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無
新聞事件:你在抖音直播間看過展覽嗎?5月16日至5月18日,抖音聯合10家博物館推出“云端博物館”活動,邀請專家通過直播帶領“看官們”線上觀展。
云觀展,本是2020年疫情時期博物館的自救措施,而這次卻是多方共贏模式驅動下的一次創新嘗試。
對博物館來說,這是從冷門走向熱門的一次機遇。博物館之“博”,既要館藏“博”,又要受眾“博”。倘若無人問津,那么館藏再豐富也只能是孤芳自賞。借助抖音平臺的巨大流量,選擇合適的直播方式,邀請專家等參與其中,能有效拓寬受眾,實現博物館的教化功能。
對抖音等大型直播類平臺來說,這種合作也無疑豐富了其自身生態。抖音的定位不是工具,而是內容,之所以每天有超5億人觀看抖音,是因為里面的新聞、知識、娛樂和消費內容能滿足他們。當博物館入駐抖音后,平臺能更好地滿足用戶的知識需求,用戶黏性也就會進一步提升。
而廣大網民用戶則是這一波互聯網內容紅利的受益者。試想一下,足不出戶就能接觸到人類文明的精粹,還有詳細的講解與有趣的活動穿插其中,這其中的獲得感與性價比將不輸于遠赴現場。
當然,無論是哪一方從中獲益,最終都會對文化傳承產生實質性的助力。我們常說要弘揚傳統文化,可是當大多數人認不出《清明上河圖》,沒聽過后母戊鼎,不了解三星堆,我們又何談弘揚?問題背后不是民眾不感興趣,而是民眾缺少機會走近這些文物。像是近些年來火熱的《假如國寶會說話》《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綜藝節目,即證明了這一點。所以,這次的抖音與博物館聯動,其實也是起到了這一作用:搭建平臺與橋梁,讓文化接地氣,讓民眾走近文物,讓歷史在潤物細無聲中傳承。
不過,開啟抖音直播并不是博物館成功的唯一步驟,直播如何以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是一個更需要思考的問題。倘若“主播”們依舊照本宣科,恐怕還是很難引起民眾的興趣。
今年5月18日是第45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恰是“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旨在號召全球博物館共同探索數字化展覽,以及爭取創造新的文化體驗及傳播模式。進行抖音直播,是這一主題下的有益嘗試,相信這將成為博物館走向更多受眾的起點,而不是終點。(據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