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玉飛
摘 ? ?要:通過分析粗榧特性,探析了粗榧資源分布地區,重點對小隴山林區概況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時對粗榧育苗技術進行了分析,希望對研究者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粗榧;育苗技術;特性;資源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11-0101-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791.53 ? ? ? 文獻標志碼: B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在研究各類病癥時發現,可以通過提取植物元素制造治愈部分病癥的有效藥物,其中以粗榧為代表。粗榧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可以通過提取植物堿,為更多病癥提供藥物。因此,在小隴山林區麻沿林場進行粗榧育苗技術升級,可以有效提高產量,提升當地經濟收益。
1 ? 粗榧特性
粗榧又稱水柏枝,屬于國家二級瀕危保護植物,屬于國內獨有樹種,最高可達15 m左右,其藥用價值較高,可通過枝葉、根系提取植物堿,對白血病、癌癥具有較好的治療功效。種子可榨油,對治療痔瘡具有較強功效。粗榧具有一定的觀賞作用,由于木材質量較為堅固,可制作農具或觀賞工藝品,但由于亂砍濫伐,導致其產地不斷縮小,生長環境遭到破壞,生長年限不斷延長,從而對環境質量要求更高,導致無法擴大其生長范圍。
由于粗榧耐寒性強,喜溫涼濕潤氣候,具有較強抗蟲害能力,不耐移植,需在特定環境下才能健康生長,所以小隴山林區又將其稱為水柏枝。
2 ? 資源分布
與普通樹木相比,由于粗榧種植難度較大,對環境要求較高,限制了生長范圍,導致其產量無法滿足當前時代需求,因此,使用育苗技術可以有效提高小隴山林區粗榧種植數量。粗榧為灌木,喜愛溫暖濕潤環境,耐寒能力較強,宜在溫涼氣候下生長;其生長在黃土壤分布較密的山地,并且要求山地具有較高含量的有機物質,粗榧由于生長需求,可以有效提高自身抗病蟲害能力。由于粗榧生長速度較慢,生長期萌芽較多,對其進行修剪,可以增強耐性,但無法保證其生長的同時進行移植。因此,粗榧在國內的分布較多,通常以小隴山林區麻沿林場為主要生長區域,其他地區產量較少。小隴山林區,多生長于山地,無法形成大規模林區,提升粗榧育苗技術迫在眉睫。粗榧生長過程中,樹皮通常為灰褐色,葉片形狀較為規整,通常以直立為主,部分微彎,葉脈較為明顯,以深綠色為主,其花期在3—4月,于8—10月成熟,因此,在進行培育時,通常需要在4月中旬完成整地。粗榧資源分布區域以三市八縣為主,適宜生長,有利于擴大育苗培育范圍,增加粗榧生長數量。
3 ? 小隴山林區概況
小隴山林區與秦嶺和關山林區有部分重合,屬于典型天然次生林區,由于其林木質量較高,屬于全國重點保護試驗區,地處東經104°22′~106°43′、北緯33°30′~34°49′,海拔700~3 330 m,年均氣溫7~12 ℃,年均降水量600~800 mm,無霜期140~218 d,氣候較為溫和,雨量充足,發生干旱情況較少,冬季氣溫較高,自然條件優越,極為適宜野生動植物生長。
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人們關注到植物提取效果,由此增加粗榧育苗產出,以此打造粗榧林業區。從1962年到現在,各類培育技術不斷探索發展,逐步形成小隴山林區天然防護林,而麻沿林場試驗區,隨著相關育苗技術的提升,當地生態資源建設較為出色,林木覆蓋率為74%,具有較強優勢,而當地屬于亞熱帶向溫帶過渡性氣候,地質資源極為優越,屬于隴南石質山地環境,極有利于樹木生長,尤其是粗榧林木生長,并且由于粗榧對煙害抗性較強,有利于降低人類對空氣質量的危害[1]。
4 ? 粗榧育苗技術
4.1 ? 育苗
粗榧在生長過程中,可通過多種方式繁育,主要有播種繁育和扦插繁育兩種,其中播種繁育,是指在10月下旬,除非成熟后,工作人員通過采摘粗榧種子進行育苗。
在播種過程中,首先,由于粗榧生長習性,需要工作人員將種子浸入水中24 h,之后混合沙子,進行反復揉搓,將粗榧種子外皮去除,保證粗榧可以順利發芽。在進行多次搓洗后,去除粗榧種子外皮雜物,并進行陰干,將陰干后的種子與持水量為60%的沙子混合,放入地窖低溫儲存,保證粗榧種子對水分的吸收。其次,放入地窖后,需要工作人員定期對粗榧種子來回翻動,并定期進行水分支持,以保證種子既能吸收水分,又能有效預防種子由于水分過于充足而出現霉變,導致種子無法進行培育。最后,由于小隴山林區麻巖林場在4月中旬氣候較為溫和,陽光照射量并不熱烈,所以可以在4月中旬進行粗榧育苗處理。進行育苗操作,需要工作人員將種子與沙礫分離,在地勢平坦的溝壑進行栽培。為促進種子與土壤融合,需要保證種子之間的距離為5 cm×15 cm,在播種結束后立即澆水,以保證種子的出苗率。另外,由于夏季溫度相對較高,太陽灼傷率較大,需要在種子上方搭建遮陽網,以保證出苗后的粗榧安全生長,從而提高粗榧育苗技術應用的成功率[2]。
扦插繁育是粗榧育苗的另一種方式,通常在7月中旬進行,由于7月中旬處于雨季,光照較為充足,而粗榧生長較為緩慢,嫩枝處于半木質化狀態,此時進行扦插最容易生長。在進行扦插繁育時,首先,需要選擇地勢較為平坦的地區,工作人員需做好灌溉工作,保證粗榧生長所需水分充足,并做好整地工作,保證當地土質符合扦插繁育生長要求。其次,在進行扦插時,需要對選擇出來的插穗進行修剪,通常情況下會選擇8~13 cm的插穗作為扦插繁育苗,去除插穗底部葉片,僅保證其上半部少量葉片,做好扦插苗準備。最后,需要將插穗底部浸泡在枝根粉混合液中30 s左右,完成扦插工作。扦插后需要立即灑水,由于溫度較高,陽光較為強烈,工作人員需要在苗床上方設立遮陽網,保證苗床所需陽光處于標準化狀態。工作人員需要定期進行噴水,嚴格控制插穗的溫度和濕度,保證其能正常生根,從而完成扦插繁育。
4.2 ? 育肥
育肥管理是決定粗榧育苗結果的重要因素,充足的肥料可以保證粗榧的生長需求,并使粗榧可以更加健康地生長。因此,在育肥管理過程中應進行科學的施肥,保證粗榧苗正常生長,選擇合理的時機與方式,打造高質量的粗榧生長狀態。
為保證育肥管理過程的科學性,工作人員需要根據不同的育肥方式進行育肥試驗,保證在粗榧苗木施肥過程中滿足粗榧苗生長要求。工作人員為了證實粗榧苗需肥狀態,保證粗榧正常生長,可以將粗榧苗管理分為3部分,分別為只噴灑粗榧葉面不進行施肥、大量播種大量施肥以及正常施肥。經過對比可知,在進行育肥過程中,播種量大施肥量大,種植在滿足粗榧苗生長需求的地區,生長速度最快,并且粗榧苗抗病性更強。僅進行葉面噴灑不進行育肥的粗榧苗,生長速度較為緩慢,整體狀態較弱,經過科學判定,發現其處于亞健康狀態。正常進行育肥管理,除非苗木并無過快生長環境,生長狀態處于正常要求,相較于大量施肥的粗榧苗,生長速度較緩,但屬于健康狀態。
3種不同肥力粗榧的育苗狀態,所造成的影響不同,但在粗榧育苗過程中需要多次追肥。通常情況下,在4月中下旬施肥,6月進行第2次追肥,以保證粗榧生長對肥力的需求[3]。
4.3 ? 田間管理
粗榧育苗操作技術,需要進行育苗地管理、播種管理、整地作床等操作技術,也就是整合完成的田間管理。田間管理包括苗期管理和移栽管理。在進行田間管理時,首先要把握粗榧苗木播種時間,提前進行整地,保證粗榧育苗種植的規整性。在播種前需要對苗床殺菌消毒,通過硫酸亞鐵和辛硫磷交替進行殺毒,消滅病蟲,控制苗床質量,在冬季時需要進行深耕,配備合適藥物與有機肥準備基肥,并且及時清理草根、石塊,保證整地質量。其次,需要做好苗期管理工作。在育苗期間,及時清理雜草,保證粗榧苗生長狀況,在管理期間,可能會出現立枯病等為害幼苗生長的病癥,因此需要工作人員加強田間管理,及時對病苗進行處理,嚴格把控澆水時間,堅持勤澆少澆,打造合理的生長環境。最后,田間管理的最后步驟便是移栽管理。在粗榧種子培育過程中,由于其根系生長狀態無法適應要求,不能直接用大苗進行移植,否則會導致粗榧苗成活率較低,因此,為優化其根系生長狀態,需要定期移栽,時間通常在春季,起苗后截短主根,并且要注意減少對其根系的損傷,通過移栽,增強其穩定性,提升成活率。粗榧在麻沿林場的生長,充分發揮了其獨特功能,由于其頑強的生命力和適應力,導致其經濟價值不斷攀升,因此,應加強粗榧育苗技術的應用,提升粗榧苗生長態勢,滿足粗榧苗生長需求。通過規范的田間管理,增強其抗病能力,避免病蟲害侵入,使粗榧的生長范圍不斷擴大。
5 ? 結語
粗榧不但具有觀賞價值,還具有醫用價值。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工作人員可以根據需求對粗榧進行植物提取,其對內科、外科病癥都具有重要治愈作用。進行粗榧育苗技術升級,可以有效提高粗榧苗生長率。因此,在小隴山林區麻沿林場開展樹木育苗技術,可以有效增加植物提取量,為急性白血病和惡性淋巴病等病癥提供更多治愈可能。
參考文獻:
[ 1 ] 翟劍,王霞.粗榧育苗技術試驗研究[J].現代園藝,2019(4):12-13.
[ 2 ] 王霞,翟劍.小隴山林區麻沿林場粗榧育苗技術[J].現代園藝,2019(4):50.
[ 3 ] 曾祥全,陳飛飛,農壽千.淺談海南粗榧育苗技術及其發展前景[J].熱帶林業,2016,44(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