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旭洋 郭林瑞/江蘇省丹陽市委辦公室
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應有之義,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自被省住建廳列為首批村莊生活污水治理試點以來,丹陽市按照“統一規劃布局、統一實施建設,統一組織運營、統一政府監管”的“四統一”工作要求,創新污水治理模式,完善長效管護機制,構建了縣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新路徑,為持續展現農村“美的景象”夯實了基礎。該模式被國務院江蘇督查組列為3條典型經驗做法之一,受省政府領導批示推廣。
按照“政府主導、企業運營、因地制宜、逐步推進”的總體思路,通過運用市場化手段、創新建管模式,加快推進村莊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著力促進污水運維管理工作持續高效發展。一是精心組織,夯實治理保障。建立高位協調推進機制,成立新一輪村莊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健全由市委督查室、農業農村局、經濟發展局、水務集團等組成的聯席會議制度,構建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大格局。圍繞基層矛盾隱患,建立市、鎮、村協調機制,成立矛盾協調班子,做到矛盾出現不過夜,推動農村污水治理工程扎實有力。二是科學規劃,優化治理布局。堅持因地制宜,制定《丹陽市村莊生活污水治理實施方案》《丹陽市新一輪村莊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按照“能集中則集中、宜分散則分散”的原則,通過集中式、分散式、納管式處理等方法,提升農村污水治理效能。三是市場運作,激發治理活力。針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分散、量小、點多、單個項目投資少,且環節多、監管難等問題,丹陽市由水務集團牽頭,采用市場化運作、項目總承包形式,委托專業化公司,對村莊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從總體規劃、方案設計、建設運營,實行一體化推進、規模化建設和專業化管護。項目采用EPC+O模式操作,合同期20年,建設期4年、綜合運行期18年。截至目前,已經完成420個村莊43000余戶的生活污水治理,污水處理總規模達1萬噸/日,每年可銷減COD250噸、氨氮130噸、總磷9噸,總氮20噸。
立足農村實際,以循環利用為導向,以效果長遠為目標,完善標準體系,久久為功、善作善成,做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新品牌。一是高標建設,規范項目質量管理。堅持嚴把管材質量,全部采用成品化糞池、管道、窨井、沉沙井等設備,并嚴格執行材料抽檢制,提高污水收集系統密閉性、可靠性。每戶在衛生間出水處新建三格式玻璃鋼化糞池、在廚房間出水處新建隔油隔渣井,有效收集農戶家中生活污水,確保每戶排放的污水應收盡收。二是循環利用,打造綠色發展模式。堅持應治盡治、利用為先,針對納管截污的污泥,由運維團隊或農戶定期清理收集化糞池中的糞渣、隔油隔渣井內的油渣,并作為種植的有機肥使用,推動了廁所糞污治理與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實現了污水資源化利用。針對村外污水處理設施所產生的污泥,由運維團隊定時清理收集,并運送至污水處理廠,經機械脫水后,將泥餅送至專業處置單位進行資源化利用,制作保溫磚。三是全民聚力,營造良好治理氛圍。在工程建設和運維階段,通過建立村民議事小組,實行村民全流程參與、監督,使得村民對涉及切身利益的污水治理工作“說得上話”。凝聚污水治理工作共識,采取宣傳、展示、觀摩等形式,提升村民環境衛生意識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從“要我改”轉變為“我要改”,形成農民群眾主動參與的良好氛圍。
堅持制度引領,完善日常監管體系,建立績效考評機制,強化激勵懲戒措施,推動農村污水處理工作規范有序,提升項目建設、運營和資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效益性。一是強化考核,實行績效與付費掛鉤制度。建立按績效付費的運行維護考評制度,根據百分制考核細則,按照“按月考核、半年付費”的方式,從項目運營管理、管網運行、設施運行、水質管理、群眾意見5個大項、18個子項進行嚴格監管和考核。考核得分大于(等于)90分的,全額支付該考核期污水處理服務費;考核得分低于90分的,按實際得分與90分的差額比例相應扣除該考核期的污水處理服務費;考核得分低于60分的,扣除該考核期污水處理服務費的35%。二是明確標準,制定嚴格的違約處罰規則。按照水質達標率不低于95%的要求,對總包商進行嚴格管理和約束。村莊污水處理設施尾水排放水質評定不合格的,將實行違約金處罰制度。三是創建平臺,建立全過程的監督管理體系。積極推進智慧運維建設,搭建村莊生活污水治理監控平臺,推動污水處理設施終端站點數據傳輸,實現24小時不間斷監控。同時,由水務集團、總包商組成的監督工作組,對農村生活污水進行定期巡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切實提高農村污水治理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