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振宇
直面行業特性,中國紡織服裝產業首先響應“碳中和”目標
如果說新冠肺炎疫情是不可預知的“黑天鵝”,那么氣候變化更像是可預知卻被忽略的“灰犀牛”。
近年來,干旱、海平面上升及自然災害早已在全球頻繁發生,氣候變化作為重要因素和長期變量,深刻影響著全球產業的要素結構、價值構成和產業生態,更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
2021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碳達峰”“碳中和”成為熱詞,明確提出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選擇。
2020年9月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政府首先提出“碳中和”這一概念。“碳中和”指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產業調整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實現“碳中和”前需達到“碳達峰”。“碳達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達到峰值不再增長。
2020年,我國宣布力爭2030年之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愿景(以下簡稱:“3060”)。這意味著,我國要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盡可能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跨越。
隨著“3060”目標的提出,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國家能源局已錨定,2030年全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2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值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推進能源革命,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協同推進減污降碳。
“碳中和”正在引發一場廣泛的系統性變革。

經過多年發展,科技、時尚、綠色已然成為中國紡織服裝產業新的標簽。如今,在新目標下,中國紡織服裝行業也積極響應,成為首個響應“碳中和”目標的行業。事實上,打造可持續時尚已然成為行業共識,諸多中國紡織服裝企業都在向其努力邁進。隨著“碳中和”目標更加明確,太平鳥、安踏、特步、愛慕等品牌,已經用實際行動邁入減碳隊列。
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中國是紡織品生產消費大國,龐大的市場需求和行業規模,決定了行業邁向“碳中和”面臨眾多挑戰,不能一蹴而就。
以一件T恤為例。一件純棉T恤,從莊稼地里的棉花到成衣,再到購買后的使用環節,最終的垃圾掩埋或焚燒環節,這一全生命周期中,總共會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發現:一件250克的純棉T恤,在棉花種植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約為1千克;從棉花到成衣的制作環節排放1.5千克;從棉田到工廠再到零售終端的運輸過程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約為0.5千克;T恤被買回家后經過多次洗滌、烘干、熨燙會排放4千克左右的二氧化碳。這樣一件純棉T恤,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為7千克,消耗的能量約等于30度電。
由此可見,紡織服裝降低碳排放,必定要自上而下系統性設計產業配置,設置科學的減排路線和目標,在產業前端將減排目標和策略納入企業運營管理的整體戰略中,企業主動管理自身及合作供應鏈并進行環境評估,重新梳理商業邏輯,廣泛開展環保產品開發、設計和銷售,吸引更多的品牌加入,最終形成行業環保低碳風尚。
要想加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除了企業規范化管理之外,還要對環境影響數據化、公開化。從披露自身的環境信息著手,企業對生產運營環節的“碳足跡”進行準確識別,公開承諾和改進,并在銷售和品牌傳播中,有意識地把環保作為和年輕消費者溝通的重要話題。

(以上數據來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經濟論壇、全球水資源研究所等機構)
這里有必要提到消費者的重要作用。完成“碳中和”目標,是整個社會的共同責任。推動行業綠色低碳轉型,需要國家和行業層面給出“碳達峰”路線的指導和要求,企業的積極踐行,還需要消費者的參與,促進形成追求環保的消費潮流。
雖然目前消費者為“環保”“社會責任”標簽支付商品溢價的可能性較小,但也應該看到年輕一代人的環保消費理念正在形成,環保生活方式正在成為潮且酷的時尚選擇。這離不開品牌在終端營造的營銷氛圍,循序漸進引導顧客綠色消費。
以安踏品牌為例。門店和包裝設計上強化環保元素,減少過度包裝;塑料包裝袋由聚乙烯材料逐步轉為100%可再生循環低密度聚乙烯環保材料,同時逐步取消或減少塑料包裝使用;紙包裝采用符合認證的可再生環保紙張,通過門店店員鼓勵消費者循環使用購物袋等措施。
另外,環保話題也要“破圈”,這就需要發揮媒體公共教育的功能,把一些專業概念、知識通俗化傳播,讓公眾更好地理解“碳中和”的重要性。消費和生產是共生關系,需求和供給是相互促進、循環,沒有消費者的參與,企業端的動力不會持久。
全球共享一方水土,外國時尚行業,尤其奢侈品牌,也較早著手“綠色革命”。奢侈品行業因為自身定位關系,或許是最難調整方向的產業之一,更需要高管層面作出表率作用,主動牽頭與外部進行合作。
環境命運共同體,完成“碳中和”目標,缺少哪一方都不行。
中國紡織服裝產業有決心通過設定明確的目標、實施有效的戰略,對社會和環境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未來,企業將依托產業規模優勢,縮短減排創新和減排技術的識別應用周期,提升能源效率,加速低碳化轉型;強化產業協同合作,打造中國時尚產業的低碳品牌,提升企業的全球低碳競爭力