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火生
(聯想 摩托羅拉移動科技(廈門)有限公司,福建廈門,361000)
進入移動互聯時代,智能機已經不單單是通訊的工具,它還是游戲機、社交助手、辦公設備,因此,可以說手機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據統計人們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超過5小時,而手機能夠被使用的最基本條件就是電池有電,這就造成了有限的電池電量和預期更長的使用時間之間的矛盾。另外 ,隨著技術進步智能手機的性能越來越強,耗電量也不斷的增加,但鋰電池技術進步緩慢,造成鋰電池容量提升緩慢與智能手機功耗的大幅提升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帶來了一種新的社會“病”—電量焦慮癥。因此,在鋰電池技術沒有突破的前提下,各大智能手機廠商不斷地升級手機的充電技術,用于解決這種電量焦慮癥。特別是近幾年快速充電技術進行了多次快速迭代發展,在電荷泵和氮化鎵半導體充電器等技術的加持下,快速充電技術有了飛速進步。目前市場上已經量產商用的快充技術方案種類繁多,標準不一:按協議標準分有高通的QC快充,聯發科的PE快充,還有 USB–IF 協會主推的 PD 快充;按充電功率分從20W至100W不等;按輸入電壓電流大小可以分成高壓低電流快充和低壓高電流快充;按電池分為單電芯和雙電芯[1]。
市場上主流功率在20W至50W間智能手機產品的快充技術大部份采用單電芯電池,整個充電電路主要由USB連接器、開關型充電芯片、通用電源管理芯片PMIC、鋰電池、電量計等基本功能單元組成。對鋰電池的充電是需要特別小心的,因為錯誤的充電方法可以縮短電池壽命、對電池造成傷害,甚至可能造成安全問題。鋰電池安全充電策略過程分三階段:
(1)涓流充電(也叫預充電),這時候的電池電壓低于某個閾值,充電電流必須很小,預充后可以使電池進入可以接受大電流充電的狀態。對于死電池,預充電還有解除電池保護電路的欠壓保護狀態的作用。
(2)恒流充電,這階段按照預先定義好的恒定大電流為電池持續充電,電池電壓逐漸上升,直到電池額定充電電壓。
(3)恒壓充電,當電壓達到電池額定電壓的時候,充電就要從恒流切入恒壓,充電電流逐漸下降,電壓需要進行精確的控制以避免對電池的過充和可能導致的危險。
Type C接口成為了市場主流,特別是旗艦智能機的標配。其最大的優點是支持正、反轉盲插,有完全取代Micro B接口的趨勢。根據規范Type C接口支持USB3.0全功能,并兼容USB2.0。
智能手機使用的通用電源管理芯片PMIC,除集成電感型開關充電管理單元,通常還集成系統供電管理,開關機管理,Type C / PD控制器,馬達、背光驅動用戶接口等。市場上 單顆PMIC功率通常限制在20W以下、功率轉換效率也較低(一般90%以下)。為了增大充電功率,提高功率轉換效率,加快充電速度,提升充電溫升體驗,建議并聯一顆、或兩顆開關型專用充電芯片。開關型專用充電芯片有電感式和電容式兩種類型[2]。
(1)電感式充電芯片,跟通用PMIC的功率轉換效率接近,受效率限制,充電功率做到30W以上,發熱也比較嚴重,用戶體驗欠佳,不作詳述。
(2)電容式充電芯片,又稱為電荷泵充電芯片。電荷泵電路利用飛電容把能量從輸入轉移到輸出,所以電荷泵電路只需要電容不需要電感。電荷泵工作原理[1]如圖1,推導如下:

圖1 電荷泵工作原理
電荷泵充電:Q1, Q3閉合,Q2, Q4打開,輸入電荷對飛電容Cfly充電,Cfly和電池串聯。
在吉老師的引領下,學生與文本進行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學生、文本、教師、編者四者之間的情感得到了交流和溝通,整個課堂也在心靈的對話和情感的交流中活力四射。
電荷泵放電:Q1, Q3打開,Q2, Q4閉合,飛電容電荷輸出對電池充電,Cfly和電池并聯。
得到:電荷泵輸入、輸出電壓2:1關系。相反地,輸入、輸出電流1:2關系。
電荷泵電路采用電容儲蓄能量,不同于電感充放電,電荷泵充放電效率達95%以上。因此,智能手機要做到30W以上充電功率,建議使用一或兩電荷泵充電芯片與通用PMIC并聯,在恒流階段使用電荷泵進行大電流充電;而涓流充電和恒壓充電兩個階段關閉電荷泵,使用PMIC進行小電流充電。為什么恒壓階段不繼續使用電荷泵充電呢?最重要的原因是這階段充電電壓需要進行精確的控制,不能超過充電安全電池電壓,而電荷泵輸出電壓不及電感型輸出電壓穩定。并且在恒壓階段,進入電池的電流逐步減少,但電壓恒定,那么電荷泵的輸入電流逐步減少,充電導線的線損壓降減小,電荷泵輸入電壓降低,進而導致電荷泵輸入、輸出電壓達不滿足2:1的關系,就得去調節充電器輸出電壓,但充電器輸出電壓調節的實時性達不到達到精確控制的安全要求。
當前單電芯鋰電池的充電限制電壓在4.5V以下,安全電流也不被允許超過10A的,根據公式:功率 P = U(電壓)* I(電流),可以得出結論:常規單電芯電池的充電功率一般不會超過50W。雖然50W高功率基本可以達30分鐘充滿手機的速度,這個速度已經夠快,但是要讓充電真的變成“無感”,還得更快。于是,100W功率雙電芯超快閃充技術橫空出世。
智能手機雙電芯串聯電池設計突破了單電芯電池的充電電壓限制,以雙倍電池電壓進行充電,達到充電功率翻倍的目的。另外 ,從安全性來說,由于只提高了充電電壓,充電電流仍然跟單電芯一樣。因此,雙電芯充電功率達到100W并可在20分鐘以內充滿手機,仍保證了單電芯一樣的安全性。如圖2所示。

圖2 雙電芯快充及系統供電框圖
(1)串聯雙電芯使輸入電池的最大電壓為單電芯的兩倍:2*VBAT。
(2)電荷泵(4:2)將輸入電壓由4倍單電池電壓降為2倍單電池電壓,用于恒流快充階段。
(3)電荷泵(2:1)將雙電池降壓為單電池電壓,通過PMIC給系統供電。升降壓芯片支持電池輸出供電通路的開關切換。
(4)升降壓開關充電芯片,負責100W充電的涓流充電和恒壓充電階段。同時通過降壓功能兼容50W以下快充;通過升壓功能兼容10W普通充電。
(5)通用電源管理芯片PMIC不提供電池充電功能。
雙電芯電池設計雖然在物理結構上具備天生優勢,使充電功率翻倍,但電池輸出給系統供電電壓也翻倍了,需增加降壓芯片進行降壓以滿足系統供電需求,但這個“為了降低電壓而降低電壓”的措施不僅增加電能損耗,而且增加硬件成本。因此本文提出一種雙電芯改進型設計方案,如圖3所示,雙電芯支持串聯和并聯兩種物理連接的動態切換。

圖3 雙電芯充電及系統供電框圖
(1)當且僅當進行百瓦級恒流充電時,雙電芯處于串聯狀態,電荷泵工作于4:2降壓模式,將充電輸入電壓降壓滿足串聯電池充電電壓2*VBAT,而PMIC充電輸入端關閉不充電。
(2)當百瓦級恒流充電完成后,雙電芯切換為并聯狀態,電荷泵工作于2:1降壓模式,與PMIC并聯完成后續階段的充電工作,無需升降壓充電芯片。
(3)當用戶使用非百瓦級普通充電器,雙電芯切換為并聯狀態,電荷泵也工作于2:1降壓模式,與PMIC并聯完成普通快通所有充電策略過程,也無需升降壓充電芯片。
(4)系統供電PMIC都只取1*VBAT電壓作為供電電源,無需降壓供電芯片。
綜上所述,在現有快充技術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背景下,雙電芯快速充電改進型設計方案在Moto折疊屏Razr項目實現量產,解決了電池技術進步緩慢的問題,它能夠在電池體積、容量、電壓、最大電流受限制的情況下提升智能機的充電速度,并且能夠保證手機的壽命不會受到影響,也從側面加快了物聯網在生活中的普及。該方案達到百瓦級充電功率的同時,不僅提高電了能使用效率、節約了硬件成本,而且保證充電安全性,必將加快智能手機百瓦級充電的普及速度。也在功能上給了用戶更好的使用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