但袋子里裝的卻是其他品種的種子。“如同抱養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孩子不是你的,但穿新衣、改名字、報戶口,就成為自家的孩子了”。套牌種子假而不劣,產量不低,價格便宜。知假賣假者生意興隆,有的是小本小利,更多的是無本萬利。
精通此道的人合伙建成從基地制種、加工、包裝、運輸到銷售一條完整的黑色產業鏈,不僅制假方式多種多樣,有的還聘請專業的法務,組建營銷團隊,甚至直接派送種子到農戶。
套牌種子已經成為中國種業的一大痼疾,現在審定品種多,經銷種子門店多,玉米主產區每個縣經銷商少則三五百家,多者千來家,所經銷品種名副其實的也就二三十個,有些嚴重地區70%是套牌品種,有越區的、有假冒的,也有未審定的。實質上造成的危害已經波及整個種子產業的各個方面——育種家創新動力磨滅、種子公司效益下滑和農民種植風險加大。
權威人士指出:知識產權保護是種子行業難邁的坎,沒有法律法規制約,套牌種子很難有根本性的改觀。基層行政執法是一個短板,存在維權難、取證難、執法難。由于法律對侵權者的處罰輕微,權益人維權流程煩瑣、維權成本過高,也阻礙了企業的創新積極性。
農業農村部、公安部等部門連續兩年啟動聲勢浩大的“農資打假專項治理”公安模式,凡“套牌種子”一律視為假種子,經營額超過5萬元即入刑。農資打假如火如荼,好評如潮。但由于缺乏規范的種子市場和監管乏力,侵權套牌種子依然呈多發之勢。2021年,農業農村部再次發布通告,嚴厲打擊侵權套牌、制售假劣種子等違法行為,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農作物種子市場檢查,集中檢查種子交易市場和經營門店,嚴查種子套牌侵權、未審先推、種子質量低劣、真實性不符合、檔案不健全、備案不完整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