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鋒 劉娜 薛皎
摘 ? ?要:干旱半干旱地區對蔬菜的種植與生產具有極高的要求。在我國西部地區,黃土高原上遍布丘陵與溝壑,復雜的地形地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干旱半干旱地區的蔬菜生產。以干旱半干旱地區無公害蔬菜生產為主題,從蓄水設施與生產設施的建設、灌溉方式的選擇、作物栽培及栽培管理等方面探討了無公害蔬菜的種植與生產。
關鍵詞:干旱半干旱地區;無公害蔬菜;定植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11-0071-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630.8 ? ? ? 文獻標志碼: B
降水量少是導致干旱半干旱地區蔬菜生產難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此類地區的總耕地中,山坡地占比較高,有縱橫的溝壑與交錯的梁峁,存在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不均勻的降雨季節分布也使得蔬菜生產的難度加大。為進一步推進無公害蔬菜生產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的高效發展,需認真調查并研究此類地區的環境特點與實際情況,加大對新型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無土栽培等方式的應用。
1 ? 蓄水設施建設
建設蓄水設施是種植無公害蔬菜的初始步驟,一般情況下主要涉及規劃利用蓄水面、蓄水源等以及完成配套渠系設施的建設工作。在整個渠道上,還需要布設適宜的緩沖池、過濾篩網等設施,最大程度上去除雜物與泥沙,提高水質的凈化程度。除此以外,還需要設計規劃建造水池、水窖。對于大部分蔬菜生產基地來說,常見的蓄水方式有兩種。一是利用附近的塘壩達到蓄水目的。在水利工程建設及水土治理作業過程中,往往會修建塘壩,在建設高速公路、處理道路排水口時,也會形成塘壩。將現有的塘壩作為雨水蓄積的來源,不僅可以解決干旱半干旱地區蔬菜生產的灌溉問題,也可以為農業生產作業提供方便。二是借助于蓄水面進行蓄水,盡管干旱地區的年降水量較少,但若想收集利用每年70%的降水,則需要每戶修建適宜大小的集流場與水窖,確保塑料大棚、日光溫室及地膜覆蓋等蔬菜生產場地的灌溉需求得到滿足。節水灌溉不僅是一種有效的蓄水手段,也是充分發揮有限水資源實用性價值的必要途徑。在選擇集流蓄水面時,不僅可以將日光溫室與塑料大棚的表面利用起來,還可以選擇道路表面、院落及山坡面等。如果蔬菜種植地塊采用了全地面封閉式的地膜覆蓋栽培形式,則可以將其作為集流場,用以滿足自身的灌溉需求[1]。
建造水窖也是干旱半干旱地區集水的常見方式,在汲取民用小水窖優勢的基礎上,將現代化優質建材應用到窖形結構的建造中,利用水泥現澆法即可完成水窖的構筑。在容量體積方面,其最大水位應不超過當地的凍土深度。整個窖底為淺錐體的形式,澆灌水泥砂漿與卵石到窖底,作業人員需要合理把控窖壁厚與底層厚度。在整個水窖成型后,需要再涂刷兩遍水泥砂漿,確保將存在的砂眼填滿。在環境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優先選擇在無公害蔬菜生產地塊的下方修建規模適宜的水窖,為自流灌溉作業提供方便[2]。
2 ? 生產設施建設
環境的選擇也會對蔬菜生產與種植作業產生直接影響。為了確保無公害蔬菜實現常態化的生產作業,應優先考慮向陽背風的小氣候,將地埂、崖邊等地塊利用起來。也可以修建適宜的保護地生產設施,如改良式保溫陽畦、日光溫室及半坡面的塑料大棚等。在選擇地址方面,無論是保溫陽畦、日光溫室還是塑料大棚,均應合理參照保護地生產設施的建設規模情況,應選擇東西方向延長、坐北朝南的建設方位。在選擇結構方面,需要重視對抗風、抗壓結構的推廣使用,這種結構能夠大幅提高保溫陽畦及塑料大棚的使用性能。另外,若選擇建設日光溫室,則可以采用新型優化結構,其不僅帶有后柱,跨度也大幅增加。要想實現良好的常態化生產種植,最好將預熱水池設施設置在生產地中,滿足干旱半干旱地區無公害蔬菜的特殊生產需求。
3 ? 選擇灌溉方式
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資源是十分珍貴的,因此在蔬菜生產的灌溉作業環節內,適宜采用封閉式的灌溉方式,常見的包括暗溝灌溉、精準滴灌及滲灌等。一方面此類灌溉方式可以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保證供水充足,及時滿足作物的灌溉需求。除此以外,精準化的灌溉能夠使得溫室大棚的濕度顯著降低,最大程度上避免蔬菜種植生產作業中出現高濕度導致的病害。
4 ? 作物栽培
選擇適宜的栽培方式,是干旱半干旱地區無公害蔬菜生產的關鍵所在。當前,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的應用得到顯著成效。應用這種栽培方式需要設置適宜大小的栽培槽框。按照南北向的設置形式,首先平整碼一層磚,然后將1~2層的塑料薄膜鋪設在磚層上,再鋪設粗基質材料。在這一過程中,為了優化作物栽培成效,可以鋪蓋一層編織帶,然后再碼兩層磚,并覆蓋細基質。在栽培槽框的整個設置過程中,應重點把控栽培槽的間距,確保蔬菜擁有充足的生長空間。選擇與配制基質材料,也是應用無土栽培技術的要點內容。細基質與粗基質是無公害蔬菜生產過程中應用的主要基質材料。直徑不超過2 cm大小的石礫、爐渣等都可以作為粗基質,將其利用到蔬菜的生產種植中。細基質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無機物,二是有機物。生活中常見的大部分農業廢棄物都屬于有機物,如鋸末、玉米芯、玉米稈等農作物秸稈、草炭及廢爐渣等,除了草炭以外,其他有機物的使用必須預先經過腐熟處理。1 kg的尿素對應1 m3的基質,向基質中隨水倒入尿素,澆透后再均勻攪動,最后形成堆疊的形式。將塑料布覆蓋在上面,經過15~20 d的暴曬,直至其達到無異味、變色的狀態即可。在這一過程中,每經過3~5 d,需要全部翻曬處理1次。
蛭石與沙子是最為常見的無機物材料,除此以外,爐渣也是一種常見的無機物材料。在使用沙子材料前,應將其鋪設成厚度為20 cm的形狀,加水,然后覆蓋塑料布。經過15 d的高溫消毒處理后,再投入使用。在選用的基質材料不同的情況下,還可以選擇不同的配方,如按照4∶6的比例將草炭與爐渣結合使用,按照1∶1∶1的比例將草炭、秸稈與爐渣結合使用。在許多干旱半干旱地區無公害蔬菜的實際生產作業中,還會將麥草、玉米稈與鋸末等材料作為基質,應用到蔬菜種植生產中。另外,還可以將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的專用材料適量摻入混合基質材料中,配合適量的過磷酸鈣,以起到良好的栽培效果。
5 ? 育苗與定植
相比于其他類型的灌溉方式,滴灌更適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區蔬菜生產的灌溉作業。水泵、微灌帶、水池與輸水軟管是滴灌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布設與配置滴灌設備時,最好采用由農業農村部門監制的專業化設備,最大化地發揮滴灌設備的使用成效。在設置過程中需東西向鋪設輸水軟管,要合理把控兩個相鄰微灌帶接頭間的距離,準確連接微灌帶。
作物栽培是無公害蔬菜種植生產的核心環節。果菜類的栽培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應重點考察種植品種是否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對于大部分蔬菜生產基地來說,可以選擇黃瓜、茄子、辣椒、西紅柿及草莓等常見作物品種。
無土育苗是無土栽培方式的主要特點。在無公害蔬菜的生產中,若涉及對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方式的使用,需要借助于育苗缽開展育苗活動。選用4∶6的草炭與蛭石混合基質材料,能夠有效提升育苗效果。與此同時,基質的選擇應與栽培環境保持一致。在最后定植前,應澆足基質底水。以三角形定植方式,合理把控槽內作物的株距、行距與栽植密度。在完成定植后,再澆灌定植水,隨后將地膜及時覆蓋到槽上即可。
6 ? 栽培管理
無公害蔬菜生產的栽培管理主要包括施肥與病蟲害防治。在整個種植生產與栽培管理過程中,管理人員應科學把握作物對肥料、水的需求情況,準備足量的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專用肥,并予以定期追施。通常情況下,需要在定植作物20 d后,完成第1次追肥作業。在接下來的栽培管理工作中,需每隔10 d追1次肥。因為是無公害蔬菜生產,所以灌溉環節不涉及對化學肥料的施用,澆灌清水即可。與此同時,澆水作業也需結合具體的天氣情況,如遇到陰雨天時,應減少澆水量;在晴天時,應合理把控澆水頻率。將澆水時間盡量安排到上午,避免下午澆水。尤其是在連陰天、苗期及低溫等特殊環境條件下,應對澆水量、頻次與時間等予以重點把控。在病蟲害防治作業方面,需要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核心理念,結合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實際環境情況,選擇性地應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農業防治等手段,最大程度上實現無公害病蟲害管控。例如,在物理防治過程中,應重點做好通風管理,避免蔬菜處于高溫、高濕的溫室環境下,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除此以外,還可以將噴灌、滴灌等灌溉設備設置在溫室內,實現對地溫的有效把控,為病蟲害防治提供方便。
綜上所述,無公害蔬菜的種植與生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化工程,涉及栽培與管理等環節。對于干旱半干旱地區來說,應合理參照當地的環境條件及實際情況,完善生產設施與蓄水設施的建設工作,選擇適宜的栽培技術與灌溉方式,規范整個育苗、定植與栽培管理的生產操作流程,將現代化栽培方法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提高無公害蔬菜的產量。
參考文獻:
[ 1 ] 路蒙.無公害蔬菜生產中肥料與農藥的施用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8):206.
[ 2 ] 王傳麗,李振梅.無公害蔬菜生產中存在問題及推廣措施[J].中國果菜,2020,40(6):119-12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