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勤 張麗萍 溫黃菊
摘 ? ?要:重點分析了三門江林場油茶低產(chǎn)林實施改造的技術措施,并介紹了林地清理、密林疏伐、合理施肥、保花保果、病蟲害防治等改造技術,希望可以有效改造油茶低產(chǎn)林,為提升林場收入作貢獻。
關鍵詞:油茶;低產(chǎn)林;改造技術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11-0089-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794.4 ? ? ? 文獻標志碼: B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印發(fā)了《關于實施油茶“雙千”計劃助推鄉(xiāng)村產(chǎn)業(yè)振興的意見》,意見要求,到2022年全區(qū)油茶種植面積突破66.7萬hm2,到2025年油茶產(chǎn)業(yè)年綜合產(chǎn)值增加到1 000億元以上。而三門江林場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直屬的大型國有林場,是全國國有林場500強之一,成立于1951年,成立之初貫徹以油茶為主、實施多種經(jīng)營的方針,截至目前已種植油茶1 666.7 hm2,油茶種植前景很好,但前期成本投入過大,種植周期長,基本上5年后才有產(chǎn)出。油茶低產(chǎn)林改造技術的實施,有助于改善油茶生長環(huán)境,提升油茶生長速度,確保油茶的產(chǎn)量。對油茶低產(chǎn)林改造技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 ? 自然地理條件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屬山茶科山茶屬植物,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樹種和我國栽培范圍最廣的木本食用油料樹種,也是廣西重要的傳統(tǒng)經(jīng)濟林樹種,栽培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廣西是油茶種植的主要區(qū)域,在當?shù)丶叭珖加袕V泛銷售,經(jīng)濟效益明顯。
項目位于廣西中部的廣西國有三門江林場,其中適宜開展林下種植的面積2 629 hm2。地處北緯24°10′~24°27′、東經(jīng)109°26′~109°48′,處于中、南亞熱帶的過渡帶,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夏季盛行偏南風,高溫、高濕、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風,寒冷、干燥、少雨;夏長冬短、雨熱同季,光、溫、水氣候資源豐富。林地土壤以寒武系的砂巖、砂頁巖及泥頁巖發(fā)育成的紅壤為主,為酸性,質(zhì)地為中壤或中重壤,以中、厚土層居多(≥40 cm),腐殖質(zhì)層一般小于5 cm,土壤肥力中等。
2 ? 油茶林分分析
本次油茶林選擇在三門江林場馬步分場馬步大嶺,海拔600 m以下,相對高度200 m以下,土壤為中、厚層酸性紅壤,土壤質(zhì)地好,疏松肥沃,有機質(zhì)含量高,近水源,排水良好,光照充足,涉及 3個林班,面積約為173.3 hm2。
經(jīng)過實地調(diào)查,總結(jié)出油茶總體產(chǎn)量仍處于很低的水平;品種多樣,造成開花期不同;加上長期經(jīng)營管理不善、油茶生長不良、施肥不合理、修剪不到位,導致油茶長葉不產(chǎn)果,油茶的花為兩性花,異花授粉,孤雌不能生殖,自花授粉不孕。傳粉媒介主要靠昆蟲,沒有采取保花保果措施,出現(xiàn)大、小年現(xiàn)象。
3 ? 油茶低產(chǎn)林改造的意義
油茶并非低產(chǎn)樹種。隨著油茶良種選育和科研工作的深入,特別是油茶優(yōu)良無性系等新品種的推廣應用,使油茶單產(chǎn)明顯提高,部分良種新造林則達到20~30 kg。油茶低產(chǎn)改造具有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能為農(nóng)民收入的提升提供幫助,助力我國脫貧攻堅工作的有效實施[1],所以需要積極進行油茶低產(chǎn)林改造,提升油茶產(chǎn)量。
4 ? 油茶低產(chǎn)林改造技術
4.1 ? 林分清理與密度調(diào)整
①林分清理。要將油茶林中的雜草等及時清除,將病株挖除,對地上部分的環(huán)境條件進行改善。②密度調(diào)整。清山砍雜過程中,如果油茶林過密,要做好疏伐工作,以植株之間葉子不重疊為宜,光透度合理。如果油茶過稀,需要及時進行補植,過稀的標準為植株間空地大于3 m×4 m,林地透光[2]。
4.2 ? 促花及病蟲害防治
油茶常見的病蟲害有軟腐病、炭疽病、天牛、金龜子等,這些病蟲害會對油茶的健康生長造成極大危害,難以實現(xiàn)油茶高產(chǎn)。所以在油茶低產(chǎn)林改造期間,應遵循“防重于治、綜合防治”的手段,降低病蟲害對油茶生長產(chǎn)生的影響。在9月中下旬時噴葉面肥(糖醇鈣、糖醇硼、磷酸二氫鉀、阿維菌素、尿素混合液),糖醇鈣稀釋1 000倍,糖醇硼稀釋1 000倍,磷酸二氫鉀配成0.1%濃度水溶液,阿維菌素配成0.05%濃度水溶液,尿素配成0.1%濃度水溶液,加入0.06%濃度洗衣粉水溶液(作輔助劑)。
4.3 ? ?;安∠x害防治
10月中旬噴第1次葉面肥(糖醇硼、磷酸二氫鉀、尿素混合液),糖醇硼稀釋1 000倍,磷酸二氫鉀配成0.1%濃度水溶液,尿素配成0.1%濃度水溶液,加入0.06%濃度洗衣粉水溶液(作輔助劑);11月下旬噴第2次葉面肥(糖醇硼、磷酸二氫鉀、阿維菌素、尿素混合液),糖醇硼稀釋1 000倍,磷酸二氫鉀配成0.1%濃度水溶液,阿維菌素配成0.05%濃度水溶液,尿素配成0.1%濃度水溶液,加入0.06%濃度洗衣粉水溶液(作輔助劑)[3]。
4.4 ? 間作及引蜂授粉
合理間作具有重要作用,能確保良好的立地經(jīng)營,實現(xiàn)增產(chǎn)增收。間作期間的作物宜選擇一年生豆科植物與矮稈植物,這樣可以讓油茶形成良好的立體結(jié)構(gòu),即高、中、矮。通過這樣的方式能有效利用林地,確保幼林快速生長。
昆蟲是引蜂授粉的主要方式,野生土蜂是授粉效果較好的昆蟲,所以日常生活中要對其進行保護。同時可以通過茶林養(yǎng)蜂的方式確保油茶坐果率。
4.5 ? 保果
次年1月中下旬時根部第1次施水肥(復合肥、黃腐酸鉀混合液),復合肥(等量)配成4%濃度水溶液,有機肥黃腐酸鉀配成0.3%濃度水溶液。4月噴葉面肥(糖醇硼、磷酸二氫鉀、尿素混合液),糖醇硼稀釋1 000倍,磷酸二氫鉀配成0.1%濃度水溶液,尿素配成0.1%濃度水溶液,加入0.06%濃度洗衣粉水溶液(作輔助劑)。6月中下旬時根部第2次施水肥(復合肥、黃腐酸鉀混合液),復合肥(等量)配成4%濃度的水溶液,有機肥黃腐酸鉀配成0.3%濃度水溶液。8月中下旬時根部第3次施水肥(復合肥、黃腐酸鉀混合液),復合肥(等量)配成4%濃度水溶液,有機肥黃腐酸鉀配成0.3%濃度水溶液。
4.6 ? 樹形修剪
11月修剪徒長枝、病枝、過密枝、弱枝和粗壯枝,使樹林通透見光,促花芽。在具體修剪期間,要將老弱油茶樹的主干鋸斷,一般要與地面的距離保持在15 cm左右,枝條在長到適宜長度時,要留下主枝(長勢最旺的2~3根)。同時在早春或者冬季,需要將主枝保留20~30 cm后截斷,要在萌芽之后留取2~3根健壯的萌條,然后去除其他萌條。修剪要因地制宜,確保油茶的生長狀態(tài)保持良好,不會因為過多的枝條而影響油茶產(chǎn)量。每次修剪不能過大,修剪后要做好除萌抹芽工作,將樹杈清理干凈,然后進行撫育管理工作。
4.7 ? 除草與灌溉
雜草過多,會影響油茶的健康生長,這時就要及時進行除草工作,確保油茶的健康生長。7月用42%草甘膦除草劑進行雜草清除。除草期間,如果使用藥物,一定要合理確定用量,且要避免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影響。也可以在林下種植其他植物,在對雜草進行預防時,也能起到良好的保濕、防曬等效果。
與一般作物相比,油茶不僅害怕干旱,還害怕水漬,干旱與水漬會嚴重影響油茶生長。所以在灌溉時,需做好管理工作,確保灌溉的可靠性。夏季雨水較多時,要做好排水管理,防止油茶樹被水淹沒,但是當天氣較干旱時,需要及時灌溉,確保油茶生長所需水分。
4.8 ? 采收
采收會對油茶品質(zhì)造成極大影響,一般情況下采收不宜過早或者過晚。當采收過早時,油脂轉(zhuǎn)化不充分,就會影響油脂出油率。所以要等到油茶果實成熟再采收。小果油茶在寒露與霜降之間采收,如果是普通油茶,宜在霜降到立冬之間采收。在采收期間,要使用人工采收的方法,避免對果實造成傷害及對油茶枝條造成損傷。采收后果實的堆放時間最好不要超過5 d,而且做好攤篩與脫粒工作也十分關鍵。
5 ? 嫁接換冠改造
做好此項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具體需通過下面的方式進行:①選擇換冠林分和砧木。換冠林分要選擇長勢旺盛的油茶林,砧木為每株選擇3條以下通直光滑的開張型主枝。②選擇穗條。換冠穗條可以選擇適宜本地區(qū)生長的優(yōu)良無性系枝條。③嫁接時間。4—6月,12月至次年2月。④嫁接方法。撕皮嵌接法與拉皮切接法是嫁接的兩種方法。⑤嫁接后管理。在嫁接之后需要及時做好檢查工作,如果成活率不高,及時進行補接。當接穗新梢半木質(zhì)化后或生長受到影響時,就要去除保濕袋或者遮陽物。接穗抽梢老熟后及時解綁。
6 ? 結(jié)束語
油茶具有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與生態(tài)效益,但是油茶低產(chǎn)林會對油茶產(chǎn)量造成極大影響。所以需要對油茶低產(chǎn)林進行改造,在改造期間需做好林分清理與密度調(diào)整、促花促果、病蟲害防治等工作,確保油茶的健康生長。
參考文獻:
[ 1 ] 王蘭英,黃賢斌,魏本柱,等.不同截干處理對油茶低產(chǎn)林更新改造特征的影響[J].南方林業(yè)科學,2020,48(5):22-27.
[ 2 ] 陳靜,郭鈺柬,王佩璇,等.越南油茶40年生實生林優(yōu)株篩選與遺傳多樣性分析[J].熱帶作物學報,2019,40(12):2347-2355.
[ 3 ] 羅佳,周小玲,田育新,等.油茶低產(chǎn)林養(yǎng)分需求和時間配置動態(tài)變化研究[J].生態(tài)學報, 2019,39(6):1945-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