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惟 郭晨
有著“花園城市”之稱的新加坡,綠化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新加坡建國不久,就結合本國國情,將建設“花園城市”作為基本國策,把園林綠化提升為國家戰略,嚴格保障園林綠化的各項規劃指標,同時對既往政策一以貫之,經過50 余年的大力發展,“花園城市”已成為新加坡的國家名片。
在新加坡的城市規劃中,專門設立了“綠色和藍色規劃”部分,該規劃與我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相當,每10年編制一次,每5年修編一次。其主要特點在于城市綠化帶網絡化、各類綠地系統布局“點、線、面”相結合。其中:點,指小塊綠地;線,指道路沿線、河湖沿岸綠化;面,指大公園、規劃區內較大面積的林地。在水環境建設(藍色規劃)方面,新加坡規劃修建了14 個蓄水池、9 座水處理廠、2 個自然保護區和生態濕地公園。
另外,新加坡的園林綠化中很少見到平板規整的綠籬、灌木、草坪和行道樹,所有植物都盡可能地保持著自然生長的狀態,避免了由于大量修剪帶來的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在新加坡植物園、雙溪布洛濕地等公園中,除一些必不可少的車行道之外,人行步道大多以砂土路為主,臺階多采用枕木、石屑砌筑植草磚等形式,盡可能減少硬地鋪裝面積阻斷樹木根系生長的可能,避免道路對園林植物生長的干擾,保持自然風貌。
我國浙江省舟山市的地域面積與新加坡的地域面積相近,均有類似的港域環境。近年來,舟山市一直把新加坡作為學習的范例,提出了建設“海上花園城市”的目標。隨著持續深化“國家園林城市”系列創建工作,舟山市園林綠化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城市市政設施不斷完善。舟山市大力實施公園綠地建設,城市公園增至45 座,其中綜合公園22 座,專類公園9 座,社區公園14 座;同時,積極打造總兵公園、城東河游園等一批精品街頭游園,滿足城區居民出門300 米見綠,500 米見園的要求。另外,舟山市還積極推進道路綠地、居住區綠地等附屬綠地建設,城市各類綠地面積逐年增加,生態環境得到保護,綜合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截至2020年底,舟山市市本級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9.02%,綠化覆蓋率44.1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6.45 平方米,園林綠化主要指標和各項建設任務完成總體較好,成效顯著。
為有序引領園林綠化建設,舟山市圍繞“海上花園城市”“品質舟山”建設目標,結合國家園林城市創建工作,分別編制完成了《舟山市中心城區綠地系統專項規劃(2015—2030年)》和《舟山市中心城區綠線規劃(2016—2030年)》。同時,為切實加強城市綠化規劃建設和保護管理,進一步提升城市綠化水平,2018年3月31日,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舟山市城市綠化條例》,自2018年7月1日起施行。《條例》使舟山市綠化工作步入法制化軌道。舟山市還積極制訂綠化標準體系,編制完成《舟山市城市園林植物選擇技術導則(試行)》《舟山市城市管理導則(試行)》等技術管理標準。2020年1月22日,舟山市被住建部正式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

翁浦公園
舟山市園林綠化事業取得長足發展,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1.體制機制不夠順暢
由于歷史原因,舟山市園林綠化管理體制一直沒有理順,各區塊綠化主管單位設置不統一。以市本級為例,定海、普陀兩區綠化主管單位為城管部門,新城、普—朱兩功能區設在下屬公管中心,各自為政,一體化管理機制尚未建立,工作中執行貫徹能力有待加強。
2.三級公園布局尚未完善
歷經3年國家園林城市創建,舟山市公園綠地建設已初見成效,興建了一批綜合公園和社區公園,大大提高了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但郊野公園建設暫時空白。郊野公園位于城市邊緣,不但可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水體環境,也可控制城市生態控制線,防止城市無限擴張,是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按照《舟山市中心城區綠地系統專項規劃(2015—2030年)》要求,市本級郊野公園共21 座,近期規劃建設項目均處于前期設計階段,建設緩慢。
3.區域發展不均衡
目前已建成的公園綠地分布不均。新城、東港等新城區城市公園分布較密,有26 座之多;而像定海、沈家門這樣人口密集的老城區,大型城市公園的數量和體量都不夠,僅有12 座公園,不到新城區的一半,還處于點狀分布,尚未達到連點成線、織線成網的狀態。而老城區人口密度要比新城區高很多,導致新舊城區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存在一定差距。
4.海島風格特征不明顯
園林綠化建設同質化、趨同化程度較高。基本停留在觀賞游徑、綠化植被等內容,缺少具有海島特色、標志性突出的園林景觀。另外,千篇一律的大草坪、大色塊等綠化種植形式,養護成本高、生態效益低。舟山有很多優良鄉土樹種,如行道中的普陀樟、紅楠、紅果冬青及以舟山地域命名的舟山新木姜子、普陀鵝耳櫪等,但這些鄉土樹種在綠化建設施工中應用率卻不高。
5.保障體系仍需加強
2019年,舟山市城管局編制完成《舟山市城市管理導則(試行)》,設立園林綠化養護標準為7.6元/平方米—11.5 元/平方米,但通過實地調研,各區塊實際養護經費多年維持在3 元/平方米—6 元/平方米,僅能維持拔草、澆水等日常維護和修補,綠化養護品質難以保障。另外,各職能部門和科研部門專業技術人員短缺且分散,技術力量薄弱,管理和科技創新能力不足。
1.完善管理機制
建立縣(區)、功能區、各職能部門聯席會議制度,明確牽頭單位,并設立聯席會議辦公室,負責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召開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對業務交叉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或園林綠化重大事項進行會商協調,聯席會議辦公室負責加強對聯席會議議定事項的跟蹤督促落實,及時向各成員單位通報相關情況。
2.加快三級公園體系建設
積極推進城市面山、郊野農田和河、海岸線等郊野公園建設,形成城市生態基底;以綜合公園為基干,打造海島特色的城市綜合公園,彰顯舟山城市文化內涵和品位;完善社區公園設施,增強舒適性和便利性,使其作為民生基礎設施,形成“郊野公園—綜合公園—社區公園”三級公園體系,搭建起公園發展骨架。各公園之間通過綠廊、綠帶和綠道串聯,形成城市生態的主要脈搏。
3.注重全域布局
公園綠地規劃布局注重均衡性,要從人口數量、人口分布等因素綜合考量,尤其是定海、沈家門等老城區,應抓住舊城改造和拆臨拆違、建設透綠機遇,建設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的社區小游園,在城市地標處新建標志性綜合公園,在河流、湖泊沿岸建設生態濕地公園,充分利用現有道路骨架及規劃路網,用綠色廓道串聯起來,形成點、線、面、環交相呼應的全域立體綜合綠地系統。
4.突出海島特色
提煉舟山城市標簽,打造舟山特色主題景觀。舟山市從地理位置到城市文脈都有一定特殊性,海洋文化、佛文化、海防建設等都是舟山市獨有的城市特征,可以通過新建或融合現有公園綠地、道路綠地等,將這些文化特征利用景觀語言融入城市綠地,打造主題公園、主題廣場、主題景觀大道等,一園一主題,一路一特色,構建有舟山海島特色的城市景觀體系,提升城市整體園林景觀品質。
5.強化基礎保障
一是政策保障。通過政策引導,在保障綠地率指標基礎上,對道路退讓帶、地塊間綠帶和各類公共空間綠地比例設置控制性要求,以此增加城市綠地面積。二是資金保障。一方面要切實加強財政投入,保障園林綠化專項資金按一定比例逐年遞增;另一方面,積極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綠化建設,盤活綠地社會化經濟效益。三是隊伍保障。積極引進園林、園藝等專業人才,提高規劃建設管理專業隊伍水平。積極開展園林綠化行業培訓,加強技術更新學習,培養一批技術骨干和行業能手。

武嶺濕地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