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躍宇,郝科比,王消消,劉建業(yè),石 寧,王彥平,郭 剛
北京首農畜牧發(fā)展有限公司,北京 100176
新產牛泌乳的高代謝需求和產后干物質采食量(DMI)不足會導致其能量負平衡狀態(tài)的發(fā)生。產后奶牛增加能量攝入的方法包括:增加日糧淀粉的含量和補充脂肪酸以增加日糧的能量濃度。然而,在泌乳早期飼喂高淀粉日糧,導致瘤胃產生更多的丙酸會降低食欲和進一步降低DMI以及增加瘤胃酸中毒和真胃移位的風險[1]。至于產后是否補充脂肪酸,一直存在爭議,有觀點認為,在泌乳早期應用脂肪酸增加日糧能量濃度時應該謹慎,因為高脂類可能會影響內分泌系統(tǒng)、飼料采食量和增加代謝失調的風險[2]。而在奶牛產后能量負平衡的狀態(tài)下,奶牛會大量動員體脂,產生大量的脂肪酸,同時新產牛添加脂肪酸會降低DMI,而產后的能量平衡與DMI 息息相關,因此,在理想情況下,產后不應該再額外補充脂肪[3]。另一研究結果表明,在產后1~29天飼喂脂肪酸并沒有正面的效果,尤其在低粗料水平下,日糧添加脂肪的試驗組產奶量更低[4]。而Weiss等2011年[5]的試驗中,在產后21~126天的日糧中添加脂肪,在低粗料水平下,產奶量顯著高于未添加脂肪組。但同時也有試驗結論證明,新產牛添加脂肪酸雖然對于干物質采食量有降低作用,但添加了脂肪的試驗組其總能量攝入量和產奶量在產后4 周以后均高于未添加脂肪組[6]。泌乳早期添加脂肪酸效果不一的原因可能與開始飼喂脂肪的時間和脂肪種類有關,De Souza等[7]的研究結果表明,產后開始飼喂棕櫚酸后,中性洗滌纖維(NDF)消化率明顯高于未添加棕櫚酸組,產后1~4 周的產奶量、乳脂產量也明顯高于未添加組。在脂肪酸營養(yǎng)中重點關注的是棕櫚酸(C16:0)、硬脂酸(C18:0)和油酸(C18:1),這是日糧添加的3 種主要脂肪酸,也是乳脂和體脂中的主要成分。這3 種脂肪酸對奶牛的代謝很重要,目前的研究熱點也基于探索這3 種脂肪酸的最佳比例,以保證最大化利用效率。
是否在新產牛日糧中補充脂肪,補充哪種脂肪酸或脂肪酸組合對于奶牛生產性能有最大化的正面效果,對于這方面的研究可以有效解決在生產中面臨的營養(yǎng)性難題。同時本研究建立在牧場實際生產基礎上,對于牧場實際生產中營養(yǎng)的精準調控有著更有效、實用的指導意義。
試驗在北京首農畜牧發(fā)展有限公司自有牧場開展,設置對照組、試驗組I和試驗組II,分別選取35 頭荷斯坦新產牛(組間胎次無差異)作為參試動物,將試驗開始后第1天進入新產圈的牛作為第1頭參試牛,已在新產圈的牛不算做參試牛。
對照組日糧中不添加脂肪性添加物;試驗組I 飼喂脂肪酸鈣添加劑,其中脂肪酸占比為C16:0∶C18:1=51.00%∶35.00%;試驗組II飼喂棕櫚脂肪粉添加劑,其中脂肪酸占比為C16:0∶C18:1=80.00%∶8.00%。各組日糧組成詳見表1。所有試驗牛只每天飼喂2 次,自由采食,自由飲水,3 次擠奶,其他按照原場飼養(yǎng)方案不變,保證3 組參試動物飼養(yǎng)管理基本一致,如果試驗過程中試驗動物需要免疫,建議在同一天進行。試驗期為40 天,即為在新產圈飼喂新產全混合日糧(TMR)的時間。

表1 試驗基礎日糧配方
每天記錄奶牛的投料量、剩料量和泌乳量,試驗結束后計算平均日采食量。每組選取10 頭牛記錄產后體重及產后21 天時的體重。記錄各組牛產后7 天、14 天和21 天時的體況評分情況,按照5分制體況評分方法(1~5分,每0.25為1個級別)進行評分。
試驗數(shù)據(jù)經Excel 2010軟件整理后,采用SPSS軟件的單因素方差分析。并采用Duncan氏法多重比較檢驗組間差異顯著性,結果用平均值±標準誤差(mean±SE)表示,P<0.050為差異顯著。
由于不能準確記錄每頭奶牛的采食量,故將各試驗組的平均采食量作為試驗采食量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表2)。可以看出,試驗全期對照組與試驗組II的平均干物質采食量都極顯著的高于試驗組I(P<0.020),分別增加2.470 kg和2.070 kg,對照組與試驗組Ⅱ間無顯著差異。從試驗初期的第1~10天,試驗組I的干物質采食量就極顯著的低于試驗組II,相差2.510 kg,對照組與試驗組II無顯著性差異。試驗第11~20天、試驗第21~30天、試驗第31~40天各階段,對照組與試驗組II的平均干物質采食量都極顯著的高于試驗組I(P<0.020)。

表2 日糧中不同脂肪酸組成對奶牛采食量的影響
日糧中不同脂肪酸組成對奶牛產奶量的影響見表3。可以看出,試驗全期對照組與試驗組II的產奶量都極顯著的高于試驗組I(P<0.020),分別增加3.560 kg和3.500 kg,對照組與試驗組II間無顯著差異。從試驗初期的第1~10天,以及試驗第21~30天、試驗第31~40天的各階段,試驗組I的產奶量都極顯著的低于對照組和試驗組II,對照組與試驗組II間無顯著性差異。試驗第11~20天,對照組的產奶量顯著高于試驗組I和試驗組II(P<0.050),分別多4.360 kg和3.480 kg,試驗組I和試驗組II間無顯著性差異。

表3 日糧中不同脂肪酸組成對奶牛產奶量的影響
不同脂肪酸添加比例對奶牛產后失重及體況的影響見表4、5。可以看出,產犢后,對照組、試驗組I和試驗組II之間的體重無顯著差異;產后21 天時,對照組、試驗組I和試驗組II之間的體重也沒有顯著性差異,各組間產后21 天的失重差異不顯著,試驗組II失重最小為64.100 kg,對照組失重最大為87.500 kg,相差23.400 kg。產犢后7 天、14 天、21天,對照組、試驗組I和試驗組II之間的體況無顯著差異;但是與體重數(shù)據(jù)結果相同,試驗組II體況損失最小為0.25 分,對照組體況損失最大為0.29 分。

表4 日糧中不同脂肪酸添加比例對奶牛產后失重的影響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日糧中添加脂肪酸鈣產品(C16:0∶C18:1=51.00%∶35.00%),對新產牛產后的干物質采食量和產奶量均有負面影響。張海波[8]在日糧添加不同水平脂肪酸鈣對奶牛生產性能和乳成分影響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日糧添加200 g/天和400 g/天脂肪酸鈣對DMI無明顯影響,這與劉艷琴等[9]在奶牛日糧添加200 g脂肪酸鈣對DMI影響差異不顯著的結果一致。以上結論與本試驗結果不一致可能是因為脂肪酸鈣產品特性以及適口性存在差異。而在張海波的試驗中,飼喂同一基礎日糧,奶牛日糧添加200 g/天和400 g/天脂肪酸鈣,產奶量顯著提高,這與提高了日糧能量濃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奶牛泌乳所需能量有關。而本試驗是在能量與蛋白質含量相同的日糧前提下,探究不同能量供給方式和脂肪酸比例對新產牛泌乳性能以及產后體況控制的影響。從本試驗結果看,在日糧能量與蛋白供應相同的情況下,不添加脂肪類產品,靠提升淀粉水平維持與添加脂肪粉組相同的日糧能量濃度,干物質采食量與產奶量均沒有顯著性差異,但是添加脂肪酸鈣組由于采食量的抑制導致產奶量極顯著降低。

表5 日糧中不同脂肪酸組成對奶牛產后體況的影響
Van Knegsel等[10]研究已經證明,在產乳和體組織間的能量分配可通過飼喂能量相同但不同能量形式來源的日糧進行調控。本研究中雖然各組間的產后21 天體重損失已及體況評分無顯著差異,但失重最小的試驗組II(64.100 kg)與失重最多的對照組(87.500 kg)相差23.400 kg。也表明對照組與試驗組II在干物質采食量和產奶量無顯著差異的情況下,對照組能量的利用效率低于試驗組II。此階段過多的體況損失,對之后泌乳能力的保持也會有負面影響。
綜合分析新產階段干物質采食量、產奶量和產后21 天的體重損失等生產性能指標,日糧中添加脂肪粉(C16:0∶C18:1=80.00%∶8.00%)對產后泌乳性能以及減少產后體脂動員維持體況都有更好的作用。雖然對照組依靠淀粉維持日糧能量,保證短期產奶量,但是對于體況的恢復和后期泌乳性能的激發(fā)不利。而添加脂肪酸鈣組(C16:0∶C18:1=51.00%∶35.00%),由于采食的抑制導致產后泌乳性能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