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長軍 周青山 曹元志
[摘 要]針對專業認證能力標準體系對測繪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出的新要求,在分析地方高校測繪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基于專業認證和OBE理念,分別從人才培養方案重構、“平臺+課程群”課程體系的構建、層次化實踐教學模式的優化以及持續改進的學生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分析,提出將“卓越工程師”與 “注冊測繪師”相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為地方高校測繪類人才培養模式提供支撐。
[關鍵詞]專業認證;OBE理念;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1)08-0132-03
當前,我國創新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中國制造2025》、“新工科”以及“互聯網+”等重要戰略的實施,促進了以新產業、新模式和新業態為代表的新經濟蓬勃發展,這對技術革新產生了深遠影響。新經濟的發展對培養專業技術人才模式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和要求,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和創新迫在眉睫[1-2]。2016年我國正式成為《華盛頓協議》的成員,這為推進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體系實現國際互認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同時也為我國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專業認證以產出導向(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為核心理念,倡導建立由多方(學生、教師、企業和政府等)參與的課程體系和具有工程實踐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3]。大多數地方本科高校是在原來專科教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升為本科后辦學的歷史不長,相較于傳統的重點大學,其本科辦學理念和實踐經驗缺乏積累和沉淀,辦學定位難免會帶有專科教學思維,這使得其辦學定位模糊,無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落后于社會發展需求,畢業生缺乏熟練的操作技能和就業競爭力,與OBE為理念的人才培養模式適應性較弱等問題已經日益顯現[4]。在專業認證背景下,面對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如何更新教育思想觀念,重構人才培養模式成為當前測繪類專業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
OBE教育理念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工程。為了與國際工程教育認證緊密銜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僅有宏觀的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理論與實踐課程體系的重構調整,還涉及微觀的學生學習結果和學習效果評價體系的建立[5]。在OBE理念的導向下,結合地方高校測繪工程專業社會需求分析和課程開發結果導向,重新思考和設置測繪工程本科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一個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適應國際工程專業認證標準和OBE理念的人才培養模式就顯得十分重要。針對專業認證能力標準體系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新要求,本文以測繪類專業認證為研究對象,基于OBE教育理念,將“卓越工程師”的職業資格培養與國家實施的“注冊測繪師”執業制度進行融合,引入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旨在為地方高校測繪類人才培養提供一些參考。
一、OBE理念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啟示
國外大學十分重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哈佛大學將通識教育擺在優先位置,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問題的分析、推理和決策能力為目標,提出了全方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同時鼓勵新型科學研究,引入良性競爭淘汰體系的人才機制,推動大學教學與人才培養良性發展[6]。英國劍橋大學將“精英主義”作為自己的辦學理念,將塑造有內涵和專業技能作為終極人才培養目標,重視對學生從業能力的鍛煉,注重強化專業技能與實踐能力的培訓,為學術研究與綜合實踐能力兼備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保障[7]。
國內方面,由于專業認證改革近年才提出,有關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如何適應這一改革趨勢的研究并不多見。河北工程大學的王賀封、張安兵、曹媛等人依據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和“信息化測繪”時代對高校測繪類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從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加強測繪新技術下學生專業技能培養、多樣化實踐基地建設、本科生導師制以及科研綜合能力培養等方面闡述了測繪類專業培養模式[8];貴州大學的張俊、董敏、張鵬飛等人提出以學生能力產出為核心目標,并將課程體系模塊化為若干能力目標服務的測繪類專業課程體系調整策略[9];中國礦業大學的楊化超、張書畢、卞和方等人提出了借鑒CDIO教育理念來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將基于“注冊測繪師”和“卓越工程師”的職業資格培養引入課堂和實踐教學的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10]。從這些研究可以看出,其大多是針對本科高等院校可能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分析,或是對其他大類學科建設的思考,而針對測繪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如何適應專業認證的研究還很少見。地方高校要想在專業認證改革中占有先機,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和探索十分有必要。
二、測繪類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地方高校測繪類專業長期以來形成的帶有專科印記的人才培養模式,缺乏地方特色,忽略了對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造成學生能力與社會實踐脫節[11]。其人才培養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部分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未能有效兼顧學校定位、地方特色、辦學資源和社會需求之間的關系,制訂的人才培養目標不能滿足社會發展對測繪人才的需求,沒有結合高校自身特點和區域特色,造成畢業的學生缺乏競爭力。另外,在人才培養目標修訂過程中,閉門造車,沒有測繪行業或企業專家等的參與,人才培養目標缺乏創新性和應用性。
二是在人才培養模式中,課程體系設置內容與畢業要求支撐度和黏合度不夠,造成畢業生無法適應實際社會需求。主要表現在學生的畢業要求不能及時跟進測繪技術的發展步伐,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與社會需求脫節,學生在具體的工程應用中分析和解決復雜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足。
三是部分地方高校只是重視理論教學,忽視了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部分高校在教學安排上過分強調理論知識達成度;在教學方式上往往以教師的教學為中心,忽略了對學生掌握程度的把握,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欠缺[4],以OBE為理念的教學模式沒有真正得到建立和實施。
四是部分地方高校沒有建立有效的畢業生反饋評價和社會評價標準[4]。部分院校雖然制訂了教學質量跟蹤評價體系,但是評價方式還有待進一步優化;在畢業生質量反饋方面還沒有構建完善的指標評價體系,教學效果評價、畢業生能力反饋質量評價以及社會對畢業生質量評價體系處于單向模式,無法形成良好的閉環,有效的和完整的專業持續改進機制沒有真正意義上建立起來。
三、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本文結合湖南城市學院(以下簡稱“我校”)專業特色以及區域特點,嘗試構建測繪類人才培養模式。
(一)基于專業認證的人才培養方案重構
OBE教育理念強調專業學生學習后的產出結果,其模式主要包括學生預期學習結果的設想與制訂,課程設計與培養標準的建立以及學生(畢業生)實際學習成果的要求和評估等[6]。我校以測繪類專業國際工程教育認證體系為研究背景,針對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對測繪類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對過去人才培養方案中存在的問題,從基礎類課程和專業類課程等方面進行分析,提出課程體系優化整合的調整策略,建立了優化知識結構、加強實踐環節、重構課程體系的三角關系(如圖1所示);在顧及課程體系基礎上,分別從測繪類專業人才培養理念、課程結構、高校自身特征、地方特色、社會需求等方面入手,實現多方(教師、企業和政府等)參與的人才培養方案重構和優化研究。對人才培養方案的重構,優化了測繪工程專業培養目標,逐步建立起測繪工程專業培養目標的評價標準體系。
(二)基于OBE理念,構建面向學習產出的“平臺+課程群”課程體系
依據測繪類專業“學習產出(畢業要求)”與課程體系的關系,對測繪學科的知識結構、課程體系及類型進行調整和優化,實現各個單元的重新聚類,構建以通識基礎教育、專業基礎和專業能力以及專業能力拓展等學科交叉融合的知識結構課程體系(見圖2)。其中通識基礎教育平臺使學生系統理解和掌握與工程應用相關的經濟、法律等知識和理論;專業基礎教育平臺培養學生具備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專業技能教育平臺則是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創新思維能力,重點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4];而能力拓展教育平臺則是在學生熟練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工程監理與項目管理、測量規范與法規等訓練,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
以課程平臺為基礎,根據測量專業自身特點和學生的畢業能力要求,在解讀和梳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測繪人才培養定位以及現開設的各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內在聯系的基礎上,建立了具有“課程群”教學特色的“平臺+課程群”課程體系(見表1);依據工程教育認證體系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結合我校測繪類專業辦學定位情況和我校的辦校特色,構建了兼顧地方區域特色的測繪類專業“多層次+全方位”的實踐教學體系。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的積極性,這對于促進學風和教風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通過近年改革的實施,我校學生參加各類測繪技能競賽、GIS軟件設計、挑戰杯大賽等專業競賽表現優異,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基于“學習產出導向”,優化教學內容,構建層次化的實踐教學模式
基于OBE理念,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等形式,對社會和測繪單位對畢業生實際需求等反饋信息進行梳理和分析,實時對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進行調整,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基于單一核心課程(金課)、專業核心課程群、創新創業課程和實踐拓展課程“四個層次”的教學體系。第一層次為核心課程項目(金課),這個層次主要為基礎的數據采集模塊,開設課題主要有GNSS原理和應用、攝影測量學、遙感原理與應用、大地測量學基礎等,其目標是加深對課程理論知識的理解。第二層次為課程群建設,這個層次主要為數據處理模塊,開設課題主要有測量程序與設計、數字圖像處理、GIS原理與應用等,其主要目標是能解決一般工程問題能力。第三層次為實踐創新項目訓練,本層次為測繪產品生成模塊,開設課題主要有數字成圖原理與方法、遙感原理與應用、攝影測量學等,其目標主要是進行課程間的知識交叉與融合,拓展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第四層次為實踐拓展訓練,本層次主要體現在測繪產品應用,開設課題主要有工程測量學、變形監測與數據處理、道路勘測設計等,其目標是綜合運用測繪知識和手段,解決測繪生產中實際復雜的工程問題。
(四)基于“產出導向”和利益相關方調查,建立持續改進的評價體系
學生質量評價是專業認證體系中重要的一環,為了評價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我們在原有督導組聽課評課的基礎上,設立了由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組成的教學指導委員會評價機制,進行課時學分設置、理論教學大綱和實踐教學計劃等培養目標達成度評估;針對學生畢業后的實踐工程質量,我們還建立了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包括畢業生訪談、問卷調查等)的畢業要求支撐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還建立了包括專業機構、用人單位(企業)和政府部門三方融合的畢業達成度社會評價機制,通過校外企業、政府參與的多方評價體系,針對畢業生質量問題,實現對學生培養質量的持續改進。
四、結束語
本文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背景,基于OBE理念,對測繪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重構,構建面向學習產出的“平臺+課程群”課程體系,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建立層次化的實踐教學模式;同時基于“產出導向”和利益相關方調查,建立教學質量跟蹤評價和畢業生反饋的持續性改進評價體系,經過課程體系的調整使之符合認證標準的要求,為地方測繪類專業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支撐,為實現新形勢下人才培養模式向創新應用型和技能型的轉變,以及為建立與注冊測繪師制度相銜接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體系提供借鑒和參考。
[ 參 考 文 獻 ]
[1] 董春來,焦明連,孫佳龍,等.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導航的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9):135-137.
[2] 黃長軍,曹元志.“雙一流”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9(22):32-33.
[3] 黃鶴,羅德安,呂書強,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在測繪工程專業綜合改革中的體現[J].測繪通報,2017(9):142-144+149.
[4] 牛海鵬,樊良新,佟艷.基于OBE理念的測繪類專業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大學教育,2018(12):4-7.
[5] 何立恒,陳動,史玉峰.測繪工程專業認證標準的實踐教學探索[J].測繪科學,2017(4):192-196.
[6] 張林云.OBE導向下貿易經濟類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研究初探[J].大學教育,2020(5):23-25+36.
[7] Aghion P, Dewatripont M, Stein J C. Academic Freedom, Private sector Focus, and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J].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8,39(3):617-635.
[8] 王賀封,張安兵,曹媛.專業認證背景下的測繪工程專業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4): 122-124.
[9] 張俊,董敏,張鵬飛,等.專業認證背景下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調整策略[J].教育文化論壇, 2015(6):52-55.
[10] 楊化超,張書畢,卞和方.專業認證背景下測繪工程專業建設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46):147-149.
[11] 胡志棟,栗高源,蔣漢光.新工科背景下森林工程專業課堂實物教學探索[J].現代農業科技,2019(17):262-263.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