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志泳
為加強三國高等教育合作、增進學生交流,2011年中日韓“亞洲校園(CAMPUS Asia)”計劃正式批準為三國合作項目。作為中日韓三國教育合作旗艦項目,經過10年的發展,目前已有39所高校參與其中。近日,記者采訪了該項目在三國的有關負責人,聽他們講述這10年來“亞洲校園”計劃取得了哪些成果以及還有哪些待解決的問題。
韓國大學教育協議會是“亞洲校園”在韓國的負責機構。協議會秘書長黃洪奎介紹:“三國高校及學生之間的交流非常活躍,今年起,我們計劃將合作范圍擴大至東盟十國。”

第2屆“亞洲校園”校友工作坊掠影。
關于“亞洲校園”的十年成果,黃秘書長表示:“它是三國政府、民間交流合作的成功作品。”三國首腦、教育部長達成共識并啟動了該項目,如今其依舊是三國政府合作的重要機制之一。通過“亞洲校園”,三國高校、學生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在進修雙學位、發展聯合教育課程、學術交流等領域取得了多項成果。黃秘書長認為:“東北亞的和平與合作不僅需要外交層面上的努力,還需要通過教育領域的交流進一步增進對對方國家的了解,進而共同探索共生之路。這才是該項目的意義所在。”
對于是否會將三國間的合作擴大至其他國家,黃秘書長表示:“今年內我們將啟動延伸項目‘Mode 3,將合作范圍擴大至東盟十國,形成‘3+10模式。我們期待通過將更多優秀的東盟地區高校納入該項目,從而提高亞洲高等教育的水平。”
黃秘書長還說,“韓國、中國、日本地緣相近,擁有悠久的交流歷史。盡管如此,也會面臨一些外交問題。雖然‘亞洲校園是政府主導發起的,但項目的核心是三國高校和學生。即使是政府間交流停滯的時候,三國間的教育合作依然在堅定地向前發展。在仍然存在許多矛盾的情況下,‘亞洲校園計劃也從未停止,這是很有意義的。”
對于該項目的待完善之處,黃秘書長指出:“參與項目的政府需要更加穩步推進行政和財政支持工作。鑒于東北亞地區的地緣政治特性,若要鞏固亞洲地區的交流合作,各國政府的堅定意愿和努力是必不可少的。” 黃秘書長建議持續對外宣傳“亞洲校園”的成果和意義。“如今該計劃已成為具有代表性的亞洲學生交流項目,有必要面向全球進行宣傳,并擴大交流。”黃秘書長說。

“亞洲校園”校友參加社交媒體宣傳活動。
日本名古屋大學是參與“亞洲校園”的日本高校之一。名古屋大學法學院教授宇田川幸則這樣評價“亞洲校園”:“該項目的畢業生就業率達100%,非常受學生們的歡迎。我們發現,學生們通過與中韓優秀學生的交流,能更加明確地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在完成項目后會更加專注于自己的工作。”
談及名古屋大學參與該項目的收獲,宇田川教授表示:“目前為止,共有63名學生參與了該項目。通過項目,我們培養出了1名外交官、5名法律從業者、3名公務員,還有9名學生考上了研究生,其余學生畢業后都進入了理想企業。”他還強調:“近年來,‘亞洲校園越來越受歡迎,有很多學生為了參與該項目到中國和韓國學習,紛紛報考名古屋大學。”
關于該項目給學生帶來的影響,宇田川教授稱:“通過與中韓兩國的優秀學生進行交流,學生們可以更加客觀地了解自己的水平。” 宇田川教授表示,來名古屋大學交流的中韓留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是英文水平遠高于日本學生。“韓國留學生還擁有不錯的日語能力,中國留學生則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他們的表現對日本學生是很好的刺激。在項目結束后,這些日本學生們與中韓學生繼續保持著良性的競爭關系,使得他們能更加專注于自己的工作,彼此間形成了‘良性循環。不僅如此,由于政府的支持,在國外名牌大學學習無需額外支付學費,這一點深得日本學生和家長們的喜歡。”宇田川教授說。
關于如何評價該項目,宇田川教授稱,“該項目的目標是打造能夠代表亞洲教育和研究水平的項目。參與項目的高校每年會召開兩次例會,自主設置共同主題進行探討,檢查學分互認、研究項目與教學內容等。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認為項目達成了部分目標。”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2011年起就參與了“亞洲校園”,丁相順教授負責該項目已有8年。據丁教授介紹,“亞洲校園”法學交流項目包括亞洲校園法學院長會議、學生交流、學生論壇、教師交流等。“如今亞洲校園法學院長會議已成為促進東亞地區法學教育與政策改革的重要平臺。很多參與了交流項目的學生畢業后從事國際性工作,還有的學生畢業后成為了外交官,在促進東亞區域發展和世界和平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丁教授稱。
關于人民大學“亞洲校園”項目現狀,他介紹稱,“法學學生交流項目主要以學生交換的形式進行。參與法學交流項目的中日韓高校共有6所,各國每年可以向另外兩個國家派出10名交換生。項目是以英文作為工作語言,這些學生需要參加全英文的共同課程,如東亞比較法、東亞政治等,并學習當地語言。”

北京大學-首爾大學-東京大學“亞洲校園”項目校友分享項目體驗。
關于“亞洲校園”十年的成果,丁教授說,“參與該項目的高校都是本國高水平的法學教育機構。這種合作極大地增進了三國法科學生對三國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的了解。”此外,丁教授認為該計劃還促進了三國法學研究合作,為推進東亞法律的融合作出了貢獻。丁教授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舉例,“我在參與項目過程中,通過與日本、韓國等合作伙伴的協同工作,聯合開展了中日韓法律用語的比較研究工作,這一成果已經得到了實際應用并受到好評。”
對于中日韓學生交流的協同效應,他表示,“青年是人類的未來。中日韓三國學生通過該項目增加了對對方國家、社會以及人民的了解和理解,促進了法學教育的交流合作,增進了參加項目的各國學生的友誼,通過良性競爭,有效增長了學生們的本領。”丁教授介紹道,參與該項目的學生評價最高的部分是可以實際接觸外國的法律實務。“例如,日本名古屋大學向中國學生提供在東京的律師事務所實習的機會,中國學生可以通過實習體驗日本的職場生活,了解日本律師事務所的工作。”
對于該項目有待完善的部分,丁教授強調,“中日韓三國應牢記‘遠親不如近鄰,進一步夯實面向未來的高等教育交流和合作,保持項目的穩定”。他還指出,“在學校層面上,各國參加學校要對項目給與充分重視,為更好地實施項目給予必要的配套支持。例如,建立專門的項目實施團隊,開發使用英文講授的課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