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佳佳
(甘肅能源化工職業學院,甘肅蘭州730207)
全國職業教育大會于2021年4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隆重召開,會上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1]。本次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的勝利召開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職業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凸顯了職業教育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基礎性作用,對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職業教育作為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促進就業創業創新、推動中國制造和服務水平的重要基礎,已累計為各行業培養2 億多高素質勞動技能型人才[3]。當前,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已成為職業教育的首要目標,職業教育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因此如何全面提高職業院校教師隊伍素質,建立結構合理、師德高尚、業務過硬的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已經成為目前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4]。
隨著近幾年我國職業院校的快速發展,全國新成立的職業院校數量增加較多,這些新成立的職業院校以及原有的職業院校每年都會招聘大量高學歷青年人才,作為職業院校的“新鮮血液”。青年教師具有當代青年同樣的特點,比如開放包容,接受新鮮理念的能力較強,具有較強的獨立自主意識,注重平等,有較強的競爭意識等。但同樣青年教師初登講臺時還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職業院校青年教師今后職業生涯的成長與發展,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將提出職業院校青年教師成長與發展的路徑。
1.非師范類院校畢業的青年教師占比較大。隨著近幾年我國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職業院校每年新招聘大量高學歷的青年教師,其中絕大多數青年教師為非師范類院校畢業。非師范類院校畢業的青年教師除在考取教師資格證過程中學習過《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理論知識之外,并未系統學習《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課程,對職業院校課堂的教學規律和職業院校學生的認知規律掌握并不全面,同時非師范類院校畢業的青年教師普遍缺乏教學經驗,尤其對教學過程中重難點知識的把握稍顯欠缺。以甘肅省內某高職院校為例,據統計,該校2020年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25 人,經筆試、面試、體檢等環節后,正式聘用的青年教師有超過90%的為非師范專業畢業,具體統計情況見表1。

表1 某高職院校2020年新進教師專業分類統計表
2.青年教師專業實踐能力不強。目前職業院校中絕大多數教師接受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從就讀學校畢業之后直接到職業院校工作,基本上沒有在企業或行業工作的經歷。這些較高學歷的教師雖然具備良好的理論素養,但卻缺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5]。我國職業院校在對青年教師進行入職培訓時,大多采用“師傅傳幫帶、下企業學習”等方式進行,這些方式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經驗,提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但是由于培訓時間較為有限,特別是無法系統地接觸到企業先進的生產流程、生產工藝等環節,導致入職培訓方式并不能達到預期效果。
3.青年教師欠缺個人內涵發展的動力。教師個人內涵發展包括基礎教學能力、專業教學能力、教學科研能力、學習創新能力等方面。目前,職業院校的管理體制和教學體制沿用了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除對基礎教學能力、教學科研能力等方面有較為系統的評價體系之外,對教師其他能力發展,尤其是專業教學能力缺乏明確的評判標準,再加上職業院校的教師除了承擔基本理論實際操作教學任務之外,還要承擔諸如科研項目、班主任或輔導員工作、招生就業工作、頂崗實習工作、畢業設計指導工作、技能大賽培訓工作、社會人員培訓工作、行政工作等,精力較為有限。故而,職業院校教師,尤其是職業院校青年教師缺乏提升個人內涵進一步發展的內在動力。
1.加強青年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建設。職業院校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應該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途徑來實現。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在行動計劃的重點任務中明確提出:“培育數以萬計的產教融合型企業,建立覆蓋主要專業領域的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依托國有企業、大型民企建立1000 個左右示范性流動站。”[5]在這個大背景下,職業院校應主動對接企業,全面深化職業院校與行業之間、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一是針對教師下企業鍛煉建立起有效的激勵和約束長效機制,為職業院校教師專業技能實踐能力的進一步發展搭建良好平臺;二是由職業院校組織專家討論制定有針對性的符合本校實際的教師培養方案,根據教師培養方案組織教師定期深入企業生產一線學習、鍛煉,及時掌握企業生產流程、生產工藝等方面的新動態,進一步了解企業和市場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三是職業院校應聘請相關企業技術骨干作為學院教師專業技能的“師傅”,充分發揮企業技術骨干較高生產實踐能力的作用,提高教師專業技能實踐能力,使教師在理論教學中更加貼近企業需求,滿足社會需要。
2.加強青年教師管理能力建設。職業院校青年教師的管理能力包括對學生的管理能力、對教學的管理能力以及對工作的管理能力。為提高青年教師各項管理能力,職業院校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加以展開:一是有計劃地組織青年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培訓、交流及觀摩等活動,有針對性地對青年教師進行管理能力的培訓,學院還可以通過“一幫一”或“多幫一”等方式,由管理經驗豐富的教師“傳幫帶”指導青年教師;二是職業院校可以通過舉辦公開課、教學技能大賽、教學能力大賽、輔導員大賽等活動,鼓勵青年教師多參加觀摩教學活動,以快速提高青年教師針對課堂的管理能力以及針對學生的管理能力[7];三是在工作管理能力方面,職業院校可以要求青年教師入職后除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外,同時兼任一定時間的行政工作,有助于青年教師快速熟悉學院各部門職能、人員,同時職業院校要盡可能為青年教師提供平臺、創造機會,讓青年教師有更多的機會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優勢,為職業院校的發展貢獻出青年教師的一份力量。
3.加強青年教師個人內涵能力建設。教師個人內涵建設中除了對基礎教學能力、教學科研能力等有較為系統的評價體系外,在教師個人的專業能力、學習創新能力等方面并未有明確的評判標準。除要求教師主動學習,提高自身理論知識水平、實踐能力之外,職業院校也可考慮與普通高校合作,開辦定向委培班,為職業院校教師提供更廣的平臺,讓職業院校教師可以通過該途徑提升自身學歷,讓青年教師的學習創新主觀能動性得以提升。同時學院也應該在制度上促進教師提升個人能力,如在科研方面鼓勵教師多參與省、市、學院科研項目,從而使教師由被動做科研轉變為主動做科研,激發教師科研主動性和參與性,從而快速提高教師科研水平。
青年教師應在職業院校現有的體系中不斷學習,努力實踐,潛心鉆研,使個人專業實踐能力、管理能力、學習能力、教學能力等方面得以快速提升,最終為學院的發展、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