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娟



VISITTHE GEOLOGICAL MUSEUM OF SHANDONG
PROVINCE TO LEARN ABOUT WORLD BENEATH YOUR FEET
提起地質,你會想到什么?地球和地殼、礦物和巖石?看似高深莫測、晦澀難懂的知識,只要到山東省地質博物館走一圈,看看展廳,聽聽解說,就會一目了然。在這里,你不僅可以揭開地球神秘的面紗,探究生命進化歷程,還可以一睹中國和世界礦產資源,飽覽齊魯大地的奇珍異寶。
科普教育的“窗口”
“媽媽,快來看,這里有一只超級大的恐龍!”在山東省地質博物館,夾雜著欣喜、贊嘆、不可思議等多種情緒的童聲讓人忍不住循聲望去:一具碩大的恐龍化石威武地矗立在序廳中央,吸引了不少小朋友圍觀。從講解員的介紹中得知,這是一具巨型山東龍化石骨架,高8.4米,長14.8米。“巨型山東龍是鳥腳類恐龍、鴨嘴龍科、山東龍屬的一種,植食性,頭頂部光平無頂飾,是平頭鴨嘴龍的代表,生活在中生代的白堊紀晚期,化石發現于山東諸城。”聽完講解,在場的小朋友和家長驚嘆不已,腳步也不由自主地跟隨講解員,繼續探索更多的奧秘。
山東省地質博物館始建于1976年,前身為山東省地質陳列館,1986年更名為“山東省地質博物館”。如今的新館坐落于濟南市經十東路,于2017年正式開館,建筑面積約4200平方米,館藏標本2萬余件,涵蓋地學各個領域。山東省地質博物館是山東省唯一的省級自然科學類專業博物館,集地學科普教育、學術交流、科技服務等功能為一體,是普及地球科學知識、展示地學研究成就、宣傳國土資源信息的重要“窗口”。該館多年來共累計接待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及社會各界人士、大中專院校學生20余萬人次的參觀訪問,同時還獲得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山東省優秀科普教育基地、濟南市優秀科普教育基地等多項榮譽稱號。
新館以“立足山東、胸懷全國、放眼世界”為布展設計原則,包含序廳和地球家園廳、生命演化廳、物華天寶廳、輝煌成就廳、大地風貌廳、石海奇珍廳六大主題常設展廳,主要介紹地球科學、礦產資源、地形地貌等方面的知識,展陳有大量珍貴精美的標本。其中有山東省現存最大的自然金標本,重812.5克,含金量逾90%;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巖標本,重量達10克拉;產于玄武巖上,重達2400克拉的藍剛玉晶體。此外,館內除巨型山東龍骨骼化石外,還擁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如體態完整的三葉蟲化石、連體恐龍蛋化石、山旺化石等;除標本外,設置有書畫臨時展廳、4D動感影院、標本保護修復實驗室、館外特色巖石景觀區等功能分區,并收藏有大量珍貴的地學名人物品和圖片。
穿越時空的對話
“上下四方日宇,往古來今日宙。宇是空間概念,宙是時間概念。宇宙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是普遍的、永恒的、不斷運動和發展的物質世界。在宇宙的星際坐標中,地球宛如滄海一粟……”走進地球家園廳,一段文字介紹帶領人們走進浩瀚的宇宙世界中。
“你知道為什么一年有四個季節嗎?”一位女士詢問著身旁的孩子。 “因為地球的公轉和白轉控制著四季的變換和日夜的更迭。”孩子在了解地球的運動軌跡后自信地回答道。從宇宙的起源到銀河系、太陽系再到我們生活的地球家園,自然科學知識在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展示下,淺顯易懂。投影球幕更是生動地演繹著地球形成和演化的動態過程,觀眾能近距離地感受到火山噴發和熔巖流動的景象。針對一些枯燥難懂的地學知識,山東省地質博物館巧妙應用多點觸控、OLED、VR/AR等數字技術手段,增強展覽互動,提高觀覽體驗度,讓觀眾仿佛正在經歷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生活在地球上,卻不知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到地質博物館,真是長知識。”一位觀眾說道。
山東是中國礦產資源大省,富饒的山東大地有著豐富多彩的地下寶藏。步人物華天寶展廳,就如走進精彩紛呈的礦產資源世界:領略勝利油田的壯闊美景,欣賞地下烏金的華麗轉身,靜觀金剛石的璀璨奪目,感受“金屬之王”黃金的富貴與華麗,窺探焦家式金礦的神奇……礦產資源的魅力與神奇令人嘆為觀止。
在石海奇珍廳,人們的目光被精美的奇珍異寶所吸引。鉆石、紅寶石、藍寶石等名貴寶石,珍珠、琥珀等有機寶石,翡翠、和田玉等玉石,以及太湖石、靈璧石等著名的觀賞石等精品標本,品種齊全、造型獨特。看著這些五彩繽紛、晶瑩剔透的石海奇珍,人們在享受一場視覺盛宴的同時,也越發感嘆應該保護地球、珍惜資源。
館內2樓的4D動感影院門前,聚集了不少孩子和家長排隊。原來,觀眾只要帶上特制的眼鏡,就可以和男孩曼克一起去白堊紀的恐龍世界探秘,一起躲避暴龍的追擊,幫助小青島龍找到爸爸。4D動感影院集先進的四維特效設備,聲光電技術,各種煙霧、雨、雪、氣流等環境特效以及精心構思制作的立體影片為一體,使觀眾完全沉浸在逼真的模擬環境當中,具有強烈的臨場感和視覺沖擊效果。影院可容納40位觀眾,放映有《濱海浩劫》《尋龍歷險記》等多部4D特效影片。
感受地學知識魅力
今年2月22日,山東省地質博物館迎來一位特殊的小觀眾。這位年僅10歲的小觀眾名叫桑晟杰,自小就對地質有著濃厚的興趣,閱讀過大量關于地質方面的科普書籍,節假日經常來山東省地質博物館參觀學習,對各個展廳展出的標本印象深刻。桑晟杰稱在濟南市的龍洞山區發現疑似古生物化石的標本,希望得到館內古生物專家的鑒定。
經博物館的兩位研究員現場鑒定,桑晟杰發現的確實是不同類型的古生物化石。研究員張淑芳說,這些都屬于寒武紀時期的古生物化石,從大類上來說是三葉蟲,“他發現的主要以蝴蝶蟲為主,化石上以頭部和尾部的結構居多。”據了解,三葉蟲化石古時稱作“燕子石”,也叫“蝙蝠石”。三葉蟲屬節肢動物門、三葉蟲綱,生于海底,種類繁多,大小不一,從l厘米至l米,寒武紀至奧陶紀最盛。
“我們經常在館內、館外開展一些科普活動,很多學校也會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從中受益。”山東省地質博物館科研開發部副主任宋曉媚介紹,作為自然資源科研科普宣傳的“陣地”和“窗口”,山東省地質博物館面向全社會宣傳推廣自然資源科普知識,讓人們能夠感受地學知識的魅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公眾熱愛自然、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近年來,山東省地質博物館面向社會公眾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宣傳活動,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主動作為、多措并舉,利用網絡和微信平臺齊發聲,組織線上科普、視頻科普、主題展覽等形式,打造線上“永不關閉的地學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